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病是什么?产后精神病怎么办?产后精神病症状有哪些?

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PP)是因妊娠和分娩诱发,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通常在产后数天至数周内急骤起病的精神障碍,尤以产后 3~10 天最为常见。临床特征为言行紊乱、幻觉、妄想、躁狂或抑郁共存,症状易变,病程呈多形性。产后精神病总体较少见,患病率通常报道为每 500~1000 次分娩中发生 1 例,或 1‰~2‰。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患病率为 0.89‰~2.6‰。患者中 70%~90% 罹患双相情感障碍或分裂情感性障碍,大约 12% 罹患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发生产后精神病的风险尤高,罹患风险为一般人群的 100 倍,产后接受精神专科治疗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任何精神科诊断。真正的病因并不明确,产后精神病的高危因素有:双相情感障碍、前次妊娠患有产后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病史;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家族史;妊娠期终止精神药物治疗;分娩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初产妇。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烦躁焦虑、易激惹、意识障碍或言行紊乱等,自杀及伤婴、杀婴风险大。产后精神病属于精神科急症,家中及妇产科医院往往难以管理,几乎所有患者均需要入住精神专科医院。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治疗难点在于国内尚无专门的母婴精神科病房,会影响母婴连接及母乳喂养。产后精神病的危害很大,不仅会明星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而且会对母婴关系、母乳喂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产妇很容易忽视或虐待婴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及杀婴等恶性事件。产后精神病若诊治及时,短期预后通常较好,但部分会换为慢性,约 1/3 在再次分娩后复发。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产后精神病的高危个体,并及时干预。

别称

产褥期精神病

概述

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PP)是因妊娠和分娩诱发,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通常在产后数天至数周内急骤起病的精神障碍,尤以产后 3~10 天最为常见。临床特征为言行紊乱、幻觉、妄想、躁狂或抑郁共存,症状易变,病程呈多形性。

产后精神病总体较少见,患病率通常报道为每 500~1000 次分娩中发生 1 例,或 1‰~2‰。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患病率为 0.89‰~2.6‰。患者中 70%~90% 罹患双相情感障碍或分裂情感性障碍,大约 12% 罹患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发生产后精神病的风险尤高,罹患风险为一般人群的 100 倍,产后接受精神专科治疗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任何精神科诊断。

真正的病因并不明确,产后精神病的高危因素有:双相情感障碍、前次妊娠患有产后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病史;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家族史;妊娠期终止精神药物治疗;分娩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初产妇。

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烦躁焦虑、易激惹、意识障碍或言行紊乱等,自杀及伤婴、杀婴风险大。

产后精神病属于精神科急症,家中及妇产科医院往往难以管理,几乎所有患者均需要入住精神专科医院。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治疗难点在于国内尚无专门的母婴精神科病房,会影响母婴连接及母乳喂养。

产后精神病的危害很大,不仅会明星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而且会对母婴关系、母乳喂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产妇很容易忽视或虐待婴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及杀婴等恶性事件。

产后精神病若诊治及时,短期预后通常较好,但部分会换为慢性,约 1/3 在再次分娩后复发。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产后精神病的高危个体,并及时干预。

症状

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烦躁焦虑、易激惹、意识障碍或言行紊乱等,自杀及伤婴、杀婴风险大。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类似于谵妄的表现。

产后精神病有哪些症状?

前驱症状群:失眠、情绪不稳定及易激惹,容易被当做分娩后的“正常”生理及情绪反应。

精神病性症状:以心境不协调的错觉、幻觉、妄想常见,多为负面内容。妄想以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居多,内容常针对婴儿及自身。幻觉以幻听及幻视多见,受其支配会出现自杀、伤婴及杀婴行为。

情感症状群:易激惹相当常见,远高于情感高涨,心境常不稳定。其他躁狂症状,如睡眠需求减少及语速加快/言语量增加不少见。焦虑、激越、烦躁或担忧、情绪低落也很常见,内源性抑郁的常见症状,包括快感缺失、晨间早醒、精神运动迟滞等症状的比例并不高。

急性脑器综合征样表现:谵妄状态,注意涣散,意识混乱,言语、行为紊乱,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人格/现实解体等。

其他心理症状群:自罪感,严重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及行为。

产后精神病并发症或不良结局有哪些?

