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什么?新生儿黄疸怎么办?新生儿黄疸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是指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使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 5~7 mg/dL 后,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皮肤、眼球白色部分(巩膜)及黏膜黄染。尽管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预后良好,但因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可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影响患儿智力、运动发育,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根据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指新生儿生后 2~3 天出现,可能持续 5~7 天才能消退,一般不超过 2 周;病理性黄疸生后 24 小时即出现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生理性黄疸宝宝症状一般较轻,局限在面颈部,也可波及躯干,呈浅黄色;病理性黄疸进展速度快,患儿黄染程度重,久久不退或退而复现,并伴有精神不好、不爱吃奶、呻吟、尖叫、身子向后弓或抽搐等,此时应分秒必争及时就医。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接受治疗,防止出现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主要有:加强综合护理、早期喂养干预、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输注、换血疗法。重视围生期保健,避免孕期及产时感染,新生儿生后早抚触、早哺乳,加强母乳喂养以增加摄入量、促进胎便的排泄、诱导肠道菌群早期建立,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

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指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使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 5~7 mg/dL 后,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皮肤、眼球白色部分(巩膜)及黏膜黄染。尽管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预后良好,但因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可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影响患儿智力、运动发育,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根据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指新生儿生后 2~3 天出现,可能持续 5~7 天才能消退,一般不超过 2 周;病理性黄疸生后 24 小时即出现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

生理性黄疸宝宝症状一般较轻,局限在面颈部,也可波及躯干,呈浅黄色;病理性黄疸进展速度快,患儿黄染程度重,久久不退或退而复现,并伴有精神不好、不爱吃奶、呻吟、尖叫、身子向后弓或抽搐等,此时应分秒必争及时就医。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接受治疗,防止出现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治疗方法主要有:加强综合护理、早期喂养干预、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输注、换血疗法。

重视围生期保健,避免孕期及产时感染,新生儿生后早抚触、早哺乳,加强母乳喂养以增加摄入量、促进胎便的排泄、诱导肠道菌群早期建立,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

症状

新生儿黄疸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

症状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 2~3 天出现,持续2~3 天后消退,至第 5~6 日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一般不超过 2 周,但早产儿的黄疸可能会持续至 3~4 周才消退。

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面、颈部皮肤呈浅黄色,也可波及躯干,眼球白色部分(巩膜)亦可变黄,但小腿、前臂、手足心常无明显变黄。且新生儿精神反应、吃奶量、睡眠、发育及大小便均可无明显异常。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症状往往有如下特点之一:

出现早:生后 24 小时即出现黄疸;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大于 2 周、早产儿大于 4 周,或黄疸消退后又重复出现。

病理性黄疸进展速度快,新生儿皮肤黄染程度重,若治疗不及时,会逐渐出现精神不好、吮奶无力、不爱吃奶、吐奶、呻吟、尖叫、大小便颜色异常、肌张力降低、嗜睡甚至抽搐症状。

病因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生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身体处理、排泄它的速度,使胆红素在机体内异常积聚所致。

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身体的特殊性:新生儿体内红细胞总数多、寿命短,且因产伤、头颅血肿、缺氧、脐带感染、颅内感染等原因,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新生儿产生胆红素的潜力比成人大。

胆红素排泄速度缓慢:

新生儿肠道内尚未建立正常菌群;

产后母亲未开奶或开奶延迟,乳汁分泌少,使新生儿处于饥饿、脱水、营养缺乏和热量摄入不足的状态。

胎便排出延迟:新生儿胎便中含有 80~100 mg 胆红素,相当于新生儿每天胆红素产生量的 5~10 倍,若胎便排泄延迟,会加重胆红素的吸收。

哪些因素导致肝脏处理、排泄胆红素能力下降?

以下情况会导致正常肝细胞和酶(如胆红素代谢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工作能力”受损:

感染:常由细菌、病毒导致;

酸性物质:身体在缺氧时会产生“有害”的酸性物质;

母乳中的两种物质,即不饱和脂肪酸、孕 3α-20β 二醇;

以下情况会导致有害物质(如胆红素)排出减少:

身体先天性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

哪些因素会增加重症新生儿黄疸的发病风险?

