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Psychotic Depression)属于重性抑郁症,患者可表现为心情低落,兴趣活动减退、精力下降、自责自罪等抑郁综合征,同时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可在幻觉/妄想等支配下出现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高危风险,因此需要早期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
研究显示,社区重度抑郁的年患病率为 2%~5%,终身患病率在不同的调查间差异很大(4%~30%);平均起病年龄约为 27 岁;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 倍;与其他障碍的共病率很高,尤其是与焦虑障碍和物质误用。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病因复杂,受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改变、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症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抑郁症状,例如:心情低落,兴趣活动减退,精力下降,快感缺失,食欲及体重下降,自信心下降导致自责自罪,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早醒,消极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是精神病性症状,例如幻觉或是妄想等。
抗抑郁药物联合抗精神病性的治疗方案是治疗计划的重点,同时在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恢复后,需要介入心理治疗。此外,物理治疗,例如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也被研究证实有效。
严重的抑郁情绪及幻觉/妄想,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影响日常学习、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
症状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属于重性抑郁症,它除了包含抑郁症的基本症状,例如:心情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等症状外,同时还应包括以阳性为主的精神病性症状,例如:幻觉、妄想等症状。幻觉及妄想的内容,可以与引起抑郁情绪的原因相关或者不相关。但纵观整个发病过程,患者的症状主要以低落情绪为主,精神病性症状会随着心情的改善而逐渐消失。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抑郁症状
至少两周内大部分时间满足以下至少 1 项:
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高兴不起来等),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愁眉苦脸,哭泣等)。
至少两周内大部分时间满足以下至少 2 项:
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 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观察所见,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迟钝)。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精神病性症状
病程中曾较长时间出现以下至少 1 项:
幻觉:多以幻听为主,例如:凭空听见熟悉的人/陌生人在议论自己,批评自己,或者凭空听见嗡嗡声/机械运转的声音等。
妄想:多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为主,例如:觉得有自己被人跟踪,被监视,有人欲下毒害自己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幻觉和妄想的内容又可细分为:
伴心境协调性精神病性特征:妄想和幻觉的内容均与个体不完美、内疚、疾病、死亡、虚无主义或应受惩罚的重性抑郁的主题相符。
伴心境不协调性精神病性特征:妄想和幻觉的内容均不涉及个体不完美、内疚、疾病、死亡、虚无主义或应受惩罚的重性抑郁的主题,或其内容是心境协调和心境不协调的混合体。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患者在长期遭受低落情绪及幻觉/妄想所带来的痛苦之下,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睡眠紊乱:可能出现入睡困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迟迟无法入睡,大脑被凭空听见的声音所干扰),眠浅易醒,早醒等。
内分泌紊乱:尤其是性激素的改变。
自伤、自杀行为:缺乏早期干预时可能会以“刀片划伤自己”,“烟头烫伤自己”等自残方式释放压力,严重者会出现自杀行为。
攻击他人,毁坏财物:在幻听/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伤人毁物的报复行为。
病因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病因复杂,受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改变、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生物化学: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功能异常。
神经免疫学: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例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
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非快速眼动睡眠消失,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密度增高。脑电图(EEG)提示右侧大脑半球α波相对降低,右半球的激活程度升高。
脑影像改变:海马、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脑区萎缩;大脑前额叶背侧皮质、额叶近眶部皮质、下丘脑、小脑及尾状核、海马、杏仁核等边缘系统部位的代谢或脑血流异常。
遗传学:具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患病风险高。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童年经历创伤、人格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
酒精及药物物质依赖者;
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者;
长期处于高压或经历创伤事件者;
具有偏执性人格、边缘性人格等人格类型者;
先天大脑发育缺陷者等。
就医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需要早期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以防病情加重,导致自伤自杀或伤人毁物等具有严重危害的行为,同时早期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可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严重的幻觉/妄想,以致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或其他社会活动。
在低落情绪/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严重的打砸毁物,甚至顽固的自杀想法及自杀行为。
几乎每天或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心情低落,闷闷不乐,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等不适,并引起患者主观痛苦感。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精神心理科专科医生的详细问诊而判断,再结合临床心理评估量表评定,此外仍需完善实验室检查及常规检查等。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临床心理评估量表评定:如:汉密尔顿抑郁自评、汉密尔顿焦虑自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甲功五项、肾功五项、肝功、离子六项、粪便检查、尿液检查、心肌酶谱、性激素六项、梅毒螺旋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丙肝抗体、乙肝两对半等。
常规检查:常规心电图、腹部彩超、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颅磁共振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到医院来主要是因为哪里不舒服呢?
您心情不好持续多久了?
每次心情不好大概持续多长时间?
您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
与心情平稳的时候相比,您觉得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者有哪些方面您觉得变差了吗?
在整个生病的阶段,你是否有过凭空听见什么声音?内容是什么?
您觉得这些声音是友善的,还是针对您的呢?
您是否会因此感到痛苦?以上的不适感是否严重影响了您的日常生活?
治疗
通常,精神病型抑郁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以得到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密切监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来稳定情绪,通常需要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
药物治疗
常用抗抑郁药物:舍曲林、氟西汀片、帕罗西汀片、艾司西酞普兰片、文拉法辛薄膜衣片、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卡利拉嗪和阿塞那平等。
其他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rTMS)、生物反馈治疗等。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
电休克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伴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经治疗后,效果较明显,通常可以在几个月内康复,同时也需要不间断的随访。同时,疾病的发展及转归与个人症状息息相关,部分患者损害较轻微,以至于许多与患者打交道的人也意识不到其抑郁症状,而另一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可导致完全丧失社会功能。这与个体的依从性,即配合程度相关。
日常注意
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放松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或频繁熬夜,是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
预防
已明确诊断患者需尽早接受专业医疗干预,在疾病的稳定期,规律、长期的服药,定期复诊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