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可引起肠梗阻,是2岁以下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偶见于成年人。分为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肠道病变,如息肉、憩室、结核等,以肿瘤最多见;儿童肠套叠多为原发性的肠套叠,即肠道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有肠道病理改变的不足 8%。
小儿急性肠套叠四个典型症状为:一阵一阵的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但有 10%~15% 的患儿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只有其中 1~2 个症状。
急性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 2 倍。大多数婴儿急性肠套叠原因不明。
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病理变化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等疾病。
慢性肠套叠一般病情比较缓和,无高热、脱水症状。发作期间,腹痛为较轻的隐痛或间歇时间不定的绞痛,少数伴有反射性呕吐(即伴有恶心,虽然吐完了,但仍干呕)。
慢性肠套叠患者患病期间仍能进食及排便,粪便可有少量黏液血便或长期无血。一般腹胀不明显。绞痛发作时,腹部常可扪摸到有韧性的包块。不同时间检查,肿块位置可以移动。
如果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一阵阵哭闹,频繁呕吐或者血便,腹部可触及包块,应及时就诊。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日常应注意婴幼儿营养及饮食,科学喂养,注意保暖,及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对于成人,应积极治疗可引起肠套叠的原发病,预防肠套叠的发生;对于儿童,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
症状
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多突然发病。慢性肠套叠常见于年长儿童及成人,多为继发性,病程延续两周以上甚至几个月。
急性肠套叠有哪些症状?
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婴儿期特有疾病,2 岁以内多见(尤其是 4~10 个月婴儿),2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降低。
急性肠套叠四个典型症状为:孩子一阵阵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腊肠样包块。但有 10%~15% 的患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只有其中 1~2 个症状。
一阵一阵哭闹及腹痛:为最早症状。
90% 以上有腹痛,腹痛为突发性、阵发性,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导致。
以往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表现为婴幼儿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屈膝缩腹、面色苍白、不吃东西、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
腹痛缓解后,婴幼儿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呕吐:80%有呕吐。
早期为胃内容物,如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等,可含胆汁。
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血便:为重要症状也是肠套叠最典型表现。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6~12 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作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腹部包块:患儿常见症状。
多数患儿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套叠的肿块,触摸的时候有轻微的疼痛,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右下腹一般触诊可有空虚感,感觉摸不到东西。
肠套叠严重时,可在左腹部触及包块。甚至套叠肿块偶可从肛门脱出。
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容易抠摸到肿块。
全身状况:早期患儿一般状态良好,体温、脉搏正常。
24小时后随着症状加重,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体温可升高至39℃。
48小时以后全身中毒样的症状加重。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症状越不典型。2岁以上儿童肠套叠只有 40%左右发生血便,且发生严重脱水、休克者少见。
慢性肠套叠有哪些症状?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两周以上甚至几个月之久的肠套叠。
慢性肠套叠常见于年长儿童及成人,一般病情比较缓和,无高热脱水症状。
发作期间腹痛为较轻的隐痛或间歇时间不定的绞痛,少数伴有反射性呕吐(即伴有恶心,虽然吐完了,但仍干呕)。
患儿在患病期间仍能进食及排便,粪便可长期无血或仅有少量黏液血便。
一般腹胀不明显。
绞痛发作时腹部常可扪及到有韧性的包块,在不同时间检查,肿块位置可以移动。
病因
导致肠套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0%~90%的成人肠套叠继发于肠道病变,如息肉、憩室、结核等,以肿瘤引起肠套叠最多见。儿童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有明显病理变化的不足 8%,且病因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饮食性质与规律的改变:肠套叠多发生在 4~10 个月婴幼儿,正是婴幼儿从单纯乳类食物引入半固体、固体食物的阶段。由于婴幼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食物改变的刺激,可导致肠痉挛和肠蠕动异常,从而发生肠套叠。
生理结构:婴幼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 95%,提示与婴幼儿回盲部的生理结构有关。婴幼儿回盲部“灵活度”大,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刺激后容易引起水肿、肥厚,蠕动时容易牵拉肠管形成肠套叠。
痉挛因素:肠道炎性改变使肠道产生痉挛,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引起肠套叠。
自主神经因素:副交感神经使肠管收缩紧张,交感神经可以使肠管舒张。可能由于小孩子的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肠管舒张不良,导致肠套叠。
病毒感染:腺病毒或者轮状病毒感染后,回盲部的肠黏膜可形成菜花样突起,肠壁局限性增厚,引起肠腔狭窄,并能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内分泌因素:胃泌素、血清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等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以上内分泌因素可能导致胃肠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肠套叠。
此外,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就医
有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可触及的包块;婴幼儿不明原因阵发性哭闹,频繁呕吐或者血便,应及时就诊。如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等全身症状提示病情严重,应高度重视,及早就诊。
就诊科室
小儿外科
普外科
如何诊断肠套叠?
首先医生需要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儿童患者当具备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
但临床上约有 10%~15% 的患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只有其中 1~2 个症状。
医生通过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包块,右下腹是否摸不到东西,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进一步确诊。
医生可能会建议做一些辅助检查来确诊,包括:
腹部超声;
腹部立位片;
血常规;
C 反应蛋白;
血生化;
腹部 CT。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孩子是否有一阵阵哭闹、呕吐或者腹痛?
最近饮食情况?
大便情况、大便是否带血或者呈果酱样等情况?
是否有其他胃肠道疾病?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治疗方法是什么?
非手术治疗是否有效?
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选择微创腹腔镜手术方法还是传统开腹手术?
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临床上,肠套叠的治疗主要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非手术治疗包括哪些方式?适合什么患者?
非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空气灌肠、钡灌肠和 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对于发病 24 小时以内,或者 24~48 小时,但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医生一般会选择非手术治疗。
但非手术治疗并非适合所有患者,如病程48小时以上,腹胀严重,已有腹膜刺激征或者怀疑有肠坏死,反复发作怀疑有器质病变者,一般就不适合非手术治疗了。
治疗后若出现以下情况,则说明治疗有效:
小肠内进气,拔出肛管后有大量气体及粪便排出;
患儿安静入睡;腹部肿块消失;
口服0.5~1.0 克活性炭后 6~8 小时由肛门排出。
灌肠复位并发症:结肠穿孔是灌肠复位最严重的并发症,灌肠复位偶尔会出现复位不全。
90% 以上患儿可经非手术治疗复位肠管成功。
如何进行手术治疗?
灌肠复位失败、有非手术疗法禁忌症的患儿、小肠型肠套叠及成人肠套叠,医生一般会选择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切开整复术,手术创伤比较大,且恢复较慢。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逐渐成熟,作为微创手术方式经脐部切口入路,术后伤口比较美观,但中转为传统手术的比率亦较高。
日常注意
注意饮食规律,婴幼儿注意科学添加辅食、科学喂养。
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注意容易诱发肠套叠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日常注意管理和治疗。
预防
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成人患者,治疗原发病可预防肠套叠。
儿童患者无明确预防措施,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及时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