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女性尿失禁
概述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溢出的现象,主要发生于女性,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 5 大疾病之一。
据最新统计,在我国女性中,尿失禁的患病率接近 50%,其中约一半为压力性尿失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再加上二胎政策放开,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将随之增高。据调查显示,约 70% 的中老年认为尿失禁是正常的衰老现象,没必要就诊,或者不知道要去就诊。
患者的年龄、职业、肥胖、睡眠质量、便秘、独居与否等因素均可引起尿失禁的发病。分娩对女性尿失禁发病的影响较大,尤其在妊娠期及产褥期有尿失禁症状者,以后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高出正常者 4 倍。
尿失禁的主要症状为尿液不自主流出的一种尿控失常状况,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盆底肌锻炼、药物及手术治疗等是尿失禁的主要治疗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性尿漏患者存在着强烈疾病羞耻感,不愿让别人知晓自己的症状,这对患者的主动求医行为是极为不利的。
症状
女性尿漏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动作幅度大一点,如大笑、咳嗽、打喷嚏便会有小便流出,所以常常不敢运动,不敢大笑,不敢咳嗽;总想去卫生间,如果动作稍慢些,就会尿在裤子上了。
具体表现如下:
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尿液的不自主流出。
尿急或突然出现无法控制的强烈尿意时尿液的不自主流出。
性交时尿液的不自主流出。
持续性尿液的不自主流出。
尿液通过非正常的通道(膀胱阴道瘘等)流出。
无意识下出现尿液的不自主的流出。
夜间睡觉时尿液的不自主流出。
排尿后尿液的不自主流出。
体位变化时才出现的尿液的不自主流出等。
病因
尿失禁与妊娠分娩、年龄、衰老、肥胖、慢性腹压增加(体力活动、便秘、慢性咳嗽等)、盆腔脏器脱垂、子宫切除术以及种族和遗传因素导致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有关。
女性尿漏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妊娠分娩:妊娠分娩时,因为妊娠期激素、体重增加等影响,以及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急性损伤影响,盆底松弛从而导致妊娠或者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年龄大、绝经:老龄化和绝经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盆底松弛、雌激素减少和尿道括约肌退行变等有关。
其他疾病:一些老年常见疾病,如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慢性便秘等,也可促进尿失禁进展。
女性尿漏分类特点?
压力性尿失禁:指咳嗽、喷嚏、大笑、跳绳、跑步、体位改变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引起的尿失禁。根据症状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要佩戴尿垫;
中度尿失禁: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尿失禁: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及社交活动。
急迫性尿失禁:指尿频、尿急而膀胱不受意识控制的发生排尿,常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尿失禁的现象。
就医
女性往往对尿失禁的认知力不足,再加上这又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发病率高但就诊率低,导致疾病发现晚,病情重。该病虽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也被称之为“社交癌”,并可引起抑郁、孤独、自尊感下降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哪些想法影响患者就医?
生孩子的缘故吧,我两个孩子都是顺产的,生完孩子以后就有,可能是盆腔里的肌肉在生孩子的时候拉伤了,变松弛了。
我觉得老年人漏尿很常见啊,岁数大了嘛,身体器官都退化了,不可能跟年轻时那样好。
没想过去看医生,因为它都伴随我好多年了,也没觉得特别不舒服,不用治,而且这个也治不好吧。
不晓得去哪个医院看,医院应该不看这个病吧。
没主动跟别人说过,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觉得有点丢人,我平时都用着护垫,尽量不让别人发现。
亲戚中有人情况跟我一样,也没去医院看过,听她说这病治不好。
听别人说治这个病得手术,手术效果也不好,除不了根,而且做手术还有风险。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妇科
医生如何诊断女性尿漏?
