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偶尔自私自利、自吹自擂是人类的天性,但真正的自恋者却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了极致。患者不只是格外自信,还不重视别人的感受或想法,忽视别人的需要。
但自我陶醉(通常被称为自恋者)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一种精神疾病)之间是有区别的。
如果能确认某人有国际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里面的几个特征,那么他就是一个自恋的人。而如果他符合其中大多数特征,那么他可能患有这种障碍。
自我中心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认知的自我中心表现为,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面对客观事实和不接受别人的观点。
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平等地待人接物,过分看重自己,蔑视别人。
症状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傲慢、狂妄自大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非理性(无事实根据地认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有不可剥夺的与生俱来的别人所没有的特权。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蔑视和不遵守与人共同生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例如互惠互利、互助互爱;可以凌驾于道德准绳、社会习俗之上,可以不接受社会责任的约束;可以不考虑他人的权利与情感;别人是凡夫俗子,都应该放弃他们的意愿来迎合自己的好恶。
程度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认为自己非常高贵,甚至会沉浸在自己是一个伟人的幻想中。在他人眼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一言一行,无时无事不表现出自负、自夸、傲慢、势利、自我中心。
病理性利用他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愿望,因此,与人交往的目的就是利用他人。他们不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别人的情感,更不能善解人意;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权利、感受和愿望;他们只会利用和掠夺别人,而不知道应该有所回报。
程度轻者,利用他人时还稍加掩饰,利用他人后还有一丝内疚。
程度重者,行为赤裸、毫无内疚。凡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交往的人,都有被利用、被掠夺之感,天长日久,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与他往来。
自我为中心,思维散漫随意
当情形对自己有利时,他们遵守思维规律。情形不利时,他们便不顾思维规律地进行随意的想象和幻想;随意地把客观上的失败转变为主观上的成功;用文饰作用膨胀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自我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贬低任何不承认、不夸大、不美化他的人;编造谎言或捏造“事实”以维持自尊自大的形象。
严重者会着迷于幼稚的幻想,认为自己将无止境地获得成功、荣誉、美貌、爱情或财富,甚至将白日梦变成精密的幻觉或者是非精神病性妄想。
过度自信,自我感觉良好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体验到深厚而广泛的自我良好感,基于这种深厚而广泛的自信,他们常常表现出沉着、宁静、对环境的风云变化不敏感,甚至是一种冷静的乐观。
当患者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的时候,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一过性的愤怒,内心体验到耻辱、空虚、和抑郁。
自我评价过高,过度自信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都是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令人钦佩的、优秀的人。因此只要有任何人怀疑或者是否定他们,都将受到他们的蔑视。
严重者会视自己为特殊人物,甚至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所有的社会或者文化准则、习惯、习俗和伦理道德。
从临床表现上总体来看,像这样的人看起来自尊心很强,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他们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他想让别人嫉妒他,但他往往才是嫉妒别人的人。
他很好胜,别人的成就会威胁到他。
他的人际关系经常是波折、短暂的,而身后却伤痕累累。
他很容易受伤,但要么选择不表现出来,要么暴怒过度。
他不能忍受批评,他找借口,拒绝为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负责,他认为自己是天生的领导者,能够轻易左右别人。
他不听别人的倾诉,经常打断别人,他永远只做单方面的事——只索取,不给予。
有些人可能是自恋者,但并没有这种障碍,他可能自私、好胜,但不至于影响到日常生活。
事实证明,大多数人都会被自恋者吸引,觉得他们很引人注目、有魅力、令人兴奋。自信是迷人的。而成功的领导者往往更加自信、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病因
目前暂无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生物学依据,但已有几种理论。许多人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患者幼年被忽视或者虐待:被忽视或受虐待的儿童往往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这几乎是一种生存本能。他们觉得自己需要照顾好自己,因为没有人会照顾他们。
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婴儿从出生成长到 6 岁左右,在生理上有了独立发展生活技能的条件,这个阶段在心理上也有了自主的要求。
如果此时父母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及时帮助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平等地对待孩子,指导孩子明辨是非,就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自强型人格。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父母视孩子为天才或是上天送给自己或者人类的礼物,继续沿用 6 岁以前无微不至的养育方式,甚至溺爱或者超值评价,就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消极影响。
临床观察发现,由于这个时期的过度溺爱,父母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和承担责任,又由于超值评价,父母也不会批评孩子,错过了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时期。这样的养育方式,不仅阻碍孩子发展其独立生活能力,还会使孩子更加自我中心,甚至出现“我是天才”、“我有特权”这样错误的认知。
患者的自我塑造:随着带有这样错误认知的慢慢成长,步入社会之后的自恋型人格的人,自我中心的方式必然会在现实中受到挑战、打击。而患者本身是不愿意修正自我意识,并且反思内在认知错误的,通常还会用习惯性行为模式来保护自己。例如,在遭受挫折时依然自我强化自己的能力;缺乏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基本的信任与尊重;病理性利用他人,操作性的条件反射等。
就医
目前还没有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这种精神障碍。许多专业人士使用“自恋人格量表”,这是一份包含 40 个问题的问卷,用来衡量一个人渴望得到多少关注和权力等。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根深蒂固、功能失调的思维、行为以及与他人相关的模式,最早可能在孩子 8 岁时出现,那时孩子们会开始意识到人们对他们的反应。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不会意识到他们自己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不太可能接受评估或治疗。俄亥俄州立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人都乐于承认自己是自恋者。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可能对此感到自豪,并不认为想做第一名是一种缺陷。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医生如何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
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是国际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Ⅴ)。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病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着被认为是优胜者)。
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者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要求过度的赞美。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在人际关系上剥夺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若患者表现为上述 5 项或更多症状,则医生可能由此做出诊断。
治疗
医生会酌情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其病情。
首先会通过心理治疗,引导患者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自我中心性。
患者需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并且由心理治疗师引导其对自身行为进行归纳,看到自身行为的模式特点。
与患者讨论童年过往经历,引导其思考当下行为特点在童年的自我中心行为中早有原型。
通过比较,帮助患者认识到当下自己的行为是童年的自我中心行为的翻版、再现,是幼稚、不可取的。
引导患者看清内在自我,重新学会客观的评价自我,客观看待自己。
和患者共同探讨“人品”、“人格”、“品质”,并且共同协商制定一个“品质”的标准,将患者和周围人作比较,让其看到自己的自我评价的主观性。
引导患者看到人际互动中的“病理性利用他人”。
患者可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慢慢改变,学会更加平和、平等的待人待物。
进行角色扮演。
患者病理性利用他人,并角色互换,扮演被利用者,体验内在感受。
与人平等相处,学会互惠互利。
医生会针对患者思维散漫随意的症状,讨论合理逻辑思维模式。
疾病进展及预后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需及时反思自身养育方式是否得当,并且更多的耐心观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是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的变化,并且及时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咨询与反馈。人格障碍的治疗过程可能会有挫折,但是坚持治疗,逐渐会缓慢出现细微的改善。
日常注意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类似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去综合三甲医院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与治疗。
学会及时有效的反思内在自我认知与行为。
多学习合理控制情绪,可以自学心理学中的“合理情绪疗法”。
多与他人交流,并且多听、多学、多反思与总结。
预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过度溺爱,不能超值评价孩子。
父母要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错误认知。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引导其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