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是什么?人格解体怎么办?人格解体症状有哪些?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指患者持续或重复对自身状况产生不真实的体验,属于存在性意识障碍;广义的人格解体还包括对周围环境的不真实体验。一般人群中有 2.4% 的符合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常与情绪、焦虑和精神障碍共病

概述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指患者持续或重复对自身状况产生不真实的体验,属于存在性意识障碍;广义的人格解体还包括对周围环境的不真实体验。

一般人群中有 2.4% 的符合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常与情绪、焦虑和精神障碍共病[1]。

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童年期人际创伤,尤其是情感虐待,对诊断有积极预测效果。

广义的人格解体障碍包括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两者可单独发生,但多同时存在。

体验到自己的思想、情绪与行为变得不真实,感到大脑不清晰,体验不到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或对周围环境的不真实体验,后者被称为现实解体或非真实感。

减轻症状的手段包括增加人际接触、身体或情感刺激以及放松,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对话或看电视)可能会带来暂时的缓解。精神药物的治疗大多收效甚微。

初次体验人格解体,可能会恐惧,感到失去控制,与其他社会成员分离并且机能受损。大多数患者会曲解症状,认为是严重心理疾病或大脑损伤的表现,通常会因此加重患者的焦虑和强迫,从而使症状恶化。

症状

人格解体障碍最基本的特征,是持续出现不真实、分离或者与自身或身体疏离的感觉,常常感到自己是自身内部心理过程的外在观察者,其核心症状是“对自身的不真实感”这种主观体验,或者与个体的环境分离。

人格解体障碍的常见症状包括:

人格解体:对个体的思维、情感、感觉、躯体或行动的不真实的、分离的或作为旁观者的体验,如感知的改变、时间感的扭曲,自我的不真实或缺失、情感和/或躯体的麻木。自我意识和自我知觉的整合性出现紊乱,故个体会体验到一种主观的、与自身疏远的、分离、失去联系的感觉。比如个体会感到与自己的肉体失去联系;感到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或感觉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分离;感到自己与自己的生活距离很远。

现实解体:又称为非真实感,是对环境的不真实或分离的体验(例如感觉个体或物体是不真实的、梦幻的、模糊的、无生命的或视觉上扭曲的)。现实解体常与人格解体同时发生,个体会觉察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世界仿佛变得不真实或像梦境一样,似乎周围的世界虚无缥缈,如梦如幻。有的患者会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空隙,如同放置了一个玻璃屏幕。

以上这些症状,会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在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体验中,其现实检验依然是完整的,即知道其认知体验有一些扭曲,因此不是妄想。抑郁症的人格解体一般比较固定,多为单一的症状。

有时,一般人会体验到轻度、短暂的人格解体。但是,当这种感觉十分强烈、严重或重复出现,且影响到日常功能时,就会导致人格解体障碍。

病因

目前,人格解体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通常起始于青少年。患者通常会有持续的症状,发病可能突然,也可能比较缓慢。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严重的压力、中度抑郁障碍和惊恐以及迷幻剂摄入。

有研究认为,把短暂的、正常的分离症状看作严重的心理疾病或神经受损,会导致慢性精神障碍。这导致了高度焦虑、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症状的恶性循环。

使用大麻,可能会导致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并长期存在,通常发生于青少年男性。

就医

人格解体的诊断,基于临床评估后的患者自我报告。就诊时,往往症状已经比较明确且持续,故应准确报告,以免被误诊为其他心理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情绪评估、人格测验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哪些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果持续或反复不能觉察本人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一种“自我”的感觉,比如觉得脑子变得不是自己的了,没有“我”了等症状,建议就诊。

如果持续或反复觉得周围环境不真实、不生动、不清晰,有隔膜感,则建议就诊。

如果吸食大麻后出现以上感觉,建议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人格解体?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有无诱因等即可做出诊断。目前用于的人格解体相关量表,包括人格解体自评量表、人格解体量表、分离体验量表、剑桥人格解体量表、人格解体严重程度量表,其中分离体验量表具有较好的敏感度[2]。但以上量表更多的用于学术研究。临床上,还可能需要进行以下心理测验,以评估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及用于鉴别诊断。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MMP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防御方式问卷(DSQ)。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不适感?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或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史?

发病前是否遭遇重大应激性事件?

平时生活或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类似表现或其他精神疾病表现?

在服用哪些药?

是否吸食大麻?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人格解体的?能治愈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有用还是药物治疗好?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是否需要休假?

这个病有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孩子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人格解体大多很短暂,不需要正式治疗即可好转,频繁或持续的人格解体则需要治疗。减轻症状的手段,包括增加人际接触、身体或情感刺激以及放松。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对话或看电视)可能会带来暂时的缓解。其他缓解症状的因素,包括进食和/或运动。酒精和疲劳可能会加剧症状。从总体上讲,精神药物的治疗,大多疗效甚微,有效的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

药物治疗

目前还没达成广泛共识的人格解体治疗建议和指导方针。已经有研究表明,部分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对该病有一定的帮助。有研究指出,富马酸喹硫平可以改善人格解体的核心症状情感麻木,同时对情感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服用氯米帕明的 7 名人格解体患者中,有 2 名感到症状有明显改善,并且有 1 名服用氯米帕明的患者,连续维持治疗了 4 年,人格解体症状几乎完全缓解,但是一旦试着减药或停药就会复发。因此,氯米帕明可能是一种治疗人格解体的可选择药物,但此研究样本量小,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要大量研究证明这一点。

另有研究报道,人格解体体验可由阿片受体诱导剂诱发产生,同时人格解体患者的内源性阿片系统调节受损,因此近阿片受体拮抗剂治疗人格解体也逐渐受到关注。有研究显示,使用纳曲酮后,患者人格解体症状平均减轻 30%,有 3 名患者有改善,1 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

非药物治疗

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对治疗人格解体也有一定的帮助,但目前还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人格解体患者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通过放松、呼吸、练习、冥想等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帮助患者调整警觉。心理治疗主要是告诉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人格解体是对不愉快情感的抑制反应。这对病人了解或应对人格解体症状有帮助, 但不减轻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多数人格解体障碍病情始于青少年期,通常在 15-19 岁之间。25 岁之后开始出现人格解体障碍者,占 5%~28.4%。其中 1/3 的患者在疾病初期是偶发性的,但多数患者偶发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后呈连续性发作[4]。因此人格解体障碍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

日常注意

人格解体患者在生活中可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规律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可以制定一份定期运动计划,并长期坚持。通常可每周运动 3~4 天,每次 30~50 分钟。快走、慢跑、游泳等健身方式均可;运动需适度,应避免疲劳。

坚持某些具有放松作用的活动,比如练习太极拳、健身气功、冥想坐禅等。

避免饮酒,拒绝使用大麻等毒品。

预防

目前尚无特定的预防方法,注重一般的心理健康即可,包括避免重大应激,降低日常压力,作息规律,为所当为。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依安凡的功效与作用-依安凡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盐酸氯丙嗪片的功效与作用-盐酸氯丙嗪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