询问病史:包括询问漏尿时间、漏尿多少、漏尿频率及漏尿的严重程度,了解有无尿路刺激症状或其他泌尿系统的症状。询问与评估膀胱储尿相关症状和排尿相关症状(尿无力、尿不净、排尿踌躇、排尿困难)。解患者的生活方式、环境、精神状况、月经及孕产史。询问既往病史、相关用药情况、有无盆腔手术史及放疗史。
压力试验:嘱患者咳嗽时,尿道外口有尿液流出 则表示压力试验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指压试验:此试验是在压力试验阳性者的基础上进行,将食指及中指经阴道置于膀胱颈水平尿道两侧,嘱患者咳嗽或行 Valsalva 动作增加腹压,在有尿液漏出时将手指向上举起膀胱颈。若漏尿停止,则表示指压试验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棉签试验:将消毒润滑的棉签插入尿道,使棉签头处于尿道膀胱交界处,分别测量患者在静息时及 Valsalva 动作时,棉签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正常情况下,夹角应<15°,提示解剖学支持正常。若夹角>30°,提示解剖学支持薄弱,尿道活动度较大。单纯压力性尿漏患者表现为棉签试验>30°,而混合性尿漏患者表现为棉签试验<30°。
妇科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外阴有无皮疹、感染,阴道有无充血、红肿、窦道、瘘管等,分泌物是否异常,宫颈是否光滑,有无盆腔器官脱垂。单纯压力性尿漏表现为脱垂最低点不超过处女膜缘,而混合性尿漏则表现为脱垂最低点超过处女膜缘,同时可有泌尿生殖道瘘及尿道憩室等。阴道指诊和肛门指诊了解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的肌力,同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会阴感觉等。
尿动力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是从流体力学角度观察尿漏以确定类型,是目前诊断女性尿漏最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在无泌尿系感染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并防止发生逆行性感染。通过尿动力检查,对尿漏进行分类、分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中、重度尿失禁患者。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治愈率较低,但具有无创性、副反应小等优点,还可避免手术治疗可能引起的出血、盆底神经痛和尿潴留等风险,因此对多数患者而言,非手术治疗仍然是较有吸引力的一线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方法
行为治疗
膀胱训练:指有意识地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 2 ~3 小时排尿 1 次为宜,并在排尿时收缩盆底肌肉及尿道括约肌,反复中断排尿,从而提高控尿能力,主要用于急迫性尿失禁。
生活方式改变:限制液体入量,以免过多的液体摄入加剧症状。但不要过度限制液体的摄入,以免尿液浓缩,引起膀胱激惹性增加,导致尿频、尿急及尿路感染。临床上可通过排尿频率——排尿量表来指导过多液体入量的患者适当限制液体饮入量。建议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约为 1500 毫升 或 30 毫升/千克 以下。戒烟、通便、减肥可改善女性患者尿漏的临床症状。
盆底康复治疗
盆底肌肉训练:目前认为,盆底肌肉训练在治疗女性尿漏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尿道压力、增加膀胱颈支撑力及协调盆底肌群与腹横肌的收缩实现。
生物反馈技术:是针对阴道肌肉或肛门外括约肌的不同类型的压力检测和肌电图检测,评估患者的肌力、肌纤维的疲劳度等,患者可根据显示仪上的图像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便于正确指导收缩盆底肌肉,并形成条件反射。生物反馈使患者能够更好地体会盆底肌肉的收缩,从而达到更好的盆底肌肉锻炼效果。
阴道锥:可增加盆底肌肉负荷,帮助患者有效识别并控制盆底肌肉收缩,特别适用于依从性不良的患者。阴道锥被塞入阴道内,指导患者收缩阴道夹持住,并在行走时维持住阴道锥 20 分钟,每日 1 次,持续 3 个月。患者可逐渐使用更重的阴道锥进行阴道肌群的训练,逐渐加强肌肉的负荷。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奥昔布宁、丙咪嗪联合优必达等,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膀胱训练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副反应更低。
阴道支撑装置
阴道支撑工具的副反应通常很少,不需要特别的试验。尿道塞是一种导管样装置, 近端有一可膨胀的球体,可保持该装置位于尿道中正确位置,远端的金属片可防止尿液逆流,该装置被动地阻塞和/或连接尿道,在排泄时必须被取出,因此操作不便。
手术治疗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尿漏患者,指南建议以下选择:尿道中段悬吊(合成材料)、耻骨阴道自体筋膜悬吊、Burch 手术、填充剂。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尿失禁虽然不会威胁生命,但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社会活动及生活质量。目前,制约我国对尿失禁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医务及护理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书籍及设备;诊断及治疗方式不完善、不规范。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1],避免长期蹲、站、提重物,避免慢性咳嗽,控制饮用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控制孕期体重、采取措施预防产时盆底损伤、产后积极进行盆底组织康复来减少妊娠、分娩的损伤,从而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
坚持长期的盆底肌锻炼,Kegel 运动(提肛运动)一般坚持 8 周[2]症状会有改善,3 个月治疗效果更佳,5 个月达到顶峰。
做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和深呼吸,帮助自己缓解压力。
预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女性尿漏患者存在着强烈疾病羞耻感,不愿让别人知晓自己的症状,这对患者的主动求医行为是极为不利的。日常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调整生活方式及进行盆底肌训练等健康指导。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健康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戒烟、戒酒,适当减重。
规律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