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是什么?适应障碍怎么办?适应障碍症状有哪些?

适应障碍又称为外源性、反应性或情境性抑郁,当人无法适应或应对特定压力或应激事件时发生。与严重抑郁症不同,这种疾病是由外部压力源引起的,一旦个体能够适应这种情况,通常就会消失。适应障碍多由一些应激事件导致,比如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经济问题、工作问题等,或者是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等。常见表现有抑郁、焦虑、消沉、沮丧、恐慌、害怕、对人恐惧等。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如果症状持续且影响日常生活时,需及时就医。医生诊断该病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病史。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可予以药物治疗。患者日常应保持心情愉悦,合理作息,适当运动,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注意远离负面情绪,学会调理、放松心情,积极面对生活。另外,平时注意多进行社交活动,多锻炼自己,以提高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能力。

概述

适应障碍又称为外源性、反应性或情境性抑郁,当人无法适应或应对特定压力或应激事件时发生。与严重抑郁症不同,这种疾病是由外部压力源引起的,一旦个体能够适应这种情况,通常就会消失。

适应障碍多由一些应激事件导致,比如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经济问题、工作问题等,或者是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等。

常见表现有抑郁、焦虑、消沉、沮丧、恐慌、害怕、对人恐惧等。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

如果症状持续且影响日常生活时,需及时就医。医生诊断该病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病史。

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可予以药物治疗。

患者日常应保持心情愉悦,合理作息,适当运动,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中,注意远离负面情绪,学会调理、放松心情,积极面对生活。另外,平时注意多进行社交活动,多锻炼自己,以提高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能力。

症状

情绪障碍是该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比如抑郁、焦虑、消沉、沮丧、恐慌、害怕、对人恐惧等。有些患者可因行为适应不良而影响到日常活动。症状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 3 个月内开始,持续时间不超过 6 个月。如果压力源一直持续(例如失业),则可持续超过 6 个月。

适应障碍有哪些症状[1]?

本病可分为很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均有其特征性表现。

抑郁型适应障碍,多发于成年人,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

以轻型的抑郁症状为主;

表现为无望感、无助感、沮丧、哭泣等。

焦虑型适应障碍,常见症状包括:

心烦;

紧张不安;

神经过敏。

混合情绪型适应障碍,其常见症状包括:

可同时有抑郁、焦虑及其他情绪异常;

与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相比,症状较轻。

品行异常型适应障碍,多见于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暴力行为,或者是侵犯他人权利、社会准则等,比如:

打架;

逃课;

不履行法律责任;

破坏公物。

工作抑制型适应障碍,主要是工作能力方面的异常,常见症状包括:

一个人原来的工作能力良好,可近几天,突然无法进行日常工作,不能写东西、不能做报告、不能学习、不能阅读资料等,而除此之外,情绪上并无抑郁、恐怖、焦虑等表现。

躯体型适应障碍,常见症状包括:

疲乏;

头痛;

背痛;

身体其他部位不适;

虽有身体上的不适,但经检查,并无某种疾病。

退缩型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性退缩,但并不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异常情况。

儿童患者可出现幼稚言语、尿床、吸吮拇指等退行性现象。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失眠、胸闷、腹痛、尿频等症状。

适应障碍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果患者的情绪障碍问题长久得不到缓解,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健康,而且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

焦虑症;

抑郁症;

药物滥用;

神经性头疼;

高血压;

糖尿病;

脑卒中;

胃溃疡。

病因

适应障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2]?

