别称
刺激性低血糖症,功能性餐后低血糖症,反应性低血糖症
概述
餐后血糖过低症病因复杂,主要见于功能性疾病,多由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使得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 2~4 小时出现低血糖症表现。也有少部分病因是由于器质性疾病。
该病发病率低,由多种原因引发,早期症状隐匿,人群流行病学方面资料较少,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和卫生普及程度有关。近年来,随着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HypoMon 等血糖监测新技术应用,其发病率有所增加。
见于早期 2 型糖尿病、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功能异常综合征、婴幼儿特发性低血糖症(含先天性代谢紊乱)、特发性(即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及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患者。
低血糖发作与进食相关,过量摄入精制单糖或寡糖和饮酒是其常见诱因。发作时血糖可低于 2.8 毫摩尔/升,典型者发生于餐后 2~4 小时,每次 15~30 分钟,以交感神经兴奋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为主,可自行恢复或进食恢复。
由于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加之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辅助检查出现其他异常时容易混淆诊断。
低血糖超过 6 分钟可引起暂时的脑功能障碍;长期而严重的低血糖,将会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乃至死亡,因此早期识别该病,纠正低血糖尤为重要。
轻症患者经口喂食糖水、糖果、饼干等食物即可缓解;重症患者应立即快速测定血糖,静脉补充葡萄糖,并进行后续处理。
了解该病临床特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纤维含量,戒烟戒酒,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品,以便自救。
症状
餐后低血糖症有哪些症状?
临床表现因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不同呈多样化,多以餐后发作性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可伴有脑功能障碍症状。
多见于情绪不稳定或神经质女性,多因精神刺激或焦虑所诱发,常伴胃肠道功能异常,多在早餐后 1.5~3 小时发作,午餐及晚餐后较少发作。虽反复发作而病情并无恶化。
低血糖发作多在餐后 2~3 小时,少数低血糖发生于餐后 3~5 小时,低血糖水平不如胰岛素瘤明显,发作时血糖可低于 2.8 毫摩尔/升,空腹血糖正常或稍低。
低血糖发作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如:出汗、颤抖、心悸、饥饿、焦虑、紧张、软弱无力、面色苍白、流涎、肢凉震颤、血压轻度升高等,历时 20~30 分钟,常无惊厥和昏迷,可自行缓解或稍进食即可恢复。
患者可耐受饥饿达 72 小时之久,而无昏迷发生。
胃肠吻合术后,低血糖症多发生在餐后 15~25 分钟,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虚弱、出汗、低血压。
如果血糖低于 45 毫克/分升(2.52 毫摩尔/升),可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受累部位从大脑皮质开始,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头晕、迟钝、视物不清、步态不稳,进而波及皮质下中枢、中脑、延髓等。
餐后低血糖症有哪些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后,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异位性房性或室性心律不齐,严重时可引起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低血糖超过 6 小时,可引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出现脑水肿,缺血性点状坏死、脑软化、痴呆、昏迷甚至死亡等。
末梢循环障碍并发症:严重患者可表现为低体温,常见于酒精诱发的低血糖,可发生末梢循环衰竭,甚至休克、死亡。
病因
餐后血糖过低症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该病病因复杂,主要见于功能性疾病,但也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如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多由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其他病因,导致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或分泌模式异常,导致进餐后 2~4 小时出现低血糖症表现。
2 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多肥胖,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过量延迟释放,导致低血糖发作,多于餐后 3~5 小时发作。
滋养性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见于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术等,进食后食物迅速进人小肠,快速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餐后 2~3 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
肠外营养(静脉高营养):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以适应外源性高浓度葡萄糖诱发的血糖变化,胰岛素的作用可维持数小时。若突然停用含糖溶液,有可能导致血糖急骤下降,发生低血糖性昏迷,甚至死亡。
糖类代谢酶的先天性缺乏:如半乳糖代谢异常、果糖代谢异常、糖原累积病等,某些单糖在体内贮积,不能及时转化成葡萄糖而被身体利用。
功能性低血糖症:多见情绪不稳定的中年女性,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偏高有关。胃排空加快诱发胰岛素分泌过多。
其他病因:所有能引起空腹低血糖的病因都可能导致该病,其中过量摄入精制单糖或寡糖和饮酒是常见诱因。
哪些人容易患餐后血糖过低症?
