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是什么?社交恐怖怎么办?社交恐怖症状有哪些?

社交恐怖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伴随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从而产生回避行为。本型的发病的年龄多在 17~30 岁之间,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近。恐惧症中,社交恐惧症比较少见,但近年来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社交恐怖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活动的恐惧,及伴有回避行为。患者不存在牵连观念(指将无关的外界现象解释为与本人有关,而且往往是恶意的,可成为妄想的先兆),对周围现实的判断并无异常及错误。情绪方面,患者在社交时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明知没有必要紧张、焦虑,但自身无法控制。主要表现为社交时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害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等。社交恐惧症倾向于慢性病程,平均病程大约 20 年,自行缓解可能性较小,多伴有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有效,预后较好。确诊后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的行为治疗、松弛治疗,配合抗焦虑药物,定期复查,尽量避免进入可使情绪变得紧张的环境,或学会放松,可预防恐怖症的发生。

别称

社交恐惧症

概述

社交恐怖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伴随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从而产生回避行为。

本型的发病的年龄多在 17~30 岁之间,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近。恐惧症中,社交恐惧症比较少见,但近年来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社交恐怖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

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活动的恐惧,及伴有回避行为。患者不存在牵连观念(指将无关的外界现象解释为与本人有关,而且往往是恶意的,可成为妄想的先兆),对周围现实的判断并无异常及错误。情绪方面,患者在社交时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明知没有必要紧张、焦虑,但自身无法控制。主要表现为社交时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害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等。

社交恐惧症倾向于慢性病程,平均病程大约 20 年,自行缓解可能性较小,多伴有社会功能的损害。

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确诊后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的行为治疗、松弛治疗,配合抗焦虑药物,定期复查,尽量避免进入可使情绪变得紧张的环境,或学会放松,可预防恐怖症的发生。

症状

临床中,社交恐怖多表现为患者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不安和害怕,害怕别人审视和评价,常常伴随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率加快、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脸红、出汗、手脚变凉、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尿频甚至晕厥等。

患者明知道自己对社交场所的恐惧极不合理,社交环境对自己并无真正的威胁,但在相同的社交场所中,仍反复出现恐惧情绪及强烈的回避行为,难以自制,以致影响正常活动。根据恐惧的环境,可表现出两种亚型。

特定性社交恐怖

表现为对特定且孤立社交情形的恐惧。如害怕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等,害怕自己会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而使自己感到尴尬、窘迫。在交往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行为又可分为两种社交恐怖类型。

赤面恐惧(erythrophobia),他们不敢在人们的注视下操作、书写或进食;害怕与人近距离地相处;更害怕参加以自己为中心的活动;不敢当众演讲,不敢与重要人物谈话,担心自己会脸红、尴尬。

对视恐惧(eye to eye),患者与别人交往、谈话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害怕并回避与别人的视线相遇,或怕别人审视自己而发现自己的窘迫不安和内心秘密。患者知道根本没有必要,但是仍无法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感反应和回避行为,因此感觉烦恼和痛苦。

广泛性社交恐怖

患者对广泛的社交情形恐惧、担忧、害怕,如除家庭情景外,害怕所有的社交情形,在与人交往或社交场合,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害怕、紧张、回避,严重者可导致完全的社会隔离。患者恐惧的对象可以是生人,也可以是熟人,甚至自己的亲属、配偶。较常见的是异性、严厉的上司等。

病因

社交恐怖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显示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社交恐怖的发病及发病机制有哪些影响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性格素质因素,多数患者性格特点为内向、胆小、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精神动力学因素,因为患者的童年经历,生活事件诱发下可产生社交恐怖,如在多人面前被羞辱、在特定环境中出现惊吓等。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社交恐怖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神经生化理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参与社交恐怖的发病。影响多巴胺及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或)5-羟色胺抗抑郁药物,可减轻或缓解恐怖症的恐惧、焦虑症状,证明神经生化和内分泌方面可影响恐怖症的发生发展。

就医

社交恐怖症多为慢性迁延的慢性疾病,症状往往会逐渐加重,首次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检查及心理测试。

那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恐惧社交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

因为担忧社交,恐惧社交,自己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烦躁、紧张、强烈的担忧、矛盾、想要逃避及逃避行为。

在社交过程中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影响社交等。此时疾病已经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社会功能。

就诊科室

心理科

精神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社交恐怖的?

