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女性乳头上有乳腺导管(乳管)的开口,呈多孔状,平时乳管呈闭合状态,内无液体,哺乳期乳汁通过乳管自乳头溢出。
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1]。生理性溢液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比如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正常泌乳;部分女性在口服避孕药或镇静剂后也可引起的双侧乳头溢液;绝经前后部分女性可出现单侧或双侧少量乳头溢液。
病理性溢液是由不同疾病导致的,一侧或双侧乳头溢液,一般可以间断或持续几个月。常见原因是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感染、肿瘤或全身性疾病或内分泌病。病因不同,溢液的具体表现也不同,如血性/棕褐色/暗红色溢液、浅黄色浆液状/水样溢液、乳白色/乳汁样溢液、黏稠/脓性溢液等。
如果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伴发热、疼痛、肿块等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去医院诊治,鉴别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是良性还是恶性。
生理性乳头溢液无需治疗,大多可自行消失;病理性乳头溢液,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后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
症状
生理性溢液:通常表现为乳头多孔及双侧溢液,液体通常较清澈,黏度较低,需要用手挤出,通常在几周内就会减轻。
病理性溢液:通常表现为乳头单孔及单侧溢液,液体常见为血性、黏液性,常自行流出,常伴随乳房肿块、肿胀、局部发红、乳头凹陷等,溢液可能会持续数周至数月。
溢液性质不同,病因常不同:
血性/棕褐色/暗红色溢液:主要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囊性乳腺增生症、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癌,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就诊。
浅黄色浆液状/水样溢液:也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囊性乳腺增生症、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癌,需要警惕。
乳白色/乳汁样溢液:常见于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综合征,或口避孕药物后,因丘脑受抑制、泌乳素释放过多所致。
黏稠/脓性溢液:可见于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可能会伴有乳房灼热、肿胀、瘙痒等。
病因
生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
怀孕;
哺乳:产后溢乳可能在分娩后持续超过 2 年;
乳房的纤维囊性改变;
与月经周期有关的激素波动;
压力过大;
抚摸、吸吮等局部刺激和全身应激反应。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
导管扩张症;
导管内乳头状瘤;
感染;
乳房脓肿;
乳房肿瘤;
间脑疾病或脑垂体病变,如垂体瘤或催乳素瘤;
胸部或乳房创伤;
全身性疾病或内分泌病,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下垂体或下丘脑疾病、慢性肾脏或肝脏疾病);
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阿片类药物、口服避孕药、抗高血压药(甲基多巴、利血平、维拉帕米)、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乳头溢液伴随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伴有明显乳房疼痛;
持续发烧;
乳房局部摸到肿块;
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乳房局部皮肤破溃、流脓;
乳房皮肤出现明显凹陷或“橘子皮”样改变;
伴有乳头出血、糜烂;
伴有腋窝肿块与疼痛。
就诊科室:
乳腺专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乳头溢液?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全身体检,包括乳房触诊和挤压乳头、溢液涂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是否上升,是否存在感染;
血清泌乳素水平测定:泌乳素水平是否上升;
乳头溢液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否有异形细胞出现;
乳房彩超:是否有乳管扩张、乳管内肿块形成;
乳房 X 线+导管造影:导管内是否有肿块;
乳管镜检查:在内窥镜直视下检查,是否有导管内肿块形成。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乳头溢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乳头溢液的颜色、液体量是否有所变化?
以前有没有患过乳房疾病?
家里有没有其他人患过乳房相关的疾病?
是否妊娠?是否生育?
目前是否处于哺乳期,或距离上次哺乳结束有多久了?
是否绝经?有没有使用激素替代疗法?
最近是否在服药?什么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乳头溢液?
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怎么治疗,必须手术吗?
能否治愈?是否会复发?
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治疗
生理性乳头溢液:无需治疗,大多可在数天后症状消失。
病理性乳头溢液: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明确病因。根据溢液性质、细胞学检查、乳管造影等检查方法,判断病理性乳头溢液是否为肿瘤所致。
非肿瘤性溢液的治疗:常由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等引起,若未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可随访观察,若情况进一步加重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是内分泌因素所致,要查找原发病。
肿瘤性溢液的治疗:常由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导管内乳头状癌引起,两者均需手术治疗。
日常注意
患者发现乳头溢液后,不要自己用力挤压,不要试图排出所有液体,要保持乳头干燥、卫生,及时就医。
找到病因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充分的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预防
乳头溢液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不明,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定期全身常规体检是预防肿瘤性疾病的办法,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乳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