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宫颈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Uterine Cervix)是高级别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其具有癌变潜能,与宫颈癌密切相关。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是宫颈细胞发生变异,形成癌前病变,是宫颈癌发展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约有 90% 以上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超过 99% 的宫颈癌都与高危型 HPV 感染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各国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都对临床及时预防、及早筛查高危 HPV 宫颈感染给予高度重视[2][4]。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 10 多种属于高危型。通常高危型病毒感染宫颈细胞后,可促使细胞基因突变,癌基因被激活后可造成细胞增殖失控,形成异常增生组织,最终进展为宫颈癌[1]。
临床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青年女性人群、性生活开始过早或过度活跃、吸烟、免疫功能低下、伴有性病史、不注重性安全和性卫生[1][3]。
宫颈癌前病变无明显症状[1]。
如果宫颈癌前病变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可能继续进展,演变为为宫颈癌[1]。
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并没有明显的症状,通常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随后应该尽早去医院接受诊治[1]。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体征,并结合病原学检测,可以得出诊断结果[1][4]。
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具有癌变潜能,为了防范宫颈癌风险,所有确诊患者都应该及早接受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是物理方式去除病变组织或采用宫颈锥切术;部分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也可以进行子宫全切术[1]。
患者应明确治疗的重要性,定期复诊评估疗效,留心自身病情变化[1]。
预防宫颈癌前病变的重点在于定期规范的筛查、接受 HPV 疫苗,避免高危性行为[3]。
症状
宫颈癌前病变有哪些临床特征?
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1]:
多数无明显症状;
偶尔会有非特异性的表现:
偶有阴道液体分泌增多;
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过后偶尔会有出血现象,白带中带有血丝。
宫颈癌前病变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如果宫颈癌前病变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可能进展为宫颈癌[1]。
传播至口腔、男性阴茎,也可能引发口腔癌、阴茎癌。
病因
宫颈癌前病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宫颈部位的正常细胞由于各种病变因素的作用,形成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这是一组持续进展的宫颈系列病变,大部分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最终可以自行消退,而少部分进展为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逐渐具有越来越强的癌变潜能,临床就称之为宫颈癌前病变[1]。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发生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并逐渐进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所致,该类型病毒的临床重要性已经得到全球医学界的公认[1]。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共有超过上百种类型,其中 10 多种高危型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1]。约 70% 的病变与 HPV16 型或 HPV18 型有关。通常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细胞后,可促使细胞基因突变,癌基因被激活后可造成细胞增殖失控,形成异常增生组织,最终进展为宫颈癌[1]。
引发宫颈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常见的宫颈癌前病变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3]:
HPV感染;
年龄:青年女性,尤其是 25岁~35 岁;
性生活过度活跃:尤其是多性伴者或性工 我们的风险最高;
性生活过早(不高于 16 岁);
吸烟;
经济状况不佳;
既往有性病史;
伴有 HIV 感染 / 艾滋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不注重性安全和性卫生,未使用安全套。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有宫颈癌前病变的迹象,或发现同房后出血等接触性出血症状,应该尽早去医院接受诊治[1]。
通过专科医生的检查、诊断,明确病情,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避免发生癌变风险,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传播风险。
就诊科室:
妇科
宫颈科
医生如何诊断宫颈癌前病变?
医生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症状,观察患者的体征,了解具体的病情进展过程[1][3]:
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及子宫颈的特征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宫颈细胞涂片法,宫颈细胞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阴道镜检查:评估阴道和宫颈粘膜的病情状况;若有必要可在镜下取样活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是否发生过高危性行为?
是否伴有慢性病毒感染或其他性病感染?
平时是否有明显症状?
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
近期是否感到症状有所进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宫颈癌前病变?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可能发生癌变?
今后的随访要求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治疗
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因此为了防范宫颈癌风险,所有确诊患者都应该及早接受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是宫颈锥切术,部分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也可以进行子宫全切术[1]。
如何治疗宫颈癌前病变?
对于确诊的高级别(HISIL,CIN注Ⅱ 或 Ⅲ 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案[1][3]:
宫颈电烙术
宫颈冷冻术
宫颈消融术
宫颈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冷刀锥切术
部分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也可以进行子宫全切术[1][3]。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前病变:
妊娠期免疫力低下,易患 HPV 感染;
大部分妊娠期患者仅为低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仅约 4% 为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一般认为妊娠期宫颈上皮内瘤变仅做观察,产后复查再做处理(产后 6 周)。
日常注意
患者应明确治疗的重要性,定期复诊评估疗效,留心自身病情变化[1]。
确诊患者必须充分了解宫颈癌前病变的严重风险,积极接受治疗。
完成治疗后,需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监测是否出现复发或再次感染。
患者日常注意应留心自身病情变化,如果发生任何异常情况,都要及时接受诊治。
去除高危风险,控制基础疾病,重视妇科体检,尽可能降低宫颈癌风险。
预防
预防宫颈癌前病变的重点在于接受疫苗,避免高危性行为[3]。
避免高危性行为,注意性卫生,若有必要应使用安全套。
女性最好在 9~14 岁(首次性行为之前)完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接种程序。
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联合 HPV 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