具有下列情况的人,应该重点关注:
2 型糖尿病早期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
胃肠手术史: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伴或不伴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幽门成形术等患者。
胃肠道功能异常: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无症状胃肠疾病等患者。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绪不稳定或神经质女性。
肠外营养。
具有糖类代谢酶先天缺乏家族史:如遗传性半乳糖症、果糖不耐受症、糖原累积病等患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殊饮食嗜好:喜食精制单糖和饮酒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该病临床表现因病因、血糖下降特点、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不同呈多样化。病情轻微时常常被忽视,要特别留意该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如:焦虑、震颤、心悸和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通常给予饼干、糖块或糖水饮料等即可缓解。
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餐后低血糖症状发作,经一般处理后,症状持续不能缓解。
频繁发生的餐后低血糖症,往往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应及时就医。
发作时抽搐或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肌张力增强、癫痫或癫痫样发作,体温不升,各种反射迟钝或消失、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躁动等。
原因不明的意识紊乱,如意识朦胧,定向力、识别力减退,嗜睡、多汗、记忆力受损、头痛等。
没有饮酒却出现急性酒精中毒样发作:出现精神异常、心率加快、步态不稳、动作笨拙、言语含糊、皮肤湿冷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代谢科
医生如何诊断餐后血糖过低症?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胃肠道手术史、既往疾病史、服用药物、特殊饮食嗜好等,以及症状发作特点、特殊体征等,确诊餐后血糖过低症一般不难。病因分析需排除器质性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餐后低血糖症的确定:具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和体征,发作时血糖低于 2.8 毫摩尔/升,与进食相关,典型者发生于餐后 2 小时,每次 15~30 分钟,可自行恢复或稍进食即恢复。对于难以觉察的患者,常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必要时延长至服糖后 5 小时,任何一次血糖小于 2.8 毫摩尔/升,即可诊断餐后血糖过低症。
低血糖症病因的确定:医生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以下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包括:
低血糖发作同时抽血测定胰岛素水平,以证实胰岛素不适当分泌过多,参数包括:胰岛素释放指数、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血胰岛素原/总胰岛素。
诱发试验包括:饥饿和运动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受体抗体测定,排除有无自身免疫性胰岛素综合征。
先天性代谢疾病伴低血糖症的诊断试验:血糖指数、果糖耐量试验、肾上腺素试验、缺血运动乳酸试验、可乐定治疗试验等。
代谢物测定:包括血浆磺脲类药物、血清中铬粒素 A 、尿 5-羟吲哚乙酸(5-HIAA)、胃液中胰岛素、胰岛素原、胃泌素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B 超、CT、MRI 等检查可发现头颅、腹腔及胰腺部位的占位性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低血糖症状?有无惊厥或昏迷?症状发生时间?是否与饮食相关?每次持续多长时间?症状已经出现多久?近期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症状有无缓解或加重因素?
是否有胃肠道手术史或疾病史?有无肠外营养史?精神心理异常病史?
是否有降糖药物及其他药物服用史、饮酒史、既往疾病史等?
发作时有没有未进食、剧烈运动、严重腹泻、长期发热、哺乳、妊娠等特殊情况?
有无糖类代谢酶先天缺乏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家族史?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餐后血糖过低症的?能治好吗?严重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有没有并发症?
治疗
不论急性或慢性、空腹或餐后低血糖症,尤其反复出现低血糖,则提示有某种疾病存在,尽可能及早明确病因,这是治疗的关键。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结构,在此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低血糖症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轻症患者,一般经口喂食糖水、糖果、饼干等食物即可缓解,不需额外处理。
重症患者,应立即做快速血糖测定。如果血糖降低,应立即静脉补充葡萄糖,同时抽血做有关检查,并进行后续处理。
综合治疗
加强宣传教育,给予安慰解释,说明疾病本质,必要时给予小剂量抗焦虑药,稳定情绪。
调整饮食结构,低碳水化合物,适度增加脂肪、蛋白质含量,避免单糖或寡糖类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饥饿。
药物治疗包括:抗胆碱能药(如丙胺太林)延缓食物吸收,钙通道拮抗剂抑制胰岛素分泌,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淀粉类食物消化吸收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经过恰当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好转,一般很少伴发严重疾病,病情也可自行缓解,无不良后果。
日常注意
了解该病症状特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品,以便自救。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危险因素的人群,要特别留意该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如焦虑、震颤、心悸和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以便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戒烟戒酒,避免过量摄入精制单糖或寡糖。
科学饮食结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适度增加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少量多餐,减慢进餐速度。
规律锻炼,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合理控制情绪,减少精神刺激,缓解压力。
对于老年人、盲人及其他残疾人、外出旅游或出差患者,应备有病情卡片,以备在意外情况下,别人能够提供帮助。
预防
预防低血糖发作是该病的最佳预防手段。预防的重点在于,使患者及家人充分了解低血糖的症状,早期识别预警信号,学会自救和自我快速血糖检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预防措施也具有多样性。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科学饮食结构,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
合理控制情绪,避免情绪不稳。
因酒精可阻碍肝糖异生并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要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进食较少者。
对于果糖、半乳糖或亮氨酸激发的低血糖症,预防方法是限制或阻止这些物质的摄入。
对胃肠手术者,应避免进流质及快速进食。
艾迪生氏病(Addison)、腺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对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特别敏感,易致低血糖症,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