社交恐怖是以恐惧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患者常常恐惧害怕社交行为,伴有对社交行为的回避反应。明知不合理,但仍反复呈现,难以控制。诊断标准如下:

发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伴有胆小、易感性人格、焦虑型人格的人更易患病,患者的个体生存能力、学习工作能力受影响较小,患者多能意识到状态不正常因此主动就医。

对社交恐惧,在社交过程中常常伴有自主神经兴奋和焦虑症状,有反复和持续的回避行为,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对恐惧的社交环境回避是或曾经是突出的表现。

检查项目多包括脑神经递质检查(脑 ET),红外热像检查,心理测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属于紧张型人格?

是否在社交过程中因紧张出现心慌、出汗、憋闷、局促不安症状?

是否在进入社交场合时感觉不安?

是否还会提前担心自己进入社交场合会出现尴尬的事,或者担心自己会紧张?

是否不敢看别人的眼睛或别人看自己时感觉心跳加速,脸红?

是否有意回避社交行为?

家族里有没有和你一样,惧怕社交的人,或存在焦虑、惊恐等症状的人?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这种病怎么能治好?

心理治疗我需要怎么配合?

我参加行为疗法,如果我进入社交场合非常不舒服怎么办?

我需要服用抗焦虑药物么?

我需要进行多久的认知行为治疗?

我换一个不用接触人的工作会不会好点?

这种病会遗传给孩子么?

治疗

社交恐怖主要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联合或单独药物治疗。因本病为慢性迁延病程,故需患者长期坚持行为治疗,逐渐康复,恢复交往能力。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较多的心理治疗手段,CBT 治疗中,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认知重组、暴露或冲击疗法、系统脱敏、放松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技术方法。在治疗中一般每周进行 1 次心理治疗,连续 12~18 次,往往至少需要持续 3 个月。

CBT 对治疗社交恐怖疗效肯定,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社交恐怖疗效更好。与药物相比,CBT 疗效保持的时间和稳定性更加的持久。心理治疗需患者对心理治疗师信任,双方建立良好治疗关系,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认识和理解,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可缓解社交焦虑,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

药物治疗

恐怖症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剂及对症治疗的药物。尽管药物并不能消除恐怖症,但可减轻或消除患者发作恐惧时自主神经支配的躯体反应,降低警觉水平,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抗焦虑药:缓解恐怖症状中的焦虑症状疗效稳定,起效迅速,剂量调整方便。但缓解焦虑的持续时间短,且存在药物依赖性的缺点。在临床上常常是短期使用。常用的药物包括劳拉西泮(1~6 毫克/天),氯硝西泮片(2~8 毫克/天),阿普唑仑片(0.8~2.4 毫克/天)等。

抗抑郁药:目前临床中较常用的抗抑郁剂为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其中包括帕罗西汀(20~50 毫克/天),舍曲林(50~200 毫克/天),氟西汀(20~60 毫克/天)等。如患者对 SSRI 类药物反应不明显,那可以换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表明,目前苯乙肼是治疗社交恐怖较有效的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β 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缓解社交恐怖患者出现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动过速,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社交恐怖症为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经常波动,平均病程大约 20 年。自发缓解的概率低,常常继发社会功能损害;目前随着药物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社交恐怖的治疗率和预后都有很大改观,对于那些起病较急,有明确的发病原因、病前人格健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病程短、存在较高的治疗动机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日常注意

坚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了解疾病,按时服药,提升自身心理抵抗能力,积极进行社交康复训练,按时服药,定期进行复查,有助于患者康复。

预防

配合治疗师的治疗,认真完成心理治疗师留下的作业,避免过度紧张。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猕猴桃-最具抗癌水果

2023-9-5 23:23:44

药品

土霉素片的功效与作用-土霉素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