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在 15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的患病率较高[2]。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细菌感染,曾经是儿童致病、致死的重要原因[1]。若病情未能及时控制,进展至后期将会损害心脏、肾脏和神经系统,不治疗约有半数死亡[1]。即使给予相应的治疗,白喉仍有致命危险,死亡率可达 3%~10%[1][2]。不过,随着白喉疫苗的研制成功,全球范围内白喉发病率大幅下降[1]。在我国,白喉疫苗已经列为一类疫苗,由国家出资采购,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接种[3]。
白喉的传染源为白喉感染者,病原为白喉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1]。白喉主要感染鼻腔和咽喉的粘膜组织,形成病灶并不断繁殖[1]。在白喉的感染部位可出现灰白色的假膜,而白喉杆菌分泌的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4]。
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接种和强化过程,是临床感染白喉最危险因素[1]。
白喉的临床特征包括:咽喉肿痛、扁桃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烧、全身乏力[2]。随着病情进展,感染部位出现成片的假膜,可阻碍咽喉通道,导致吞咽或呼吸困难。
白喉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肌炎、肾病、周围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喉梗阻、窒息,甚至生命危险[1]。
如果您所在地区白喉疫情爆发,或近期接触过白喉患者,随后出现疑似白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接受诊治[4]。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询问既往病史和具体病情进展过程,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并尽快开展相应治疗[1][2]。
白喉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尽快用药,控制病情进展。由于白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常规方案为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1][2]。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4]。必要时气管切开[4]。
密切接触者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白喉患者出院后仍需休息静养,必要时还需补种白喉疫苗[2]。
预防白喉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远离传染源,提高机体免疫力[2]。
症状
白喉有哪些症状?
白喉的潜伏期为 2~5 天[2]。通常起病缓慢,逐渐出现咽喉或呼吸道的临床症状[2]:
最典型的特征是,在感染局部覆盖有灰白色的厚膜(称为假膜);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扁桃腺肿大;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重症患者颈部肿大如“牛颈”;
流鼻涕(可能带血);
发烧、寒颤;
全身乏力,萎靡不振。
有少数患者还可能在皮肤或粘膜出现白喉感染[2]:
皮肤或粘膜感染部位出现典型的疼痛、红肿症状;
局部的溃疡处也可形成假膜。
不过,在某些白喉成人患者中,可能只是出现轻微的病症,少数甚至完全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2]。不过,此类白喉杆菌携带者还是具有传染性[1]。
白喉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白喉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导致非常严重的并发症[1][2]:
呼吸道阻塞:喉梗阻、窒息;
心肌炎:可能是轻微的心肌损伤,也可能是严重的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无力,功能丧失;
中毒性肾病;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
中毒性休克;
甚至在接受治疗后仍有致命危险。
病因
白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喉的病原菌为白喉杆菌,通常粘附于咽喉、鼻腔的粘膜表面,进行繁殖[2]。其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1]:
飞沫传播:感染者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会污染周围的空气,若被他人吸入呼吸道,有可能造成感染。为白喉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与患者共用日用品,或触摸患者的玩具、毛巾,被褥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均可能发生白喉感染;
血液或体液传播:接触患者的伤口,或伤口接触到患者散播的细菌,均可能发生感染。
白喉杆菌的传染源是白喉感染者,无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均有长达 6 周的传染性[2]。
白喉感染的致病机制:
白喉杆菌在感染局部可形成大片灰白色的假膜,并伴有炎症和肿胀,可能造成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4];
白喉杆菌分泌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后,可导致患者全身性中毒症状[4];
白喉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皮肤白喉,其中临床绝大多数患者是咽白喉,喉白喉和鼻白喉往往是咽白喉蔓延所致[4]。
白喉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与白喉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2]:
未接种白喉疫苗;
未能按照国家推荐的接种程序完成整个疫苗接种和强化过程;
居住环境拥挤不堪,卫生条件非常差,人员流动性大;
前往白喉疫情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所在地区有白喉疫情爆发,或近期接触过白喉患者,随后出现疑似白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接受诊治[4]。
初始症状与其他咽喉感染或呼吸道疾病有所类似,需及早确诊;
若明确诊断,必须尽快治疗,控制病情进展,避免死亡风险。
就诊科室:
儿科
传染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白喉?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询问既往病史和具体病情进展过程,就可以初步作出临床诊断[1][2]。
实验室检测和培养[1][2]:
采用咽拭子获取患者病变粘膜样本,进行白喉杆菌的检测和培养;
如果患者为皮肤白喉,可在伤口处用棉签取样,进行实验室检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患儿家长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如何进展的?
目前的症状有多严重?
是否接种过白喉疫苗?
是否按照规定完成整个接种和强化程序?是否有漏种?
近期是否接触过白喉患者?
家庭成员中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症状(可能程度不那么严重)?
患者或患儿家长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症状可以缓解?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需要在家隔离?需要隔离多久?
是否会造成什么后遗症?
是否还有可能复发?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白喉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尽快用药,控制病情进展。由于白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常规方案为白喉抗毒素和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1][2]。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4]。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4]。
如何治疗白喉?
如果医生通过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疑似白喉,一般不会等待实验室确诊结果,即开始用药治疗。尽可能在早期控制病情,避免发生呼吸道梗阻或全身性中毒症状[1][2]。
一般治疗[4]:
患者需住院隔离治疗;
补液、补充维生素;
卧床休息至少 3 周,重症患者至少 4~6 周。
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仅能中和血流循环中的白喉毒素[2];
抗生素药物——使用青霉素前需进行皮试,也可采用红霉素治疗,杀灭白喉杆菌[2]。
对症治疗——控制病情[4]
发烧:非处方退烧药或激素;
缺氧:氧疗;
烦躁不安:镇静剂;
中毒症状严重:肾上腺皮质激素。
气管切开——若呼吸道梗阻无法缓解或仍有加重趋势,医生会进行气管切开术[4]。
预后与年龄、特异性治疗的早晚、临床类型、并发症及是否接受预防接种等有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降低死亡率。随治疗时间的拖延,即使得到治疗,死亡率也相应升高。
日常注意
白喉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白喉患者出院后仍需休息静养,若有必要还需补种白喉疫苗[2]。
白喉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预防措施:
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强化接种 1 剂白喉疫苗。
由于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造成全身性的器官损伤,因此白喉患者出院后仍需休息静养,避免劳累。
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掩盖抠鼻,将污染的纸巾丢弃于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经常消毒常接触物品。
如果患者以前没有接种过白喉疫苗,或没有完成整个接种和强化程序,可在医生指导下补种相关疫苗。
预防
预防白喉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远离传染源,提高机体免疫力[2]。
完成疫苗的接种和强化程序[3]:
3 月龄幼儿开始接种 3 剂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
1.5~2 岁时强化 1 剂百、白、破三联疫苗;
6 岁以上强化 1 剂白、破二联疫苗。
远离传染源[2]:
避免前往白喉疫情高发地区;
避免与白喉患者密切接触。
健康饮食,积极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2]:
饮食中应包含充分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勤洗手,接触扶手、门把等公共设施后,不要直接触摸口、鼻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