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什么?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怎么办?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症状有哪些?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类,特征为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我国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80/10万。该病发病可为家族性亦可为散在性。目前认为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60%~70% 的患者家族中有该病的患者。女性患者症状出现较早也较重,但男性患病率更高。本病预后差异较大,是青少年和运动猝死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肥厚型心肌病分为四型。前室间隔肥厚(Ⅰ 型)、前和后室间隔肥厚(Ⅱ 型)、室间隔与左室前侧壁均肥厚(Ⅲ 型),肥厚累及前间隔和左心室侧壁(Ⅳ 型),其中 Ⅲ 型最常见,占 52%,Ⅳ 型最罕见。该病症状多变,主要为劳累后的呼吸困难及心前区疼痛,活动时乏力、头晕、晕厥,心悸,晚期患者多有心力衰竭。晕厥甚至猝死可能是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首发征象。该病的治疗目标为解除症状,控制心律失常发生。药物治疗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一部分肥厚的心肌(肌切除术),也可改善心脏的血液流出道狭窄。存在猝死的高风险的患者可植入复律除颤器(ICD)。该病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减弱,易发生栓塞、心力衰竭与猝死。由于病因不完全清楚,该病目前难以预防,病程发展缓慢,预后不定。可稳定多年不变,但一旦出现症状则可逐步恶化。

别称

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

概述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类,特征为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我国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80/10万。

该病发病可为家族性亦可为散在性。目前认为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60%~70% 的患者家族中有该病的患者。女性患者症状出现较早也较重,但男性患病率更高。

本病预后差异较大,是青少年和运动猝死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肥厚型心肌病分为四型。前室间隔肥厚(Ⅰ 型)、前和后室间隔肥厚(Ⅱ 型)、室间隔与左室前侧壁均肥厚(Ⅲ 型),肥厚累及前间隔和左心室侧壁(Ⅳ 型),其中 Ⅲ 型最常见,占 52%,Ⅳ 型最罕见。

该病症状多变,主要为劳累后的呼吸困难及心前区疼痛,活动时乏力、头晕、晕厥,心悸,晚期患者多有心力衰竭。晕厥甚至猝死可能是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首发征象。

该病的治疗目标为解除症状,控制心律失常发生。药物治疗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一部分肥厚的心肌(肌切除术),也可改善心脏的血液流出道狭窄。存在猝死的高风险的患者可植入复律除颤器(ICD)。

该病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减弱,易发生栓塞、心力衰竭与猝死。

由于病因不完全清楚,该病目前难以预防,病程发展缓慢,预后不定。可稳定多年不变,但一旦出现症状则可逐步恶化。

症状

晕厥甚至猝死可能是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首发征象,劳累后的呼吸困难及心前区疼痛,活动时乏力、头晕、晕厥、心悸亦常见。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有 90% 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多在劳累后出现。如在爬楼或快走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乏力,需马上休息后才能继续。

1/3 的患者在做体力活动时会出现胸痛,类似心绞痛,休息后多可逐渐缓解。多因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脉供血不足所致。

多数患者可出现晕厥,多在活动时出现,该症状多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关。

心悸,多由于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所致。

晚期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纳差、腹腔积液、肝肿大等症状。

病因

目前的研究认为该病多因基因突变引起, 50%~60% 的患者中有至少一个心肌肌节相关的基因突变。该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0%~70% 的患者家族中有该病的患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该病为染色体异常导致,这些突变中约 40% 发生在 14 q11.2-3 染色体上的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约 40% 涉及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 C 基因。

在没有该病家族史的个体中,最常见的疾病原因是产生 β-肌球蛋白重链的基因的新发突变。

哪些人容易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当父母之一患有该病,子女有 50% 的概率也会患有该病。只要发现这种突变,就可以使用家族特异性基因测试来确定有患病风险的亲属,但该检测无法预测疾病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发病年龄。

就医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无特征性症状,晕厥甚至猝死可能是患有这种疾病患者的首发征象。就诊时多以心脏彩超检查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晕厥。

劳力性呼吸困难。

乏力,活动耐量减低。

胸痛。

心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食量减少(纳差)、双下肢浮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晕厥。

猝死。

建议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

具体检查包括: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临床诊断该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点为心室不对称肥厚而无心室腔增大,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大于 15 mm。但室间隔厚度不达标并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

X 线检查:胸部平片可见左心室增大,也可能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检查:常有多种表现,主要表现为 QRS 波左室高电压、T波倒置和异常 Q 波。患者可同时患有室内传导阻滞和其他各类心律失常。

心脏磁共振检查:可见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SAM 征)、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导管检查:可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心室腔与流出道之间存在收缩期压力阶差,心室造影可显示左心室变形,可呈香蕉状、犬舌状或纺锤状。

冠脉造影检查:多无异常,对于除外有心绞痛症状及 ST-T 改变的患者有重要鉴别价值。

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间质纤维化。该检查可用于排除浸润性心肌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直系亲属中有类似病史吗?

有服哪些药,有做过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患上这个病?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这个病对我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类似检查吗?

我患有这个疾病,如有生育需求需要做产前诊断吗?

治疗

该疾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手段,只能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积极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或器械治疗。

药物治疗

β 受体阻滞剂是该病的一线用药,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以改善梗阻症状。

有 β 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患者,推荐使用维拉帕米以改善症状。

丙吡胺也能减轻流出道梗阻症状,但口干、眼干、便秘等副作用较多见。

当疾病晚期出现心率衰竭时,治疗同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相同。

该疾病出现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房颤,针对房颤可予胺碘酮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予 β 受体阻滞剂减慢心室率。

除非有禁忌,否则都考虑口服抗凝药治疗。

非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 Ⅲ-Ⅳ 级的患者,若存在严重的流出道梗阻,可行室间隔切除术。

酒精室间隔消融术:属于介入性治疗,适应证同室间隔切除术大致相同,但消融范围常不确定,长期预后不明,目前主要针对年龄过大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起搏治疗:对于药物效果差,而又不适合手术或室间隔消融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双腔起搏器。

ICD(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对猝死高风险的患者植入 ICD 可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

其他治疗方法

心脏移植:心脏移植的适应证为终末期心脏病,尤其是 NYHA 心功能 Ⅲ 或 Ⅳ 级,对常规治疗均无反应的患者。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预后差异大,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少数进展为终末期心衰,另有少部分出现心衰、房颤和栓塞。不少患者症状轻微,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

日常注意

无症状的患者可参加低强度运动和娱乐活动。该疾病患者不适合参加剧烈的竞技运动,与年龄、性别、种族、是否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否有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或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史、是否植入 ICD 无关。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日常注意参与低强度运动和娱乐。

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

出现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预防

该病为常染色体异常导致,无明显易感因素,多有家族史,无预防办法。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头孢噻肟钠的功效与作用-头孢噻肟钠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叶绿素铜钠胶囊的功效与作用-叶绿素铜钠胶囊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