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什么?分离(转换)性障碍怎么办?分离(转换)性障碍症状有哪些?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根据症状可分为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这类精神障碍往往由精神因素诱发,可以是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剧烈冲突或暗示。患者的发病与个体的独特个性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情感丰富、富于幻想、以自我中心、自尊心过强、易于接受暗示等。急性发病,没有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分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分离性恍惚和附体状态、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他分离性障碍如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童样痴呆、癔症性精神病等。转换症状包括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感觉功能障碍、混合的障碍等。发病时,患者的社会功能下降明显,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疾病的间歇期,患者工作生活如常。心理治疗在分离(转换)性疾病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对于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失眠、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更有效更快速的缓解症状。对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大多在治疗后能迅速恢复;病程拖延较长者,症状残留的几率较高。患者康复情况多不同,往往与自身的综合因素、环境因素、家庭支持因素等有关。

别称

歇斯底里症

概述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根据症状可分为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

这类精神障碍往往由精神因素诱发,可以是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剧烈冲突或暗示。患者的发病与个体的独特个性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情感丰富、富于幻想、以自我中心、自尊心过强、易于接受暗示等。急性发病,没有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

分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分离性恍惚和附体状态、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他分离性障碍如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童样痴呆、癔症性精神病等。转换症状包括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感觉功能障碍、混合的障碍等。

发病时,患者的社会功能下降明显,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疾病的间歇期,患者工作生活如常。

心理治疗在分离(转换)性疾病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对于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失眠、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配合药物治疗往往能更有效更快速的缓解症状。

对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大多在治疗后能迅速恢复;病程拖延较长者,症状残留的几率较高。患者康复情况多不同,往往与自身的综合因素、环境因素、家庭支持因素等有关。

症状

分离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生的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及自我身份识别障碍。这类患者的自我意识障碍表现常很突出,有些症状具有发作性,发作过后,意识迅速恢复正常。

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尽管有些患者否认,但患者疾病发作主要是为了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的同情和注意,或得到同情和补偿。反复发 我们,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景即可发病。

分离性遗忘

患者没有器质性损害的前提下,突然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失去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并非由于偶然原因而想不起来。

分离性遗忘是典型的记忆功能障碍,主要反应为对情景记忆的摄取困难,然而,并不包括记忆存储方面的困难。这是因为遗忘是涉及对记忆提取的基本困难,而不是对记忆编码和存储的困难,这种记忆的缺乏通常是可逆的。一旦遗忘被消除,正常的记忆功能就恢复。其三种基本特征包括:

首先是对事件记忆的丧失,是一个人对特定事件回忆的丧失,而不是知识和常规的回忆丧失;

第二,是对个别时期的记忆丧失,范围从数分钟到数年不等;

最后,对创伤或应激事件的记忆丧失。

分离性遗忘症患者多在 30~40 岁发病,遗忘的内容常常是一个或几个片段,多重丧失记忆的情况不常见。患者受强烈刺激后常常出现这种分离遗忘,可能是突然起病或逐渐发病,通常包含不同阶段分离的意识,具有这种特征的个体想不起在特定时间段里所发生的事情,通常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段里发作性的记忆丧失,个体最初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记忆的缺失,他们可能只表现为不记得某件事。如家里买了新的家具,但患者却记不起来这是怎么得到的;别人提醒他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但患者却没有印象。

分离性遗忘症患者通常并没有身份紊乱,除非他们的身份受到这些意识之外记忆的影响。这类患者常出现抑郁症状,尤其是创伤事件的影响还很明显时。

分离性漫游

指患者突然从家中或者工作场所出走,到外地旅游,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或有情感意义的地方。

漫游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会行为依然能正常进行;

还有的患者可能忘却了自己既往的经历,而以新的身份出现,其他人看不出其言行和外表有明显异常;

漫游常常历经几小时或几天,患者清醒后对漫游时的经历不能回忆。

分离性木僵

常常表现为在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后,患者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患者保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没有反应。

此时患者的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以手拨开其上眼睑,可见眼球向下转动,或紧闭双眼,表明患者未入睡,也没有处于昏迷状态,一般数分钟或数天自行缓解。

分离性恍惚和附体状态

分离性恍惚状态表现为: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其注意力和意识活动局限于当前环境的 1~2 个方面,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有反应。

典型的恍惚状态可见于催眠、巫术或迷信活动中施术者与“鬼神”进行交流之际;

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如果身份为鬼神或死去的人,声称自己就是鬼神或者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这种状态又称附体状态。

这种状态是自我意识无法控制的,患者运动、姿态和言语多单调、重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指患者突然失去对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而以另外一种身份进行日常社会活动。

常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人格,并具有各自的记忆、爱好和行为方式。

人格之间完全独立,交替出现,在某一时刻患者以一种人格出现,但完全不知道有另一种人格存在,患者常见两种人格交替出现,称为双重人格或交替人格,并以一种人格为主导。

情感爆发、假性痴呆、童样痴呆、Ganser 综合征、癔症性精神病

情感爆发:患者意识障碍症状较轻,常常发生于与人争吵、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表现为歇斯底里哭泣、撒泼打滚、撕扯衣物、撞墙等冲动行为,言语和行为大有尽情发泄内心愤懑的情绪特点,人越多时发作越剧烈,一般为几分钟,事后部分遗忘。

假性痴呆:患者在遭受重大创伤后突然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对那些最简单的问题和其自身状况有关的情况,均不能做出正确回答,只能给出近似回答,总给人一种呆滞的印象,但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障碍表现。

童样痴呆:发病时患者常常表现出儿童的幼稚语言、表情和动作;患者以儿童自居,把周围平辈人称为“叔叔”、“爷爷”等。

Ganser 综合征:为一组精神症状,常见于被拘禁的罪犯。患者有轻度意识模糊,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的回答,如患者划火柴,则突然将火柴梗倒过来,用没有药头的那端擦火柴盒,常常给人以故意的印象。

