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Medium Chain Acyl 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简称 MCADD)是由于线粒体中链脂肪酸β氧化缺陷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患者轻重不一,发病急缓不同,以心脏、肝脏、骨骼肌及脑损害为主,严重者猝死。若能正确诊断,经过治疗干预和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edium Chain Acyl 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简称 MCAD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
MCADD 是由于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功能缺陷,中链脂肪酸 β 氧化受阻,导致能量生成减少和毒性代谢中间产物蓄积引起的。
本病患者轻重不一,发病急缓不同,以心脏、肝脏、骨骼肌及脑损害为主,严重者猝死。
MCADD 若能正确诊断,经过治疗干预和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不同国家差异较大,白种人中患病率较高。英国约 9.4/100 000,加拿大约 7.1/100 000,澳大利亚约 5.2/100 000, 美国约 5.2/100 000,德国约 12.3/100 000,荷兰约 21.1/100 000,奥地利约 4/100 000, 沙特阿拉伯约 5.5/100 000。亚洲患病率较低,日本新生儿患病率约 1.9/100 000。中国串联质谱筛查 780 万例新生儿患病率约 0.66/100 000[2]。
症状
MCADD 的绝大多数患儿出生时正常,可在新生儿至成年发病,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很大,从无症状到猝死,急缓不同。
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有哪些症状?
能量不足的表现
无力;
运动落后;
精神萎靡;
呕吐;
学习困难;
肌源性损害;
易疲劳;
肌张力低下。
心脏、肝脏、骨骼肌等多器官受累
心肌脂肪变性;
心肌肥厚;
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肝脏病变:脂肪肝、肝大、肝功能损害
肌无力;
血清肌酸激酶增高;
横纹肌溶解;
代谢紊乱:低酮型低血糖、高氨血症、高尿酸血症[3]。
病因
MCADD 是由于编码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的 ACADM 基因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中链脂肪酸β氧化障碍。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导致中链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能量合成不足,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引起低血糖、脑病、心肌病、脂肪肝等多脏器损害[4]。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的 MCADD 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常规化验: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转氨酶增高、肌酸激酶增高,急性期易发生低血糖、高氨血症。
生化代谢分析:血液中链酰基肉碱(辛酰肉碱、癸酰肉碱)明显增高,游离肉碱降低,血浆中链脂肪酸增高。急性发作时尿中二羧酸(乙二酸、辛酸、葵二酸)浓度增高,无症状时尿有机酸谱常正常。
酶学检查:成纤维细胞或淋巴细胞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活性降低。
基因分析:ACADM 等位基因突变[5]。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运动落后
精神萎靡
肌无力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医生如何诊断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
MCADD 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原因不明的肝肿大、肌无力、低酮性低血糖及运动、智力发育迟缓, 疑诊。
血酰基肉碱谱 C8、C8/C10 比值增高,初步诊断。
基因分析:ACADM 等位基因突变,确诊。
并发症:心力衰竭、肝功能损害、低血糖脑病、猝死、肝性脑病、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癫痫、注意力缺陷障碍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感觉到无力、精神萎靡吗?
有出现运动落后吗?
经常呕吐吗?
有出现学习困难吗?
易疲劳吗?
有感觉到肌无力?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中链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我需要做更多检查吗?
您推荐哪种治疗方法?有啥副作用吗?
这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我的家人应该接受相关测试吗?
这病会影响结婚生育吗?
治疗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为主,治疗预防并重。MCADD 总的治疗原则是避免饥饿,急性发作期积极对症处理。
避免饥饿
MCADD 患儿可耐受最长饥饿的时间:
6 个月至 1 岁为 8 小时;
1 岁至 2 岁为 10 小时;
>2 岁可达到 12 小时。
急性期处理
当患者存在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 0.5~1g/kg 葡萄糖溶液快速静脉滴注【5~8mg/(kg·min)】,随后在维持足量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的同时,给予适量电解质,患者血糖水平需维持在 5mmol/L 以上。
肉碱治疗
在患者发病期间或血游离肉碱水平降低时,可补充肉碱,50~100mg/(kg·d)[1][4][5]。
日常注意
患者要避免劳累,以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要及时喂养患儿,不能使其处于饥饿的状态下。
患者身上可随身携带糖果,有低血糖症状时可及时补充糖分。
减少疫苗接种。
减少剧烈运动。
预防
避免外伤、感染等诱发因素。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
不要太过劳累,注意适当休息。
注意恰当饮食,忌食辛辣、鱼腥、海味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