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出血(Bleeding during pregnancy)是指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现有血液从阴道流出,这一现象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致。
妊娠出血可发生在整个怀孕过程的任何阶段。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仅有少部分妊娠出血的孕妇会引发流产。多数孕妇仍可继续妊娠,并最终产下健康的宝宝。
在妊娠前3个月发生阴道出血称为妊娠早期出血,这一现象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20%~30%,可能的原因包括受精卵着床、宫颈感染、先兆流产及流产、异位妊娠(宫外孕)及葡萄胎等。在妊娠3个月之后发生阴道出血称为妊娠晚期出血,可能的原因包括宫颈内口松弛、死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以及早产等。
妊娠出血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如果病情未得到及时处置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孕妇务必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接受必要的临床干预。
医生通过对子宫内进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引起流血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
孕妇务必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孕期应节制性生活,尤其避免各种高危行为。并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适当锻炼、控制体重。
症状
常见原因
妊娠各个阶段发生阴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病因如下:
妊娠前3个月
受精卵着床时引起少量出血:在受孕后约6~12天。
宫颈部位发生感染、炎症和组织增生。
性行为过程中导致宫颈局部创伤。
先兆流产:妊娠28周之前出现少量月道流血。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经休息及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流产:在所有的孕妇中,约有20%~30%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流产,且大多数发生在前3个月之内。阴道流血可能是流产的先兆,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发生流产。
异位妊娠:此类情况较少见,受精卵的着床位置发生偏差,不是在子宫内。临床以输卵管异位妊娠最为多见。
葡萄胎: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女性妊娠后胚胎未能正常发育,而是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形成增生和水肿,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并相连成串犹如葡萄而得名。
妊娠3个月之后
子宫颈内口松弛症:也称为宫颈机能不全,就是孕妇的宫颈口部位松弛无力,随着胎儿不断长大,很可能无法承受压力,导致胎儿落入阴道,引发早产。
20周之前发生流产或20周之后发生死产(婴儿胎死腹中),此类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婴儿或孕妇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前置胎盘:胎盘位置覆盖或邻近宫颈口。
胎盘早剥:正常位置的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早产:妊娠满28周不足37周即分娩,常伴有不规则宫缩和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妊娠出血:
年龄超过40~45岁的高龄产妇。
怀孕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或遭受巨大精神打击。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吸毒、营养不良、酗酒、大量饮用咖啡。
子宫存在结构异常:例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宫腔粘连等。
子宫曾经受到严重创伤或接受过大型手术治疗。
既往曾有过异常妊娠史。
伴有生殖系统感染。
出现妊娠高血压。
年轻夫妇,精力旺盛,在妊娠期间未适当节制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过于激烈。
内分泌功能异常:例如高催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等。
免疫功能异常:例如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病因
症状表现
妊娠出血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女性在怀孕之后,发生有血液或血凝块从阴道流出。
妊娠早期的前3个月,妊娠出血的血量一般较少,甚至只是在分泌物中带有血丝。
妊娠3个月之后,导致妊娠出血的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甚至发生休克和死亡。
伴随症状
不同原因的妊娠出血会伴有相应的其他临床症状:
妊娠前3个月
妊娠出血伴下腹部剧烈阵痛,程度远超月经来潮时的疼痛:常见于流产、异位妊娠。
妊娠期间反复、持续出血伴阵发性腹痛、贫血:常见于葡萄胎。
妊娠3个月之后
妊娠出血伴贫血或休克:常见于前置胎盘。
妊娠出血伴持续性腹痛、腰背痛:可见于胎盘早剥。
妊娠出血伴不规则宫缩:可见于早产。
就医
何时就医?
无论任何时候孕妇发现阴道出血,都要及时就医以查明原因,以利于及时干预。
就诊科室
产科
就医前准备
为了帮助医生明确妊娠出血的原因,患者在就医前请准备好以下信息:
向医生详细描述出血何时开始、持续多久、发生频率、每次的出血量、血液状态(鲜血或血凝块)、是否有异常物体排出等。
在妊娠出血的同时全身各处是否还出现其他异常症状,例如腹痛、腰背痛;或是发热、阴道分泌物有异味。
既往是否伴有反复流产史或曾经接受过妇产科大型手术。
日常饮食习惯、是否长期抽烟酗酒。
近期及长期服用的药物和保健品:包括各类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各类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
常用检查
医生通常采取以下方法来查明妊娠出血的具体原因。
病史:患者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症状以及使用的处方和非处方药物等信息。
体格检查:医生通常会检查患者腹部,观察是否有疼痛、压痛或出现肿块;并检查宫颈部位,观察是否有感染、创伤或出现流产迹象。
抽血检查:
血细胞检查:测定红细胞和红血蛋白水平,评估是否发生贫血;测定白细胞水平,评估是否发生炎症和感染。
血液标志物检查:例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酮水平,自身免疫性抗体水平,以及病原体的抗原/抗体水平。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孕妇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或MRI(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手段,医生可以观察子宫内胚胎或病变的具体情况,评估病变波及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治疗
妊娠出血的情况较为复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详情请参见相关疾病的治疗:
先兆流产
流产
异位妊娠
葡萄胎
宫颈感染
宫颈糜烂
死产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早产
日常注意
以下措施有助降低妊娠出血的风险:
孕妇务必定期接受产前检查,由医生指导孕期的卫生保健,并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准备怀孕前,应积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以免影响正常妊娠过程。
孕期应节制性生活,尤其避免各种高危行为。
在妊娠期间应改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适当锻炼、控制体重。
妊娠早期发生少量出血时,孕妇应使用卫生护垫。一方面保持清洁,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大致的出血量和出血状态(例如殷红色的鲜血还是暗红色的血凝块)。在就诊时,将具体情况告知医生,更有利于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实施干预措施。
发生妊娠出血后,切勿使用卫生棉条,切勿用水冲洗阴道,更不得将异物探入阴道或通过阴道实施性行为。
发生妊娠期并发症的孕妇应根据医生的安排,接受更严格的孕期管理,并增加产检频次,以便于医生随时监测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处置,尽量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