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病毒导致脑膜感染(发炎)引起的一组急性疾病[1]。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脑表面分别覆盖着脑膜,有防止脑损伤和感染的作用[1]。当感染的病毒随血流达到脑膜时,引起脑膜的炎症反应,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在脑膜处,引起病毒性脑膜炎[2]。在很多国家,病毒性脑膜炎都是最常见的脑膜炎类型,比细菌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更加常见[7]。
病毒性脑膜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是在儿童更加常见,原因是儿童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1]。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率逐渐降低[4]。发病具有季节性,常发生在夏季。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是各种病毒感染,85%~95% 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A 和 B、埃可病毒等[2]。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病毒也可以引起病毒性脑膜炎[2]。
病毒扩散的方式取决于病毒的类型[1],比如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2]。
绝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是急性发病,出现发热、头痛、脖子僵硬、恶心、呕吐等表现[2]。幼儿可能没有头痛,只表现为易哭闹、易激惹。新生儿可以表现为吃奶差和嗜睡[5]。
病毒性脑膜炎诊断的关键是与细菌性脑膜炎进行鉴别[7]。对于怀疑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要进行腰穿检查,除非有禁忌症。腰穿检查对鉴别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有帮助[2]。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2]。
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比如肠道病毒感染可以使用免疫血清球蛋白等药物。如果怀疑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了脑炎,最好尽早使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2]。
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补充充分的液体,遵医嘱服药,密切留意病情变化。
注射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炎,远离可能被传染的途径,可有效降低发病几率。
症状
病毒性脑膜炎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脑膜炎常常急性发病[2],但是很多患者的症状轻微,只出现像流感一样的症状,因而被忽略,直到就诊时已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以下症状提示病毒性脑膜炎的可能性:
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80% 以上的患者有发热,体温通常在 38~40℃,此外还会出现头痛、畏光、肌肉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全身乏力等[2]。几乎每个患者都有头痛,一般是重度的头痛。幼儿可能没有头痛,只表现为易哭闹、易激惹,新生儿可以表现为吃奶差和嗜睡。[5]。
脑膜刺激征:脖子僵硬以及查体克氏征、布氏征阳性[2]。
其他表现:皮疹、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等[2]。
病毒性脑膜炎有哪些危害?
当病毒损害了脑组织时,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1][5]:
听力障碍
平衡障碍
记忆力下降
儿童学习能力受损
儿童言语发育迟缓
脑积水
癫痫发作
视力障碍,严重者失明
偏瘫
病因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是各种病毒感染,85%~95% 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2]。
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肠道病毒:最常见,有 60 多种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可以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A 和 B、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的感染最初是在消化道,病毒在消化道内大量复制,之后病毒经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再随着血流侵犯脑膜,引起脑膜炎[2]。
其他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2]。
病毒性脑膜炎有哪些危险因素[3]?
年龄在 5 岁以下;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降低免疫力的疾病、服用降低免疫力的药物(例如化疗药物),或者近期接受了器官或骨髓移植。
就医
何时应就诊?
如果患者出现以下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时,应该立刻去医院就诊[6]:
发热
持续的重度头痛
意识模糊
呕吐
脖子僵硬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儿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
病毒性脑膜炎的评估和诊断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腰穿检查、脑电图检查等[2]。
询问病史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发烧、头痛、畏光、脖子僵硬等[4]。
其他症状包括皮疹、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呕吐等[4]。
医生还会询问患者近期是否出国旅行、是否接种过腮腺炎病毒、是否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问题,比如服用降低免疫力的药物,或者患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如艾滋病)[4]。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尤其会注意观察有没有发热、脖子僵硬、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皮疹、咽炎等[4]。
医生还会留意患者的精神状况[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不是病毒性脑膜炎的必需检查。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通常没有异常[4],但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
免疫功能低下(比如患有艾滋病、服用降低免疫力的药物);
一周内经过发生过癫痫;
有脑组织局部受损的表现;
意识模糊[4]。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 CT、核磁共振(MRI)[5]。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常规的生化和血液检查[5]。
检查可能发现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增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增加并不是代表感染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原因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新生儿或老年人可能不出现白细胞增加或白细胞增加得不明显[5]。
一些患者出现 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异常[4]。
血液、粪便和咽拭子可以送到实验室进行培养,观察有没有病毒[5]。
腰穿检查
对于怀疑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必须要进行腰穿检查,除非患者有禁忌症,不适合腰穿检查[1][2]。
腰穿检查是鉴别脑膜炎原因的最重要的检查。只有进行腰穿检查,才能够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4]。
医生会用一根细针,在腰椎间穿刺,取出脑脊液,脑脊液是包绕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接下来,会把脑脊液送到实验室去化验。脑脊液可能出现炎症反应的迹象,比如白细胞数量增加[1][2]。
医生还会检查脑脊液中是否有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这对确诊有帮助[4]。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能够记录脑部神经放电[5]。
如果医生怀疑患者不仅有脑膜炎,还发生了脑炎(病毒影响到脑组织),会建议进行脑电图检查[5]。
如果有癫痫发作,也需要进行脑电图检查[5]。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有哪些异常的症状?
是否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
最近有没有癫痫发作?
婴儿是否有频繁哭闹、吃奶变少、嗜睡等异常?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这些症状对你有什么影响?
哪些情况能改善这些症状?
哪些情况会恶化这些症状?
是否接种过腮腺炎疫苗?
是否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是否正在使用降低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化疗药物?
近期是否接受了骨髓或器官移植?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我的这些症状是什么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不会越来越差?
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您推荐怎么治疗?
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症状会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治疗没有效果,我该怎么办?
会不会有后遗症?
治疗
儿童患者发病常持续超过一周,成人可以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1][3]。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一般 7~10 天可以自行好转[1][3]。如果病情突然恶化,提示可能从病毒性脑膜炎进展到脑炎,此时病毒已影响到了脑组织[4]。极少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有后遗症,比如永久的残疾,病毒性脑膜炎很少危及生命,死亡率低于 1%[5]。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2]。
病毒性脑膜炎是如何治疗的?
对症和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摄入充足的液体[5]。
对于发热的患者,应用退烧药物[5]。
如果头痛严重,可以应用止疼药[2]。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5]。
呕吐患者可以使用止吐药,例如多潘立酮、昂丹司琼[5]。
癫痫发作使用抗癫痫药物,一般首选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2]。
当脑膜炎进展到重度脑炎时,患者可以出现脑水肿,医生一般会使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一些患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5]。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肠道病毒感染,一般使用免疫血清球蛋白等药物[2]。
如果怀疑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了脑炎,医生一般会在早期使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2]。
日常注意
注意休息,摄入充分的液体,按照医嘱服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5]。
生活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5]。
有癫痫发 我们,出院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要特别留意出院之后第一周内的病情变化[5]。
根据医嘱服药,按时去医院复查。
预防
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之外,其他肠道病毒还没有疫苗。采取下面的方法可以减少把脊髓灰质炎以外的肠道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几率,从而降低病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风险[3]:
经常用肥皂洗手,尤其是给孩子换尿布、上卫生间之后。
避免不洗手的时候用手摸脸。
避免与生病的人亲密接触,例如接吻、拥抱、分享餐具。
给常接触的地方或物品消毒,例如玩具,尤其是在有人生病时。
生病时尽量待在家里。
疫苗能够帮助预防麻疹、腮腺炎、水痘和流感病毒感染,这些病毒可以引起病毒性脑膜炎,请保证你和你的孩子按时接种疫苗。
避免蚊子和其他昆虫的叮咬,尤其是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