照护能力受损: 产后精神病患者不仅自身照护困难,也往往没有能力抚育孩子,甚至容易忽视或虐待婴儿。

母婴连接障碍:母婴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会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母乳喂养困难:鉴于产后精神病患者病情严重往往需要接受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所以很难做到母乳喂养。

自伤、自杀及伤婴、杀婴风险:产后精神病会增加产妇自伤、自杀及伤婴、杀婴行为的风险。

病因

产后精神病是由妊娠和分娩诱发,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真正的病因并不明确。

产后精神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物学因素:产后精神病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生物节律、神经电生理、神经营养及神经可塑性、神经解剖、神经影像学、睡眠和昼夜节律紊乱等发病机制。尤其是产后雌二醇等激素水平的迅速下降及免疫系统功能失调。

心理及社会学基础:高龄或低龄产妇,家庭支持系统差,发生于易感女性的睡眠剥夺,低社会经济水平等。

哪些人容易患产后精神病?

既往双相情感障碍、产后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病史;

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包括产后精神病)家族史;

妊娠期终止精神药物治疗者;

初产妇;

高龄或低龄产妇;

孕产期无配偶陪伴;

不良的妊娠及分娩结局,如早产、低体重儿、先天畸形、胎儿或新生儿死亡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产妇出现妄想、幻觉、烦躁焦虑、易激惹、意识障碍、言行紊乱、生活不能自理或出现自杀及伤害婴儿的想法及行为,或一旦确诊产后精神病时,务必及时就医,并建议尽快至精神专科医院诊治。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医生如何诊断产后精神病?

主要通过询问详细病史、精神检查/临床晤谈、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理测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收集资料,然后运用临床逻辑思维进行科学分析,并依据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于产后精神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能涵盖几种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或严重的抑郁障碍等,同时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诊断术语,故并无专门的诊断标准。临床上主要依据符合其所涵盖的疾病亚型的 ICD-10 或 DSM-5 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具体诊断及检查方法:

精神检查:属于诊断性晤谈,内容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一般情况、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及行为活动。精神检查是提供诊断依据的重要步骤。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迄今为止,尚无针对产后精神病的特异性检查项目。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非常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诊断及鉴别诊断。如血常规、尿沉渣分析、血生化、代谢相关指标、甲状腺功能、尿药毒理学检查,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还要重点查脑脊液分析、边缘性脑炎及抗体检查、血氨、脑电图、头颅核磁等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产后多长时间了?

是第一次生产吗?

既往分娩后有过类似表现吗(非初产妇)?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具体什么表现?

睡眠如何?

起病有什么原因或诱因吗?

有没有轻生或伤害孩子的想法或行为?

这些症状对你的日常生活、照顾孩子或工作有影响吗?

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吗?若有,具体诊断是什么?

怀孕后停用精神药物了吗(若孕前服用过精神药物)?

既往是否有比较大的躯体疾病史?

有不良的妊娠及生产史吗?

家庭及夫妻关系如何,有无家暴?

是否有酒精及药物滥用史?

以前是否就诊过?具体诊治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产后精神病?

对自己及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如果服药或行电休克治疗对哺乳、孩子及自己有什么负面影响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鉴于产后精神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要特别注意加强风险评估,保障产妇及婴儿安全,严防自杀、伤婴及杀婴,尽早启动精神科专业治疗,加强多学科诊疗协作。

风险评估

面对产后精神病患者时,应充分考虑到其自杀、伤婴及杀婴的风险。产后精神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时,自杀风险会更高。由于意识模糊、精神病性症状及心境不良,产后精神病患者很容易忽视或虐待婴儿。

