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哮喘性呼吸,心源性哮喘,心病性气喘,阵发性呼吸困难
概述
患者夜间入睡后(多在入睡 1~2 小时后)因突感气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可伴有咳嗽或泡沫样痰,发作较轻者在坐起后有所缓解,经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严重者可持续发作,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发展为急性肺水肿。
最主要的病因是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
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
主要症状是典型的呼吸性困难,伴粉红色泡沫痰。
主要治疗方法是吸氧、监护、强心、利尿、扩血管。
疾病的主要危害是急性心力衰竭引起死亡。
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出入量的平衡,观察尿量及双下肢的浮肿。
症状
患者常于熟睡中突感胸闷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有咳嗽,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缓解;重者呼吸困难加重,颜面青紫、大汗,有哮鸣音,甚至咳出大量浆液性血性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医生听诊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出现在第二心音后的额外心音)[1]。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的常见症状包括:
咳嗽;
喘息;
咳白色泡沫痰;
咳粉红色泡沫痰;
胸闷;
胸痛;
大汗;
头晕;
心慌;
坐立不安;
口唇青紫;
面色苍白;
血压下降;
黑曚(眼前发黑,视物不清);
晕厥。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可能出现:心衰加重,引起低血压性休克,甚至死亡。
常见并发症包括:
低血压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恶性心律失常。
病因
各种引起心功能不全的疾病或因素,都可以引起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合并感染,加重心功能不全,出现喘憋症状,也有一些如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腱索断裂等引起急性发作。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患者入睡后由端坐位改为平卧位,下半身静脉回流增多,水肿液吸收入血液循环也增多,加重肺淤血。
入睡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使小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大。
熟睡后中枢对传入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只有当肺淤血程度较为严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方能刺激呼吸中枢,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而惊醒[2]。
哪些人容易患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
既往有心律失常,如房颤;
急性肺栓塞;
既往有哮喘。
就医
当出现突然发作的夜间憋醒,不能平卧,呼吸增快,口唇青紫,大汗,或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心源性猝死时,应及时呼救到医院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喘憋加重;
呼吸急促每分钟 30~40 次;
胸闷、胸痛;
口鼻可见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尿量减少;
血压下降;
意识变弱。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休克;
晕厥;
心跳停止;
心脏性猝死。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内科;
心内科;
呼吸科。
医生如何诊断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心肺基础疾病,必要的辅助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3]:
血常规、血气分析+离子、血糖:评估是否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
心电图:主要了解有无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可提供病因诊断依据。
X 线胸片:可显示肺门血管阴影模糊、蝶形肺门,重者弥漫性肺内大片阴影。
超声心动图:床边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等肺淤血征。还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评估,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相关数据,以及心包填塞。
利钠肽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衰快速诊断与鉴别,合理应用利钠肽检测对正确诊断、危险级分级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有助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
有创的导管检查:安置漂浮导管(SWAN-GANZ)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衰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酌情可行冠脉造影及血管重建治疗。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了什么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了多久?
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各项症状有什么变化?
还有没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
近期有没有在吃什么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现在的病情进展到什么程度?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应该采用什么治疗方案?
治疗多久之后可以好转?
会不会影响寿命?
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对各种可致心功能受损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消除诱因,包括基本处理,如吸氧、调整体位、镇静、快速利尿,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辅助治疗[2][3]。
药物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高流量吸氧。
开通静脉通路,利尿(如呋塞米)、扩血管(如硝酸酯类、硝普钠)、强心(如毛花苷C),急性肺水肿可使用吗啡,如有呼吸抑制或诊断不清时,可用氨茶碱平喘。
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选择其他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左西孟旦等。
其他治疗方法
BiPAP 无创呼吸机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氧合,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主动脉球囊反搏可用于冠心病急性左心衰患者。有条件的医院也会使用左室辅助装置和心脏移植[3]。
医生会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心衰诱因。
疾病发展和转归
积极的药物控制及心脏辅助治疗,通常可缓解心衰的症状。如不控制,可致心功能进行性恶化,甚至心源性猝死。
日常注意
心衰患者及家属应了解疾病日常注意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的情绪、适当的诱因规避、规范的药物使用、合理的随访计划等[1][2]。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兴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
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
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预防
心衰患者的预防应该一方面积极控制原发病,另一方面避免各种诱因。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液体入量过多,如一次性输入大量液体;
减少钠盐摄入;
急性期应限制运动,卧床休息;
避免大便干燥或便秘;
避免感冒;
避免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