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盆腔积液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表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当人体腹腔漏出液达到或超过 200 毫升,卧躺时这些漏出液会积聚在腹膜腔的最低处,即子宫和直肠之间的凹陷处。此时借助超声,医生就可以观察到此凹陷内有一定深度的“液体样的区域”,这就是盆腔积液[1]。
健康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盆腹腔脏器可能会渗出或漏出少量液体,通常由腹膜分泌、经血逆流,或排卵期卵泡破裂,卵泡液流出形成,这属于正的常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没有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
病理性盆腔积液可见于盆腔炎、附件炎、宫外孕、黄体破裂、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炎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如果是病理性盆腔积液,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严重时需行手术,具体治疗方式如何选择,因原发病而异。
病理性盆腔积液多由妇科炎症引起,因此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阴部清洁习惯,避免感染。
症状
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盆腹腔脏器可能会渗出或漏出少量液体,这属于正常生理性盆腔积液,多数女性症状轻微或者没有症状。但如果生理性积液过多,或者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病理性积液,则会出现症状。不同疾病引起盆腔积液伴随发生的症状不同:
如果伴见发热(体温超过 37.5℃)、下腹疼痛难忍、白带异常,可能提示急性盆腔炎。
伴有持续性下腹、后腰疼痛,在劳累、性生活后和月经前后加重,可能提示慢性盆腔炎。
如果出现了停经,伴有一侧下腹疼痛,或有少量阴道出血和早孕反应,可能提示宫外孕。
伴见出血、高热(高于39℃)、腹痛难忍,有肛门坠胀感,或腹部可扪摸到包块,可能提示盆腔脓肿。
黄体期(排卵后至月经来潮前)下腹受到撞击,或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用力时,出现一侧下腹剧痛(多发生在右侧),可能提示黄体破裂。
伴有痛经,且周期性加重,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
伴见长期低热(低于38℃)、盗汗、乏力、消瘦症状,或出现月经量减少或停经,可能提示盆腹腔结核。
老年患者如果伴见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消瘦、乏力症状,或腹部可扪摸到包块,可能提示盆腹腔恶性肿瘤。
病因
生理性盆腔积液
腹膜分泌少量浆液,起到保护脏器表面以及减少脏器之间摩擦的作用。
月经期经血逆流导致积液形成。
排卵期卵泡破裂,卵泡液流出积聚在盆腔内,也可能是腹膜对排卵的反应,一般量很少。
病理性盆腔积液[1][2][3]
急性盆腔炎:细菌侵犯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及盆腔结缔组织,炎性渗出物积聚,甚至可能形成盆腔脓肿。
宫外孕:多位于输卵管间质部,一旦妊娠破裂后出血量较大, 患者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致命性腹腔内大出血,危及生命。
黄体破裂:多发生在右侧卵巢。轻者仅有突然但轻微的腹部疼痛,破裂后的毛细血管可自行愈合,流出的少量血液也可自行吸收。重者有剧烈腹痛,出血多时有肛门坠胀感。
盆腹腔结核:渗出型结核的渗出液多为浆液性液体,偶有血性液体。
盆腹腔肿瘤:可能是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或者肿瘤转移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液体滤过增加,出现较多积液,常见于卵巢癌[4]。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用于帮助患者判断可能出现盆腔积液的原因,并不能用于确诊。出现盆腔积液的疾病较多,如果伴有其他比较严重的症状,或怀疑有严重疾病时,请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就医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以及体征等,初步判断是生理性盆腔积液还是病理性盆腔积液。如确诊为病理性,则病因诊断是关键。妇科B超是有效的检查手段,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积液的量;无法明确病因时,抽取积液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
接下来会进行哪些检查?