癔症性精神病:常常为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短暂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以及人格解体等。其症状常常多变,多发生于表演型人格的女性,病程多短于 3 周,可突然恢复常态,而无后遗症,但可复发。

转换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但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不能发现与症状表现相符的病变。

运动障碍

可表现为运动减少或增多和异常运动。

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迟缓。肌张力增强者常固定于某种姿势,被动活动时出现明显的抵抗反应。慢性患者可有肢体痉挛或失用性肌萎缩等表现。

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表现为肢体粗大颤动,或不规则抽动,肌阵挛则为一群肌肉的快速抽动,类似舞蹈样动作。

痉挛发作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硬,肢体一阵阵抖动,或在床上翻滚,或呈角弓反张姿势。

起立不能、步行不能,患者双下肢可活动,但不能站立,扶起则需人支撑,否则向一侧倾倒;也不能迈步行走,或行走时双足并拢,呈雀跃状跳行。

缄默症、失音症  患者不用言语表达意见或回答问题,但可用手写或手势与人交谈,称缄默症。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或只能用耳语或嘶哑的声音交谈,这种现象称失音症。

感觉障碍

表现为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

感觉缺失:指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缺乏感觉,或为半身感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样感觉缺失,感觉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缺失的感觉可能是痛觉、触觉、温觉、冷觉。

感觉过敏:表现为皮肤局部对触摸特别的敏感,轻微的触摸可引起剧烈疼痛。

感觉异常:比较常见的现象为“梅核气”,是指患者感觉咽部有异物,咽部检查未发现异常,也称为癔球症。

视觉障碍:表现为弱视、失明、同心性视野缩小、单眼复视。常突然发生,经过治疗后,可能突然恢复正常。患者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正常。

混合障碍

患者发作时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症状都有表现。

癔症的集体发病

又被称为流行性癔症,常发生于一起生活的集体(学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场所)中。

发病初期为一人出现癔症发作,周围目击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出现类似症状。

目前对这类疾病的性质仍不了解,此病常在这一群体引起广泛的紧张、恐惧情绪,在互相暗示和自我暗示影响下,使癔症在短期内暴发流行。

患者以女性居多。

病因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有哪些影响因素?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指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影响因素包括:

心理学因素:起病存在明显的精神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成长环境等。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人格类型:感情丰富、富于想象、表演人格、自我为中心、暗示性高的人多发;

躯体因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

发病机制是什么?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原始应激,为达到某种目的,还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大脑结构有关。

就医

患者出现明显的分离症状、转换症状或混合症状,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家人周围人的正常活动,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精神科门诊。

精神科急诊。

医生如何诊断?

首先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或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发生障碍,以及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患者会表现为一定的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疾病基础。

诊断要点为:有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诱因,且没有躯体疾病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原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你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呢?

你最近有跟人吵架或者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你还记得你之前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吗?

你还记得你发病时的表现吗?

你有那种身上有东西附体的感觉吗?

你能说说你自己的具体信息么?包括名字、年龄、家庭住址?

你是在生气后出现的(躯体运动或者感觉障碍)右腿不好使么?

患者或家属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这是什么病?

我之前怎么了?

我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

以后还会复发么?

我要服用多久的口服药?

我以后要注意什么?

治疗

分离(转换)性障碍治疗原则为: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制定整体的治疗计划,早期充分治疗,防止症状复发和慢性化,避免家属或周围人的不良暗示。

药物治疗

急性发病时,尤其是那些情感爆发、伴有附体体验、兴奋躁动的患者,很难进行正规系统的心理治疗。

急性发病时,可采用盐酸氯丙嗪 25~50 毫克肌肉注射,或地西泮注射液 10~20 毫克静脉注射,帮助镇静。

急性期过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口服药物治疗,针对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附体体验等可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片、利培酮片、喹硫平片等。

针对患者的躯体不适、焦虑、紧张、失眠症状可服用阿普唑仑片、劳拉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

心理治疗

暗示疗法。是消除转换症状的一种有效措施,尤其针对急性起病的患者,其中包括觉醒暗示和催眠暗示。

觉醒暗示是指治疗开始时,医生向患者说明检查结果,用简短、明确的言语解释他的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在治疗后,失去的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这样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的治愈愿望,然后采取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同时语言强化治疗,效果明显。

其次为催眠暗示,该疗法对催眠感受性强的患者用语言催眠,对于暗示性弱的患者可给与快速代谢的麻醉剂,使患者进入轻度意识模糊状态,然后用语言暗示配合电刺激患病部位等。

催眠疗法。是指在催眠的状态下,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使受到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可以用于转换症状、分离性遗忘、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缄默症、木僵状态及情感创伤和压抑的患者。

个别心理治疗: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在了解患者具体情况下,鼓励患者表达、疏通内心的痛苦、积怨和愤懑。

行为治疗:通过系统脱敏法,使那些原本能诱发患者分离(转换)性障碍发作的精神因素,逐渐失去诱发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预防复发的作用。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病程发展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多数分离性障碍呈发作性病程,多数转换性障碍呈持续性病程。一般认为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预后是良好的,约 60% 的患者可以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日常注意

改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该疾病的方法,尽量避免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如发生重大事件,给患者造成一定创伤,第一时间进行创伤后心理疏导可能预防此类疾病发生。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性质有正确的认识,正视存在的个性缺陷,改善人际关系,减少负性暗示,增加正性引导,对预防有一定作用。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呋喃妥因的功效与作用-呋喃妥因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利肺糖衣片(古林牌)的功效与作用-利肺糖衣片(古林牌)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