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自动综合征是什么?精神自动综合征怎么办?精神自动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精神自动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假性幻觉、被动体验和各种妄想共同组成的综合征,以患者体验到强烈的不自主感、被动感和异己感为特征。确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有关。该综合征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主要分为联想性精神自动症、內感不适性精神自动症、运动性精神自动症。假性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和思维化声;被动体验包括强制性思维、被洞悉感、被控制感、思维被夺、思维插入等;妄想包括被害妄想、影响妄想,也可以出现夸大妄想。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以对阳性症状有效的抗精神病药为主,目前较多使用的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坚持治疗患者可获得临床症状缓解。

别称

康金斯基综合征,精神自动症

概述

精神自动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假性幻觉、被动体验和各种妄想共同组成的综合征,以患者体验到强烈的不自主感、被动感和异己感为特征。

确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有关。该综合征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主要分为联想性精神自动症、內感不适性精神自动症、运动性精神自动症。

假性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和思维化声;被动体验包括强制性思维、被洞悉感、被控制感、思维被夺、思维插入等;妄想包括被害妄想、影响妄想,也可以出现夸大妄想。

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以对阳性症状有效的抗精神病药为主,目前较多使用的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坚持治疗患者可获得临床症状缓解。

症状

精神自动综合征是一组较复杂的症状群,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多种精神病理现象。是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症状,包括假性幻觉以及思想、意志不受患者本人意愿控制的一些症状,典型表现是患者认为精神活动丧失属于自己的特性,而这是由外力作用的结果。主要临床特征为异己感、被动感和不自主感。

精神自动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1]:

假性幻觉:与真性幻觉相对应,其幻觉形象不鲜明、不生动、不完整,有时残缺不全,不像真性幻觉那样清晰和真实。幻觉形象存在于主观空间,而不是投射于外部空间,以假性幻听和幻视多见。

强制性思维:又称思维云集,指患者感到脑内不由自主地突然涌现出一连串的联想,有时觉得是别人强加于自己的。这种联想内容多、变化大,前后可能没有任何联系,其出现不为患者所预料,内容毫无现实意义。虽然患者觉得联想的内容丰富而多样,但将其内容记录下来却发现联想的概念有限,甚至许多是前后重复的。常与思维插入相伴随。

被洞悉感: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未经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就被别人知道了,甚至人尽皆知,自己成了一个“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但别人究竟是如何知道的,患者却不一定能详细地描述清楚。

被控制感: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或行为不受自己的控制,而是由外力影响或控制的。

思维被夺:患者不自主地感到思维突然停顿,而此时并无别的联想来干扰,如同思维被“夺走了”“抽走了”一样。患者感到有某种人或外在力量,将自己原有的想法或观点抽走或窃取了,但自己却不能加以阻止。

思维插入:又称被强加的思维,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行塞入的,甚至诉述是别人借用他的头脑进行思维活动。

被害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和其家人。迫害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食物中放毒、用高科技的手段损害他的身体或试图暗杀他等。

影响妄想:又称物理影响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神秘力量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而产生种种不舒服感。有时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也受到外力的操纵或控制。

夸大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能力、权势、财富、外貌等非同一般,尽管与其实际情况不符,却坚信不疑。具体表现多样,与其生活经历和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

变形妄想:患者声称自己变成了一个非生物,如声称自己是“猪鬃”“一根鸡毛”。

着魔妄想(神灵附体妄想)。

自身重复妄想:即第二个自身妄想,如患者觉得另外一个人与他一起躺在床上,并且此人是以某种方式与他联系的。

假道现象:患者有某些精神症状(如幻觉或妄想),但自己并不承认,反而认为他的某个近亲属或者医生患有精神病。

精神自动综合征有哪些分型?

联想性精神自动症:包括多种症状,如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回忆被开放症状、思维鸣响(思维化声)等。

內感不适性精神自动症:患者可以出现假性幻觉(包括幻视、幻听、幻嗅、幻味等),以及存在于体内某部位的各种各样的特殊感觉,如烧灼样、抽压样、绞动、挤压、抽动样等各种不愉快的感觉或体验等。

运动性精神自动症:患者的某种运动、动作都不是其本人的意志,而是根据某种外界作用或影响实现为行动的,如感到自己在外力“指令”下做出某些动作,如“闭眼”“伸舌”“举手”等,感觉完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2]。

精神自动综合征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精神自动综合征的症状较丰富,可继发产生其他症状,如继发于假性幻觉而出现的妄想,或基于妄想而出现的相应的情绪反应,但这些都不属于并发症,而是原有症状的发展或泛化。

病因

精神自动综合征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单元,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其确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病都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原因有哪些?

