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病程为亚急性,持续数周至数月。
本病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致,尚缺乏确切可靠的资料,国内报道为 1.7/10 万~4.2/10 万,国外报道为 1.6/10 万~60/10 万。近 30 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与国内外心脏外科手术、人工心瓣膜的广泛使用、介入性心脏诊疗技术开展,吸毒者经静脉注射药物成瘾者(IVDA)的增多等因素有关。
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 D 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正常情况下,侵入血流的细菌能够被机体防御机制随时消灭,不易引起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当心内膜,特别是心瓣膜内皮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着,形成无菌性血小板蛋白栓,加上该处表面粗糙不平,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容易滞留其中,进而繁殖易引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动脉栓塞、贫血、疲劳、脾大。
主要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去除菌血症的潜在来源,有时需要行心脏瓣膜手术。
本病会引起心脏瓣膜损害、心力衰竭、心肌脓肿,本病的近期和远期病死率仍然很高。
症状
患者常有低热、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因顽固性心衰或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就诊。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症状体征有哪些?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也可表现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随着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不少患者无发热。所谓“间歇热”即反复出现的体温骤然升高(可达 39℃以上),又在数小时内快速下降并持续数天的这种发热的“发热循环”。所谓“弛张热”即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是指体温常在 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乏力、消瘦。
杵状指(趾):多在发病 1~2 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皮肤或黏膜呈现的青紫色),这可以作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栓塞与血管病变的表现:
瘀点:一般位于胸、颈、四肢、眼结膜及口腔黏膜的紫色针尖大小的点,瘀点常成群出现,亦可散在发生,压之不褪色,持续数天后消退,并常反复出现。
Osler 结:是一种位于指腹部、豌豆大小、红色或紫色的结节,有疼痛的感觉。
janeway 结节:是一种位于手掌及足底的 1~4 毫米无痛性的红斑,触之会出血。
血管栓塞导致的一系列表现:非常重要,往往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特征,可以引起患者的脑、肾、脾、心脏、肺和肢体等多处栓塞,动脉栓塞症状取决于它栓塞的部位,引起相应表现,如脑动脉栓塞会引起一侧肢体偏瘫、失语;冠状动脉栓塞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引起腹痛、便血症状;肾动脉栓塞会有血尿表现;下肢动脉栓塞会有腿痛表现等。
心衰:患者可有心慌、运动后或静止时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咳出粉红色痰)不能平卧、喘息、烦躁等表现。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衰:心衰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主要死因。
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心肌和/或心包脓肿及感染性动脉瘤。
各脏器栓塞和神经精神方面的并发症。
病因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微生物感染:几乎所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但草绿色链球菌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哪些人容易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静脉药瘾吸毒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自体心脏瓣膜病变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患者。
人造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
就医
当患者出现低热、乏力、消瘦时应当及时就医;严重时,例如呼吸困难、胸痛,应当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由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且临床症状和其他心脏疾病类似,因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也极容易误诊或漏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 1 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
乏力。
消瘦。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
胸痛。
腹痛。
偏瘫。
血尿。
大汗淋漓。
烦躁不安。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心血管内科
心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当医生怀疑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将通常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有心脏瓣膜异常情况后,需要进一步通过细菌血培养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可由超声心动图探得,能发现赘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对诊断该病很有意义。
细菌血液培养:细菌血培养阳性是诊断该病的直接证据。
血常规:是诊断细菌感染的常用指标,对诊断该病很有意义。
血沉:约 90% 病例增高。如属正常,多不支持感染性心内膜炎。用以辅助诊断该病。
尿常规:半数患者有血尿和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有时可见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肾损害或合并免疫复合体肾小球肾炎。对于诊断合并了肾栓塞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特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病程超过 6 周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约半数病例类风湿因子阳性,且与病情程度有关。此外,梅毒血清反应亦可阳性。这些都对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很有意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有哪些基础疾病?
是否药物成瘾?
是否近期有过手术?
有没有身体感染的表现?
发病多长时间?
有哪些表现?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疾病发病原因?
有没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能自愈吗?
我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会不会有后遗症?并发症?
会复发吗?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治疗
一般情况下,本病应先进行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或治愈半年后,视病情程度再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控制感染,减少心内膜赘生物的形成,减轻心脏瓣膜和细菌感染对机体的损害。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
阿司匹林:该药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凝聚。
抗凝药:此类药物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
利尿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是在该病引起心衰时,能够通过利尿剂迅速降低心脏前负荷,保护心功能。
β 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是在该病引起心衰时,能够通过负性调节作用使心脏休息,保护心功能。
手术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对于无法药物控制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瓣膜置换的手术疗法。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制成的人工瓣膜,替换受损的心脏瓣膜的手术,能使患者重获正常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疾病自然发展、不接受正规治疗,则患者心脏瓣膜会被逐渐破坏,心脏功能逐渐下降,患者开始出现心衰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疲乏无力、腹胀、下肢水肿等。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心脏瓣膜受损可获控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早期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对于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更换人工瓣膜。
日常注意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每日务必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发红、臭味、流脓等。若有上述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用药注意事项:治疗用华法林,若使用中出现无痛性牙龈出血、大面积皮下出血、血尿、便血(黑便),女性月经突然变多等,应及时停药并及时就医;在使用利尿剂的同时往往会使用氯化钾,当出现心脏不适、憋闷时,及时停药并就医。
定期复查:瓣膜置换术后三个月应到医院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凝血指标等,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医生会给出今后生活工作的健康指导。以后每年系统检查一次。
饮食: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可开始补充高蛋白饮食;出院后,早期可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术前的正常饮食习惯即可,饮食不宜太咸,建议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豆制品,鱼肉等。
运动(手术患者):一般来讲,瓣膜置换术后三个月以内以静养为主,三个月后检查心功能恢复满意,则可开始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强度,以不感到劳累、心慌气短为宜。
运动(非手术患者):对于非手术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查情况给予合理建议,一般活动强度以不感到劳累、心慌气短为宜。
其他:平时应该预防感冒;戒烟限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远离毒品;
去正规的口腔门诊就诊;
加强锻炼,避免感冒。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在泌尿道和消化道等有感染风险的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