保证产妇及婴儿安全

鉴于大部分产后精神病患者病情严重,病情不稳定,需要尽快入住精神专科住院治疗,有条件的可以入住精神科的母婴病房(MBU)。若未配备精神科的母婴病房,产妇入院治疗期间,产妇家人需保证婴儿安全。

在治疗期间应考虑到患者作为母亲的角色,应在合适的时机在监督保护下带婴儿对患者进行探视。如果母亲正在哺乳,或有出院后哺乳的打算,治疗团队也应考虑到这一需求,包括安排乳汁的储备。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应提供心理治疗及护理,并向患者传递希望和支持。

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常用于产后精神病的急性期治疗。选药的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临床严重程度、既往对药物的反应及副作用,若产妇坚持哺乳,则还要考虑哺乳的安全性。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奥氮平及喹硫平等,对于产后精神病患者尤其适用,因为此类药物可同时治疗产后精神病的多维症状,包括精神病性症状、失眠、心境相关症状、焦虑及言行紊乱等,但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镇静(可损害母亲回应婴儿需求的能力)等副作用,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并加以监测。应避免使用抗抑郁药,否则可能导致快速循环或混合状态。

经典的心境稳定剂

主要包括锂盐和丙戊酸盐。对于预防复发而言,证据最充分的药物是锂盐。产后,肾小球滤过率快速恢复至基线水平,血容量急剧下降,对于妊娠期持续使用锂盐的患者需要降低锂盐的剂量,调整至妊娠前的剂量,并建议在产后 24 小时内查血锂,之后也需要定期监测。

丙戊酸盐因明确的致畸性,及升高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在孕期的安全性低于锂盐,但其在哺乳期的安全性则高于锂盐,但二者在孕产期的安全性均不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故使用时要注意权衡获益及风险。此外,拉莫三嗪的妊娠安全性相对较好,且有证据显示,妊娠期维持使用拉莫三嗪可有效预防妊娠期及产后双相障碍复发。

物理治疗

最为推荐的是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即使在产后也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此期间患者对此治疗的反应率甚至高于其他时间段。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高危产后精神病患者,改良电抽搐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也是存在紧张症、激越、拒食水导致营养状况不佳、存在高自杀及杀婴风险,或难治性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

产后精神病患者因病情较严重,往往难以配合系统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和人际心理治疗(IPT),此期间支持性心理治疗及健康宣教更为适合及重要。

多学科诊疗协作

产后精神病为多学科交叉的疾病,其治疗方案的制定、获益及风险的评估需要协作的精神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等相关医务人员共同决策。

产后精神病发展及转归

若诊治及时,患者短期预后通常较好,且经常缓解迅速,但部分患者会换为慢性,约 1/3 患者在再次分娩后复发。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产后精神病的高危个体,一旦发现征兆,尽早接受专科评估及治疗,同时做好母婴的安全防护。

日常注意

鉴于产后精神病患者往往病情较重,缺乏疾病认知及求治意愿,自我照料及育婴能力下降,日常注意生活中更需要家属协助与督促,加强监管与防范,主动带患者就诊,甚至强制患者就诊或住院。

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具体方面。

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戒烟限酒及兴奋性饮料。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很关键。

进行有氧运动。

协助患者自我照料、母乳喂养及抚育照料孩子。

加强监管及防范,严防自伤、自杀、伤婴及杀婴。

陪伴患者定期去医院就诊,督促患者服药,加强药物管理。

预防

鉴于产后精神病真正的病因并不明确,因此并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但既往研究及临床实践仍然发现一些相对有效的预防方法。

获取家庭及社会支持。

做好孕前、产前咨询及心理保健。

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量运动。

密切监测产后精神病的早期征象,需要患者家人积极参与。

针对高危因素做好应对计划(如睡眠剥夺、缺乏家庭支持、家庭暴力、物质滥用等)。

多学科诊疗协作。

对妊娠期未用药的双相情感障碍,或既往有产后精神病史的患者,产后可尽快考虑预防性地使用心境稳定剂和/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通便灵胶囊的功效与作用-通便灵胶囊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胃痛定胶囊的功效与作用-胃痛定胶囊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