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病原体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导致心脏瓣膜或内膜发生感染。病原体(大部分是细菌、真菌)通过口腔、皮肤、黏膜等部位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到达心脏,在病变的瓣膜或心内膜上生长繁殖,就会发生心内膜炎。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全身各部位出现并发症。
50 岁以上老年人较为常见,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率约是女性的两倍。
还有一部分心内膜炎不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本篇主要介绍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通过口腔、皮肤、肠道、生殖器官等各部位的创伤进入人体,通过血液进入心脏,可能引起心内膜炎。
典型的早期症状是发烧、寒战、头痛、疲劳、伴或不伴全身中毒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脾大、指(趾)甲下出现条纹出血等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炎性栓子脱落,造成全身多部位栓塞,可引起心肌梗死、卒中和身体各部位炎症或脓肿等并发症,危及生命。痊愈后 1~2 年仍有发生栓塞的可能。
主要通过足量、足疗程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彻底清除病灶里的病原微生物。
如果发生心力衰竭、感染无法控制,还需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患有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人群容易得心内膜炎,这部分人群应格外注意,如遇损伤性操作,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菌素治疗,预防及避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症状
不同程度的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初表现。根据进入体内细菌的毒力、数量以及患者全身情况,严重者发病突然,伴有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状明显,病程急而凶险。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非特异症状,少数以并发症起病。随着病原体在心脏内不断生长,症状会不断加重,引起全身各部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感染几天内会快速出现以下症状:
流感样症状,如发热(38℃以上)、寒战、头痛、盗汗和疲劳。这些通常是首发症状。
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肌肉或关节疼痛,病程较长者出现全身疼痛。
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
脑出血/脑梗塞的相关症状,包括偏瘫及神经、精神改变。
进行性贫血。
出现尿毒症。
手指甲或脚趾甲下有条纹状出血和斑点。
感染性心内膜炎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心脏感染部位主要在心瓣膜,其表面附着的细菌、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会形成团块。这些团块称为赘生物,大而脆,容易碎落成感染栓子,随血流播散到身体各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的梗死或脓肿;病变严重者可形成心瓣膜深度溃疡和穿孔,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包括:
进行性加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和脑出血。
肝、脾、骨髓和全身各器官、组织会出现脓肿。
脑脓肿、脑膜炎等。
肺栓塞。赘生物移行至肺部,阻塞肺动脉。
肾炎,甚至肾衰竭。
病因
病原体会通过身体的伤口或黏膜感染进入体内血液循环中,在心脏内膜或瓣膜内生长繁殖,就会引起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心脏,在病变的心脏组织或瓣膜“定居”、生长时,可引发心内膜炎。
病原体进入血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口腔疾病。牙齿和牙龈炎症、刷牙时牙龈出血、牙科手术切开牙龈,都可能让细菌进入血流循环。
皮肤或黏膜感染。如发生皮肤溃疡、性传播疾病(衣原体感染、淋病等)或肠炎等。
心导管检查、治疗。
不洁净的针头或注射器。如文身或身体穿孔、吸毒人员静脉注射毒品等行为。
各种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如各种内镜检查、血液透析(一种净化血液的技术)、人工流产等。
污染的人工瓣膜、缝合材料、器械等。
哪些因素会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
以前患过感染性心内膜炎。
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接受过心导管检查或治疗。
患先天性心脏病。
有瓣膜病,或植入的人工瓣膜发生病变。
(吸毒人员)注射毒品时使用不洁针头或未清洁皮肤。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
长过疖子或痈。
各种有创检查与治疗;尿路、各种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等。
长期应用抗菌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经静脉输入高营养液。
就医
医生询问病史和症状后,会进行查体。如果发现心脏杂音、脾脏肿大和指甲下出血等体征,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液指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或 CT 扫描等检查。
何时应就医?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人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心内科就医。
卒中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面部下垂、口角歪斜。
四肢无力。
语言不清。
医生如何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医生可能进行以下检查帮助确诊,查找病因:
血液指标检查。如多次血液培养,检查是否有细菌或真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也就是“血沉”);C反应蛋白测定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看出心脏是否有感染部位,或是否存在瓣膜缺陷。
心电图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如果合并栓塞性心肌梗死、心包炎、室间隔/瓣环脓肿,医生可以看到特征性改变。
胸部X线检查。可以查看心脏是否扩大,或是否出现心力衰竭。
MRI(磁共振成像)/CT 扫描。可以查看体内是否出现脓肿。
血清免疫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出现发烧、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的症状?出现多久了?
过去有类似的症状吗?
呼吸困难吗?
最近出现了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吗?
刷牙是不是经常出血?
最近去看牙医了吗?有过文身、打孔的行为吗?
皮肤上有没有破口?
有没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史?直系亲属有心脏病吗?
患者可能会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报销吗?
这个病应该怎么治?哪种方法最适合我?需要治疗多久?
需要手术吗?手术有哪些风险?
这个病有哪些后遗症?会复发吗?
大量使用抗生素,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对我的身体和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以后去看牙,还需要提前吃抗生素吗?
我做过冠脉搭桥/支架手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关吗?
我得了二尖瓣脱垂,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关吗?
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针对不同病原体,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抗生素,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如果存在严重并发症(如心衰)或感染无法控制,可能还需要在抗生素治疗期间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如何用药物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明确病原体之后,医生会处方相应的抗生素。在住院期间,医生会进行足量(使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浓度)、足疗程(一般为 4~6 周)的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
手术可以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吗?
约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需要经过外科手术清除病灶,修复病变的心脏组织。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医生会建议手术治疗:
心力衰竭不断加重。
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后,高烧不退或出现血栓。
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植入过人工心脏瓣膜、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内形成脓肿。
感染得到控制后,如果心脏瓣膜病变导致心力衰竭加重,还需要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
日常注意
生活管理重点在于,有中高度危险性心脏病(如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者,在进行医疗损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常规抗菌素预防,避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避免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感染的创伤。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做口腔检查。
保护身体,不要受伤。一旦受伤要妥善处理。
心内膜炎往往伴随赘生物及全身栓塞,但抗凝治疗并不能减少赘生物和血栓,反而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应尽量停用或不用抗凝药物,减少出血风险。具体方法请咨询医生。
出院后,应留意自己的症状。如果出现发烧、寒战等感染征兆,要考虑是否复发,及时就诊。
即便已经治好,也要定期去医院复查,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预防
危险人群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重点在于避免口腔和皮肤、粘膜的损伤;接受医疗有创操作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如何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如果属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人群,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预防:
进行一些牙科(拔牙、牙龈手术、镶牙等)、外科手术(置换人工心脏瓣膜、开胸心脏手术等)和内科操作(导管检查、内窥镜检查等)之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积极治疗牙龈脓肿。
日常护理牙齿和牙龈。良好的口腔护理能够抑制口腔细菌的生长。每天刷牙和用牙线清洁牙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年看两次牙医。
皮肤护理。用抗菌皂清洗皮肤,可减少皮肤感染的可能。如果皮肤有割伤、擦伤等,应该及时、正确处理,必要时去医院进行专业治疗,避免发生感染。
尽量不要文身或在身体上穿孔。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要滥用抗生素。每次使用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都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