很多患者的适应障碍均是由一些应激事件所导致,比如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经济问题、工作问题等,或者是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等。可由其中一种应激事件引发,也可是多个应激事件同时致病。

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几种情况有:

家庭或个人危机:比如新婚期、离婚、生病、代沟、人际关系恶化、毕业求职、空巢现象、离职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

冲突性的应激事件:天灾(如地震)、车祸、工作强度增加、破产、突然流产、工作或学习严重受挫、被解雇、受恐吓、好朋友突然死亡、亲属突然死亡。

消耗性的应激事件:法律纠纷、受歧视、长期心理压抑、长期经济困难、迁移、繁琐的房屋装修、失业、职业环境条件不良、处于感觉剥夺的环境中。

个体的性格、心理特点,与适应障碍的发病有关,比如:

同一种应激事件,不同的性格、心理的人,其反应也不一样。

心理脆弱的人,或者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即使是较轻的应激事件,也会导致出现较重的适应障碍。

胆小怕事、戒心过重、冷漠、性格内向、意志薄弱、难以沟通,具备这些性格特点的人,应付应激事件的能力往往比较低下。

童年时期经历过重大压力,同时有其他心理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增加患上适应障碍的风险。

适应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心理脆弱:比如胆小怕事、戒心过重、冷漠、性格内向、意志薄弱、难以沟通等。

自我意识偏差、扭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情绪障碍,比如抑郁、焦虑、害怕、惶惑不知所措等,并且这些情况已影响到日常活动。

青少年出现了攻击或敌视的不良行为,比如打假、逃学、不履行法律责任、破坏公物等。

儿童出现尿床、吸吮拇指、幼稚言语等退行性现象。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适应障碍[1][3]?

医生诊断该病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可能会仔细询问一些相关诊断依据,比如下列几项内容。如果患者出现了其他病症,可能会建议做一些相关检查。

导致该病的主要生活事件;

精神障碍是否开始于应激事件后的 3 个月之内;

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症状是否已经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

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持续了多长时间。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近期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或有其他重大事件发生吗?

这件事发生多长时间了?

您感觉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可举例说明一下吗?

除了情绪、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外,还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吗?

您有其他的疾病吗,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炎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情况属于心理疾病吗?

这个病有什么危害呢?

您推荐什么治疗方法呢?

这个病需要服用药物吗?

症状大概多久可以缓解?

这个病能治好吗?怎样才算是彻底治好了呢?

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治疗

治疗时,首先应尽可能地妥善处理应激事件,若症状仍未缓解,则应进行心理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必要的情况下,医生还会予以药物治疗,以辅助改善病情。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或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比如劳拉西泮、盐酸多噻平等,对于以情绪异常为主的患者,使用这些药后,有助于改善睡眠,稳定病情。

抗精神病药:若患者有冲动行为,可短时间、小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

丁螺环酮、依替福辛:主要适用于焦虑型适应障碍的患者。

 舒必利、阿米替林:适用于抑郁型适应障碍患者。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采取措施调整患者的心理失衡。

医生会鼓励患者把因应激事件引起的情绪障碍,运用语言表达、倾诉出来,而后找出减少应激的相应办法,或者采取一定措施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

必要时,让患者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其他治疗

找到引发该病的原因,尽量消除或避免致病因素。

其他方法还有如催眠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

日常注意

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合理作息,适当运动,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

放松心情很重要,可多与其他人沟通、交流,也可外出旅游散心,或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等,以舒缓不良情绪。还可通过“幻想和憧憬美好事物”的方法,来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

适当锻炼,有助于释放、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同时还可增强体质。

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尽量不要对其行为进行呵斥、指责,应耐心、正确地开导、教育。

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负面情绪,学会调理、放松心情,积极面对生活。另外,平时注意多进行社交活动,多锻炼自己,以提高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能力。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中遇到家庭、工作、健康等问题时,内心消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调节自己,不要让消极情绪诱发疾病。

当遇到烦心的突发事件时,若自己无法应对,可尝试请其他人帮忙,或者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等。

多进行社交活动,多锻炼自己,以提高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能力。

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注意多带孩子与外界接触、交际,进行应有的实践锻炼。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乙肝解毒胶囊的功效与作用-乙肝解毒胶囊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小儿牛黄清肺散(德济)的功效与作用-小儿牛黄清肺散(德济)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