常规检查
妇科检查:是检查阴道和阴道分泌物、宫颈、宫体、附件以及盆腔的常用方法,触诊时宫颈、子宫和双附件若有举痛、压痛,白带常规异常,可能提示盆腔炎;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炎症性病变,常见于急性盆腔炎;
妇科B超:可检查有无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畸形、盆腔内炎性肿块或脓肿等,并可测量积液深度,是明确盆腔积液病因的有效、常用方法。
其他检查
CT及磁共振检查: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腹腔肿瘤患者,CT检查对明确病灶及盆腔侵犯、粘连范围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肿瘤标志物:如果是盆腹腔肿瘤导致的盆腔积液,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会升高;
结核菌素试验:生殖器官结核所致盆腔积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腹腔穿刺:若积液较多且无法明确积液性质,可抽取积液检验以明确诊断;
腹腔镜检查:医生通过腹腔镜可直视盆腔,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并进行活检,并可根据镜检的情况决定病灶的临床分期,以及确定治疗方案。
就诊时医生会询问哪些问题?
有没有腰骶酸痛、下腹不适的症状?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后一次月经是什么时候?
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有没有白带增多、外阴瘙痒的症状?
治疗
生理性盆腔积液
生理性的盆腔积液一般不引起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若B超检查积液深度小于 3 厘米,通常不需要治疗。即使积液深度略大于 3 厘米,医生结合患者病史、月经期、排卵期以及伴随症状(如腹痛程度),排除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可能,也不需要治疗。
病理性盆腔积液
病理性盆腔积液患者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些疾病如宫外孕、盆腹腔肿瘤等,可能还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因此,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采取治疗,有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可能致命。
病因治疗
急性盆腔炎所致的盆腔积液[5]。
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窝而使炎症局限;物理降温;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急性发作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必要时需住院治疗。不可盲目自行口服抗生素,以免造成耐药,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手术治疗:若经抗生素治疗后无明显好转,需住院治疗并及时复查,必要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可经腹、阴道以及腹腔镜下);单侧附件切除(适于单侧输卵管、卵巢脓肿,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适于病情重、年龄大、无生育要求的妇女)。
性伴侣治疗:如果是急性盆腔炎患者,要对出现症状 60 天内接触过的性伴侣进行病原体检查和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盆腔积液[6]。
药物治疗
假孕疗法:大剂量长期使用孕激素类药物能够使月经停止来潮,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的子宫内膜在药物作用下停止活动,出现类似妊娠的反应。口服的主要有安宫黄体酮、普维拉、内美通等,肌注的有己酸孕酮。
假绝经疗法: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能够抑制卵巢的功能,使子宫内膜产生类似绝经妇女内膜萎缩的现象,达到治疗目的。常用药物有达菲林、抑那通等。
手术治疗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于药物治疗无效,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适于中、重度内异症,症状明显且无生育要求的 45 岁以下的患者。
根治性手术:适于 45 岁以上的患者。
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
术前给予 3~6 个月的药物治疗;对于保守性手术、手术不彻底或术后疼痛不缓解者,术后给予 6 个月药物治疗,巩固效果、延缓复发。
盆腹腔肿瘤所致盆腔积液
对于恶性肿瘤所致盆腔积液,应根据肿瘤类型、分期,采用化疗、放疗配合手术治疗。
对症治疗
热水坐浴: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积液吸收和消退。
激光治疗:能够消炎、止痛以及促进组织的修复作用。
磁波治疗:一种高频率电磁波,机体组织对微波吸收率高,穿透力较弱,产热均匀,可准确“锁定”治疗部位。
注意:处于月经期或孕期,有妇科恶性肿瘤,阴道出血,有内科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结核,高热,过敏性体质等患者,不能做理疗。
日常注意
体检若发现B超提示“盆腔积液”,不要精神过于紧张,大多是生理现象,若没有不适症状,可不用治疗,不必纠结。
腹痛明显的患者,需充分休息,可按规定计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止痛,如果服药后 48~72 小时疼痛没有好转,请就诊和咨询医生。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盆腔炎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具体需要避免多长时间请咨询医生。
预防
病理性盆腔积液多由炎症引起,因此避免感染要做到以下几点。
养成良好的阴部清洁习惯:应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清洗外阴,要做到专人专盆专用。不要用肥皂水或者药水清洗外阴和冲洗阴道,这样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感染。
注意饮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生冷辛辣食物,忌饮酒。平时要多喝水。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要注意特殊时期的个人卫生,如经期、孕期以及房事前后,能够有效预防感染。
经期避免激烈运动或者太过疲劳,以免子宫位置改变、经期血流过多或经血逆流。
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