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起搏器综合征是指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由于心房与心室收缩不同步,出现心脏电生理传导异常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轻者表现为头晕、胸闷、血压下降,重者可发生晕厥、心力衰竭等。
是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术后即刻,也可发生在术后数月甚至数年。植入任何类型的起搏器均可发生,但以植入单腔心室起搏器者多见,其发生率约为 5%~20% 不等,与起搏器类型密切相关。
本病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但多见于单腔心室起搏器植入后,心室单独起搏,改变了心脏正常传导顺序,引起房室收缩不同步,出现房室瓣反流,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从而出现一系临床症状。
轻者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乏力、气短等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重者可出现晕厥、心力衰竭等表现。
恢复生理性传导及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是治疗的关键。
长期反复的心房与心室收缩不同步,心排血量下降,心脏结构改变,可出现反复晕厥、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
心脏综合征多见于植入单腔心室起搏器的患者,可在术后即刻发生,也可发生在术后数月甚至数年,轻者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乏力、气短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晕厥及心力衰竭等。
常见症状有哪些?
头晕:绝大多数患者都可出现,由于心脏排血量减少,脑供血减少,患者可出现头晕,尤其是活动后或体位改变时。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
胸闷、心悸:患者心房与心室收缩不同步,心脏节律不整齐,患者自觉心脏乱跳,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
乏力、气短:心排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患者可出现乏力,呼吸增快等表现。
双下肢水肿:部分患者由于心脏淤血,回心血量减少造成。表现为下肢体积增大,皮肤变白。
呼吸困难、咳嗽:后期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表现为白色泡沫痰,甚至粉红色泡沫痰。
晕厥:当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致大脑严重供血不足时患者可出现晕厥,且易反复发生。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晕厥。
急性肺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
任何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都有可能发生,但多见于单腔心室起搏器植入后,心室单独起搏,正常的心脏传导顺序改变,引起房室收缩不同步,血流不能正常流入心室,或出现房室瓣反流,心脏排血量减少,从而出现一系列低心排血量的症状。
常见原因有哪些?
植入单腔起搏器(心房或心室)
植入双腔起搏器(心房和心室)
植入三腔起搏器(心房和左右心室)
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
心房压力增高
哪些人容易患?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起搏器综合征: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尤其是植入单腔心室起搏器者。
原有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
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房增大者。
高龄。
就医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若出现反复出现头晕、胸闷、心悸、乏力、气短、低血压、双下肢水肿等症状时需要就医;当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晕厥时需要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症状时提醒您有必要就医:
头晕;
胸闷、心悸;
乏力、气短;
低血压;
咳嗽、咳痰,白色泡沫痰;
双下肢水肿。
如出现以下症状提醒您需要立马就医,或拨打 120:
晕厥;
咳粉红色泡沫痰;
同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低血压时,需要立即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
当医生怀疑是起搏器综合征是,将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检查、胸部 X 线等检查来确诊该病。
相关检查的具体介绍:
实验室检查:完善心肌标志物和心房尿钠肽(BNP、pro-BNP)检查,可协助判断有无心肌损伤或心衰的发生。
超声心动图:对所有患者需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情况。
心电图:可发现患者心律异常,起搏功能异常,有助于提供起搏信息。必要时可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检查:该检查的目的是发现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动异常。方法为患者随身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24 小时不间断,记录一整天日常生活中心脏活动情况。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出现复杂心律失常时,尤其诊断不清时,可考虑行心脏电生理检查。
胸部 X 线:可判断起搏器的位置及起搏导线的位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这些症状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体力活动或改变体位时会加重吗?
这些症状是否有逐渐加重的现象?
有其他症状吗?比如:脚肿等。
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做过心脏手术吗?
去其他医院治疗过吗?做过什么检查吗?
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一种什么病?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跟安装的心脏起搏器有关系吗?
我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如果是起搏器导致的,那我的这个起搏器还能用吗?
需要再次手术吗?
如果不处理的话会有什么更严重的并发症吗?
治疗
心脏起搏器综合征一旦确诊,可首先对起搏器程序进行调整(程控),降低其起搏频率,调整起搏次数,使患者自身的心律占主导,从而减轻症状。多数经积极治疗症状可完全缓解,恢复心脏正常传导顺序及房室收缩顺序是治疗的关键。适当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另可根据患者情况换用生理性起搏方式比如双腔起搏、希氏束起搏。
药物治疗
β 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心室收缩时电活动向心房的逆向传导,减慢心率,改善心室重构。常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但应该注意心室率不应该低于 55 次/分,低血压及支气管哮喘慎用。
非二氢吡啶类拮抗剂:降低心室率及心脏耗能。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注意头疼、颜面潮红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希氏束起搏:适用于心脏起搏器综合征经起搏器调整和辅助药物治疗无效者。通过改变起搏器的起搏模式,使心脏按照顺序起搏,房室传导符合生理性,改善心排出量。尤其是希氏束起搏,符合生理性起搏,改善心脏功能,部分可恢复心室重构。但其缺点是费用较高。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伤口愈合不良、起搏导线脱落等不良反应。
疾病发展和转归
起搏器综合征部分患者初始症状较轻,患者未重视,随着疾病的发展,心排血量持续低下,可出现反复晕厥,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经过积极正规治疗,尽早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起搏方式,大多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伤口部位用沙袋压迫 6~8 小时,术侧手臂严格制动,并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若有请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运动:术后需要卧床 16~24 小时,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卧床期间,术后 24 小时后术侧上肢可向前或向后轻微活动,术后 3 天后可以进行肩关节和肘关节内外旋、屈伸,并可以尝试轻微的提肩等。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定期随访:出院后头 1 个月每周随访 1 次,后每个月随访 1 次,半年后 3~6 个月随访 1 次;定期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胸部 X 线等。
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现有的新型起搏器是可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但需要咨询医生,老旧的起搏器不能行该检查,因为核磁共振可干扰起搏器工作,不清楚时要告知医生您装有起搏器。
可以坐飞机及高铁,可出示起搏器证明,尽量避免安检。
尽量远离电台发射站、转播车、变压器、防盗装置等可能对起搏器造成影响的因素。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心脏起搏器植入前配合医生完善心脏电生理、血流动力学等相关检查,以便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避免过度使用肩膀、手臂;
学会自己检查脉搏,每天早晚各 1 次,记录自己的脉搏次数;
对原有心脏瓣膜病或心功能不全者,更应注重定期随访,增加随访频率,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