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幼儿园儿童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儿本身和一些隐性的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主要症状是手脚、口腔、肛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 71 型(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如果学龄前儿童尤其婴幼儿,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就需要及时到医院。
医生会根据家长对孩子的症状描述,并观察斑丘疹和疱疹来判断手足口病。通常不需要进行更多检查。
一般情况下,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症状就能缓解。如果孩子发热,可咨询医生,看是否要采取对症治疗。
当孩子恢复健康后,注意不要让孩子与其他手足口病患儿分享玩具或亲密接触,以防再次感染。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症状
患儿最初会感到乏力、喉咙痛,或者发热(38°C ~ 39°C)。一两天后,口腔、手、足或臀部可能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有些孩子在出现疱疹前会出现皮疹,疱疹可能会破裂并结痂。1 ~ 2 周左右,斑丘疹和疱疹通常会消失。
还有些孩子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有些家长会从孩子身上感染手足口病,但可能自己意识不到。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表现?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人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1周内痊愈。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 3 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 1 ~ 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即使存活下来也可能留有后遗症。这种严重病例多由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感染引起。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听诊能听到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很容易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水疱液体而传播,例如,给感染手足口病的儿童换尿布或碰触发病部位等。手足口病往往会在社区、幼儿园、学校等孩子聚集的场所暴发。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需要 3 ~ 10 天,这段时间叫做潜伏期。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病孩子和隐性的感染者都是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儿的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还不太清楚。
发病前的几天里,感染者的咽部与粪便就可以检出病毒了,通常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造成疾病的传播。
哪些孩子最容易被感染?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持续时间也还不明确。目前看,各个年龄组的孩子都可以感染发病,但以幼儿园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有哪些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在疾病的流行期间,可能发生幼儿园、托儿所集体感染,以及家庭聚集发病的现象。肠道病毒的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就医
医生会根据家长对孩子的症状描述,并观察斑丘疹和疱疹来判断手足口病。通常不需要进行更多检查。
何时需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何时需要紧急就医?
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等。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者?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 3 岁以下的孩子,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检查并及时采取治疗: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医生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如果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就要怀疑是不是手足口病了。有些病例也可能不会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的皮疹不典型,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来判断。
手足口病的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问诊、体格检查,辅以少量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常规和肠道病毒 (EV71)检查。
治疗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普通病例
手足口病通常无需反复到医院治疗。家长可以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于疼痛和发热,可以咨询医生,是否给孩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例如泰诺)或布洛芬。服用这些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在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缓解症状,例如喝凉白开水帮助缓解喉咙痛;不要给孩子吃辛辣或酸性的食物,例如橙汁,以免加重喉咙痛。
重症病例
重症的手足口病患儿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必要时加用呋噻米;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采用对症治疗措施进行降温、镇静和止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头肩抬高 15 ~ 30 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抑制胃酸分泌;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恢复期治疗: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开展功能康复治疗等。
日常注意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在家采取护理措施,例如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等;也可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但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并注意用药安全。
在疾病的最初一周内,儿童最有可能传播疾病,应注意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染给其他人。平时应提醒家人勤洗手,注意卫生。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恢复健康后,注意不要让孩子与其他手足口病儿童分享玩具或亲密接触,以防再次感染。
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家长如何预防儿童感染手足口病?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如果儿童已经感染手足口病,应当避免在短时间内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这样不利于病情恢复,并可能引起疾病传播和反复感染。
幼儿园和学校如何采取措施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