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习惯性拔毛
概述
拔毛癖是一种由于反复拉扯、扭转、摩擦毛发导致的脱发,最早于 1889 年首先报道[1][2]。
目前患病率约 0.6%,但由于患者羞于就医,该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 1∶4[2]。
该病可能与精神、情感、心理等因素相关,但具体发病原因不详。
临床上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毛发脱失区域,脱发区域内及边缘毛发长短不一,有时可见外伤所致表皮剥脱。
该病治疗上除了皮肤科局部治疗外,有时还需心理科或精神科配合,进行行为调节和心理疏导,必要时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
该病的危害在于,反复牵拉头发造成毛囊破坏,有可能造成部分区域永久性脱发,而造成拔毛癖的精神心理疾病,有可能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强迫性反复拔毛的患者,不要羞于就医,应积极治疗,特别是到心理科及精神科进行相关检查,心理疏导,找到情绪和压力的释放渠道,以免耽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身心疾病。
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毛发脱失,常伴有神经精神及心理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永久性脱发[1]。
拔毛癖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该病多见于大龄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头皮,但也可发生于睫毛、眉毛,以及胸毛等部位,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毛发脱失区域,脱发可有一处或多处。
脱失的毛发区域内可见个别残存的毛发及较多断发,而断发的长短不一致,拉发试验阴性。
有时还可见由牵拉导致的表皮剥脱和出血点。
严重者因反复牵拉毛发,导致局部区域毛囊受损,可出现永久性脱发。
拔毛癖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患者常伴有生活质量的降低和自卑感,患者拒绝社交活动,如去理发店、游泳、外出游玩、约会等。
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约 10%~20% 的患者会吞食拔下的毛发(食毛癖),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2]。
病因
该病确切病因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与精神心理、神经生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诱因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压力、心情低落及无聊等。有时拔除毛发还是患者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可以带来愉悦感[3]。
目前拔毛癖已被列入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MS-IV)中[4]。
就医
儿童或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毛发脱失,建议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脱发的种类。如果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有自主拔毛的行为,却无法通过行为控制,也建议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儿童或青少年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毛发脱失,脱失区域形状不规则,无法判断脱发种类。
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自主拔除毛发的行为,但不能自行矫正的。
合并心理疾患和自主拔毛行为的。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心理科
神经科
医生如何诊断拔毛癖?
根据该病特殊的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病史,如存在自主拔除毛发的行为,即可确诊;如病史不详,或不能意识到存在拔除毛发的行为,但存在近期压力增加,或存在已经确诊的心理疾病者,也应高度怀疑该病。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诊断分类系统中有关拔毛癖的诊断标准如下:
反复拔头发而导致的明显脱发;
在拔出头发或试图抵抗这一行为前紧张感增加;
当拔出头发后感到愉快、满足或轻松;
这一行为障碍不能用其他心理障碍更好解释,也不因普通身体疾病导致;
这一行为障碍引发临床显著的职业、社会或其他功能性领域的痛苦和/或障碍。
此外该病需要与其他种类的脱发相鉴别,如斑秃、假性斑秃、颞部三角形脱发、牵拉性脱发、压力性脱发、纤维性脱发、头癣等。可结合患者病史,行皮肤镜检查,必要时行组织病理检查来鉴别。
皮肤镜检查:皮肤镜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在脱发的诊断方面,皮肤镜不但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从而更加清晰的观察毛囊之外,还可以观察到真皮浅层的一些血管和色素结构,从而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脱发。拔毛癖的皮肤镜表现为长短不一的断发,残端有分裂和卷曲,可见黄点、短毳毛增多和黑点征,此外还可见点状出血。而斑秃、假性斑秃等则无残端,有分裂、卷曲和点状出血等表现[5]。
真菌镜检:头癣取断发残根行真菌镜检可检出真菌,而拔毛癖真菌镜检则为阴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果皮肤镜和临床表现仍不能明确诊断,有时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拔毛癖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退行期或休止期毛囊比例增高,漏斗水平和毛囊口角化过度,可见色素管型。毛软化,毛囊扭转、变小和角化不全,毛囊壁不均匀增厚,毛囊周围炎症轻微,还可见毛囊周围出血和色素沉着[1]。
医生可能咨询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是否存在某些原因导致的心理压力增加或情绪低落等?
是否存在某些心理疾病?
是否存在自主拔毛行为却无法控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如何判断脱发的原因是拔毛癖?
该病是否可以自愈?
该病通过治疗是否可以根治?
治疗
该病需要患者和医生配合,自主或家长协助控制拔除毛发的行为,寻找其他释放压力的途径。同时辅助口服及药物治疗,部分轻症患者病情可痊愈。部分难治的患者,需要多科协作,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3]。
精神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行为调节治疗和药物治疗:
行为调节主要是进行习惯逆转治疗,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意识训练(发现容易导致拔毛的情况)、竞争反应训练、应急管理、放松训练和泛化训练,从而从各个方面阻止患者拔毛发的行为。
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包括三环类、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类抗抑郁药及其他药物(多巴胺阻断剂、阿片受体拮抗剂、肌醇、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谷氨酸盐调节剂等)均有很好的疗效,但必须在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医嘱下严格按要求服药。
手术治疗
拔毛癖的患者有时还伴有食毛癖,食毛癖的患者有时会出现毛发梗阻和肠道内毛球形成,需行手术治疗清除梗阻及毛球。
其他治疗
该病治疗的关键是行为调节和心理疏导,皮肤科用药仅为辅助,包括口服叶酸片,外用米诺地尔擦剂等生发药物等,对于协助促进毛发的再生有一定的疗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为慢性疾病,如果不治疗,有时会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异常。该病轻症患者经过行为控制和药物治疗后,可以痊愈。对于顽固性拔毛癖或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治疗困难,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极易复发,有时心理疾病本身可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患者需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寻找释放压力的途径,自觉控制拔毛行为,才能配合医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
该病与精神心理关系密切,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释放压力,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预防。
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来说,需要家长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其心理健康,多沟通交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调节,也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