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薄型子宫内膜(Thin Endometrium)是指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不足以顺利完成胚胎植入。有研究证实,这会造成育龄妇女的妊娠率下降,并致使胎儿发育和成功分娩的风险显著上升。迄今为止,临床一直在完善有关薄型子宫内膜的诊疗标准,并有多种治疗方案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不过,鉴于患者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所以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并获得确切疗效的方法。薄型子宫内膜对于医患双方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1]。
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子宫动脉供血不足、子宫内膜损伤、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长期服用避孕药,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属于原发性薄型子宫内膜,具体原因未明[1][2]。
临床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年龄上升、精神压力过大、突发性应激反应、伴有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烟酒嗜好、体重过轻或营养不良[2]。
薄型子宫内膜的典型症状是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过少(不高于 30 毫升)[2]。
薄型子宫内膜主要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可能导致不孕、自然流产、闭经,进而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2]。
如果患者有生育意愿,但在正常状态下始终无法自然受孕,则有必要前往医院接受检查[1][2]。
目前,薄型子宫内膜还没有精确的诊断标准。医生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作出临床诊断[1]。
薄型子宫内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开展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尝试采用恰当的方案改善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主要治疗方案包括:激素类药物、改善子宫血流灌注、宫腔内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中药 / 针灸[1][3]。
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改善生活状态[1][3]。
诱发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非常复杂,可能难以预防。维持身、心健康,确保充分、均衡的营养,同时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许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1][2]。
症状
薄型子宫内膜有哪些临床特征?
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2]:
月经周期正常;
月经量过少(不大于 30 毫升)。
薄型子宫内膜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薄型子宫内膜主要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可能导致[2]:
不孕;
自然流产风险上升;
闭经;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可发生焦虑、抑郁。
病因
薄型子宫内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胚胎成功着床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必须具备的两个根本条件是:状态良好的胚胎和子宫内膜。其中,子宫内膜的厚度可能是能否成功妊娠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通常认为子宫内膜厚度至少应该达到 7 毫米才能有效提高妊娠的成功率[1]。
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1][2]:
子宫动脉结构异常或损伤——导致血流受阻,子宫内膜生长受限;
内分泌系统相关功能异常——激素水平降低、激素受体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
子宫内膜组织结构损伤——各种宫腔临床操作造成的损伤、子宫内膜严重感染;
长期(≥ 5 年)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对激素的应答,并最终导致内膜菲薄,而且此类作用能持续到停药多年之后;
原发性薄型子宫内膜——具体原因未明,可能与基因缺陷或发育异常有关。
薄型子宫内膜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中国临床与薄型子宫内膜具有相关性的风险因素包括[2]:
年龄:育龄妇女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精神状态:长期承受巨大的压力;
应激反应:受到突发性的外界强烈刺激;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
体重过轻或营养不良。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有生育意愿,但在正常状态下始终无法自然受孕,则有必要前往医院接受检查[1][2]。
有多种原因可导致不孕,需要通过检查才能判别病因。
医生只有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置方案。
就诊科室:
妇科
生殖中心
医生如何诊断薄型子宫内膜?
目前,薄型子宫内膜还没有精确的诊断标准。医生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作出临床诊断[1]。
首先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并进行全面检查[1]。
实验室检测激素功能[1]:
雌激素水平;
孕激素水平。
影像学检查[1]:
经阴道超声检查——评估内膜的厚度、类型,内膜层、内膜下肌层和子宫血流;
3D 超声——评估子宫容积、内膜层和内膜下层的血管形成。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尝试了多久时间而未能怀孕?
除了不孕,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是否还伴有其他慢性病?
平时月经是否规律?月经血量是否正常?
是否曾经接受过子宫手术治疗?
子宫是否曾经发生过严重或长期的感染?
是否曾经长时间服用避孕药?
以往是否曾经接受过检查和治疗?采用什么方案治疗?为何放弃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薄型子宫内膜?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可以改善生育功能?
在准备怀孕之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薄型子宫内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开展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尝试采用恰当的方案改善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主要治疗方案包括:激素类药物、改善子宫血流灌注、促进内膜细胞增殖或再生的疗法,以及中药/针灸[1][3]。
如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
激素治疗[1][3]:
大剂量雌激素治疗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改善子宫血流灌注[1][3]:
低剂量阿司匹林
维生素 E
己酮可可碱
左旋精氨酸
枸橼酸西地那非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高压氧治疗
促进内膜细胞增殖或再生的治疗[1][3]:
宫腔粘连松解术
子宫内膜微创术
宫腔内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服用中药调理或联合针灸[1][3]。
日常注意
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改善生活状态[1][3]。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确保正确用药。
定期随访,便于医生评估疗效,也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改善生活状态对于治疗效果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戒烟限酒;
确保充分的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奶制品;
控制盐、糖、脂类的摄入量,补充适量维生素补剂;
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
减少工作压力,尽可能放松心情。
预防
诱发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非常复杂,可能难以预防。维持身、心健康,确保充分、均衡的营养,同时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许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