血型不合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其他溶血病(如 G-6PD)、呼气末一氧化碳浓度增高;

胎龄 35~36 周早产儿;

头颅血肿或明显淤斑;

单纯母乳喂养,尤其因喂养不当,体重明显减轻时;

产前或产时缺氧;

不合理使用催产素;

母亲疾病状态,例如母亲有糖尿病等;

部分先天或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愚型、先天性胆道闭锁以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

东亚种族后裔。

就医

何时应就医?

我们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

如果仅仅是面部皮肤发黄为轻度黄染,且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无其他异常,一般无需着急就医;

用手指按压躯干部皮肤后抬起,观察皮肤颜色,若躯干部皮肤发黄为中度黄染,应及早就诊;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皮肤发黄,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判断:

如果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皮肤发黄,医生一般会进行血液胆红素检查,以明确诊断;

我国正常足月儿出生后,胆红素水平的最高值在出生后的第 4~5 天。在出生第 3~5 天出现黄疸,应由医生或护士进行检查,如果新生儿在出生 72 小时内出院,可在出院后 2 天内进行检查。如果出生后两周黄疸仍未消退,或大便颜色异常(如呈灰白色),需及时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儿科

儿童专科医院 –新生儿内科

下面情况则要立刻去急诊:

黄疸急剧加重;

新生儿有脱水迹象,如尿液较平日明显减少;

新生儿活动明显减少,不爱吃奶,出现身子向后弓或抽搐症状。

如何诊断新生儿黄疸?

医生会根据新生儿黄疸出现及持续时间、经皮胆红素水平、生化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来诊断。

医生可能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判断新生儿黄疸病情轻重程度、寻找病因:

血常规、血型、Coombs 试验、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血红蛋白情况,明确有无母婴血型不合溶血;

红细胞形态检测:检查是否有红细胞形态异常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检测:检查是否有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

经皮胆红素水平、血清胆红素水平:确定黄疸程度:生理性黄疸随日龄增长,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不超过 85 μmol/L ,或每小时低于 0.5 mg/dL;病理性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超过 85 umol/L,或每小时高于 0.5 mg/dL。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检测新生儿有无感染情况;

如有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长,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伴有大便颜色改变,需完善腹部超声,明确有无胆道闭锁相关疾病;

若黄疸较重且持续时间久,新生儿精神状态弱,有哭声尖锐、不想吃奶等表现,建议完善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视听诱发电位检查,明确有无胆红素脑病及视听神经损害;

对于黄疸持续时间久、生长发育明显落后的新生儿,建议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相关病。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家长哪些问题?

新生儿母亲孕期体检情况,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及病毒感染,有无特殊服药史?

新生儿出生胎龄及分娩方式,顺产还是剖宫产,产程是否顺利,有无宫内窘迫、窒息及产时感染?

新生儿出生后 Apgar 评分?

黄疸出现的时间及黄疸进展情况?

新生儿及母亲的血型?

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排完时间?

新生儿目前大便是什么颜色?

目前喂养方式及吃奶量?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体重增长情况?

患儿家长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黄疸会持续多长时间?

黄疸是否会反复发作?

是否需要口服药物治疗?

母乳性黄疸宝宝是否还能继续母乳喂养?

家中护理黄疸宝宝有哪些注意事项?

黄疸值高于多少需要蓝光照射治疗?

蓝光照射会不会损伤宝宝视力?

蓝光治疗后黄疸已减退,是否需要继续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黄疸宝宝能否打预防针,什么时候可以正常接种疫苗?

适当晒太阳是否有利于黄疸消退?