目前得到较多共识的为以下观点:

遗传因素:最具影响且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近期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的一级亲属本病患病率为 1.4%~16.4%,而健康对照组的一级亲属的本病患病率为 0.2%~1.1%,说明本病的家族聚集性非常明显。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由于遗传因素(易感性)和某些神经发育危险因素(如妊娠期与出生时的并发症、妊娠期间暴露于流感病毒或母爱剥夺、冬季出生等)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主要是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了紊乱,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其即刻效应并不显著,但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导致了本病症状的出现。

就医

出现精神自动综合征的任一症状表现,均需及时就医。该综合征往往与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共同出现,呈缓慢性发展。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问诊,并结合心理测验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乱语、行为反常、思维内容怪异离奇时,应及时就诊。此时,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往往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医生如何诊断精神自动综合征?

精神检查:医生会根据家属提供的病史进行询问,内容主要关于患者是否存在幻觉、妄想。

心理测验:如症状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均会检出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眼动检查:医生会根据该检查的凝视点数及反应性探索评分,来辅助判断患者存在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红外热成像:该检查可以通过脑血流图,来辅助作出精神疾病的诊断倾向。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在没有人的时候,有没有听到或看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是否觉得周围不安全?是否存在身不由己的感觉?

是否觉得有人或仪器影响自己?

是否觉得有人在跟踪自己、监视自己?

是否觉得心里想的事明明没说出口,但别人知道了?

以前是什么样的性格?

父母两边三代以内的近亲属,有没有人得精神类疾病?

如果已经开始治疗,现在正在服用哪些药物?疗效如何?有没有出现药物副作用?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不觉得自己有精神症状,为什么要吃药?

我是怎么患上这个毛病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准吗?

是不是只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行?可以不用服药吗?

是不是可以中药调理?

是不是把心里话说出来就好了?

这个病会遗传吗?

是不是换个环境就好了?

治疗

治疗目标

控制急性发作、缩短发作时间、降低发作程度、减少复发次数、减轻总体危害、提高社会功能、增强自主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3]。

急性期治疗目标

预防患者受到伤害,控制其异常行为,降低精神病性症状和相关症状的严重性。

防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巩固期(稳定期)治疗目标

维持并巩固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药物治疗至少 6 个月,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

对患者减少应激,提供支持,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提高患者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

进一步缓解症状和巩固临床痊愈,促进恢复。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闭经、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心肝肾功能损害等),根据疗效与最少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目标

维持症状持续缓解,预防复发。

促进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监测与处理持续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确定院外患者病情和诱发因素的监护人。

提供心理干预,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与依从性,改善预后。

药物治疗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指主要作用于中枢 D2 受体(多巴胺受体的一种)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硫利达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制剂、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制剂、五氟利多、舒必利等。此类药物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精神病,主要治疗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大量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经验均证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且安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具有较高的 5-羟色胺 2 受体阻断作用,称多巴胺(DA)⁃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SDAs),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的作用更具选择性,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等。这类药物由于临床作用广谱、引发锥体外反应(EPS)比率较小或不明显,故在临床中应用较广泛。

非药物治疗

患者对药物治疗不耐受、或者疗效不佳时,可采用改良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该治疗也可以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精神自动综合征患者,以阳性症状为主,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望充分缓解,但仍需巩固及维持治疗。研究表明,首次发作的患者,5 年内复发率超过 80%,而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率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 5 倍,所以,坚持服药是维持病情稳定的主要措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应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化验检查,以动态评估有无药物副反应。

坚持服药,避免过早减药或停药,以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如下措施可能有一定帮助:

定期服药,有助于预防疾病加重或复发。

有阳性家族史者,注意观察个体的言语、情绪、行为等变化,尽量避免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韩国方便面品牌辛拉面旗下6款产品被验出致癌物

2023-8-13 23:23:44

药品

牛黄清胃丸的功效与作用-牛黄清胃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