治疗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治疗,即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接受治疗,防止出现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

目前儿科医师处理新生儿黄疸的目标:防止出现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预防胆红素脑病。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医生一般会应用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值,来评估新生儿黄疸和指导诊疗。

如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加强综合护理:

抚触护理:新生儿进食后的 1 小时,通过对新生儿皮肤和感官进行科学、温和、良好的刺激,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胎粪的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10~15 分钟/次,2 次/日;

若新生儿首次排胎便的时间较晚,可用甘油润滑肠道、温盐水灌肠,促进胎便快速排出;

游泳: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的作用,且游泳过程中消耗能量增多,可促进新生儿食欲和肠蠕动,有利于胎便的排出。

母乳性黄疸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不高于 257 μmol/L(15 mg/dL),一般不需停止哺乳;大于等于 257 μmol/L 时,暂停母乳 3 天,若黄疸明显减退,考虑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性大。在停止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定时吸奶。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儿病情,选择以下药物治疗:

增加胆红素的清除: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

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如药用炭、琼脂、蒙脱石散等。

纠正酸中毒。

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常见副作用包括发热、腹泻和皮疹,通常都比较轻微,停光疗后即可恢复,不必过于担忧。

白蛋白治疗:白蛋白可与血中游离胆红素联结,增强胆红素转运,减少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免疫球蛋白治疗溶血性黄疸: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降低患儿的换血几率。

换血疗法:换出过多的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和抗体,纠正贫血,防止核黄疸、心力衰竭的发生。但由于换血可发生血栓、空气栓塞、心力衰竭和心脏停搏等危险,并有继发感染得可能,所以需要慎重选择。

日常注意

加强对新生儿的日常注意护理,避免诱发黄疸的因素,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对新生儿日常注意进行记录:精神状态、吃奶、活动、反应、睡眠情况以及排便情况进行观察,加强护理,做好记录。

保证新生儿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给予宝宝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光线不要太暗,以便观察宝宝皮肤颜色的变化。

注意保持宝宝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摒弃“包裹新生儿脐部,以免漏风”的习俗,防止破损感染。

加强喂养:尽早开奶,新生儿母亲每隔3小时对新生儿进行1次哺乳,至少 8~12 次/天,保证热卡和液体量的摄入,使宝宝尽早排便和增加大小便次数,有利于胆红素排出体外。要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可通过新生儿的小便判断液体摄入是否充足: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每日小便 6~8 次,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液体摄入不够。

勿乱用无科学根据的中药。

如果是母乳喂养,对于 G-6-PD 缺陷的宝宝,母亲要忌用含有氧化剂的药物,不要吃蚕豆,不要接触樟脑丸、厕所清洁剂等含萘的物品。

预防

开展母乳喂养、饮食指导、新生儿护理和科学育儿等知识普及活动,使宝宝家长了解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病因、症状表现,掌握相关黄疸疾病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黄疸疾病,加强护理,避免感染,重视黄疸宝宝出院后随访。

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孕期做好围生期的保健: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妊娠期及哺乳期需注意饮食应清淡,营养应丰富,避免进食刺激性、煎炸及影响乳汁分泌的食物,适当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保持心情舒畅。

重视脐血胆红素对新生儿黄疸预测价值:检测宝宝脐血胆红素水平,加强脐血胆红素水平高的宝宝的随访工作,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预防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喂奶后应取右侧卧位,以减少溢乳、呛咳的发生,或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避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新生儿体温自身调节能力低,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注意观察并重视脐部护理,及时消毒包扎更换,保持脐部干燥。

早期喂养干预:早接触、早哺乳(生后 1 小时内进行哺乳)、勤吸吮(需增加哺乳频率,至少达到每日 8~12 次),加强母乳喂养以增加摄入量、促进胎便排泄、诱导肠道菌群早期建立、减少胆红素吸收。

促进胎粪排泄:及时母乳喂养,推广新生儿抚触及新生儿游泳,刺激肠蠕动,增加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

日光照射:将患儿眼部使用黑色眼罩罩好,会阴部使用棉质尿布(黑色)包好,身体皮肤尽量裸露,每日日光照射 6~8 小时左右。需注意:太阳直射会导致失水增加,也可将患儿置于病房内窗边,让阳光通过窗外散射照射到患儿背部、胸部及四肢,期间注意更换光照体位,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及时建立肠道菌群:适当补充含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微生态制剂。

重视新生儿黄疸出院后家庭访视:宝宝家长应在新生儿出生后 1~2 天内自行到当地保健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家长延迟办理登记会推迟保健部门的首次访视时间。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元胡止痛片的功效与作用-元胡止痛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蛇胆川贝液的功效与作用-蛇胆川贝液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