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髋内翻(Coxa Vara,CV)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股骨颈内侧部份软骨内成骨的缺陷,导致股骨近端畸形。颈干角小于 110°~120 ° 即可诊断为髋内翻。主要表现为无痛的跛行步态,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
发病率低,约为 1/2.5 万。男女发病率 1∶1,左右侧发病率 1∶1。30%~50% 为双侧发病[1]。
发病确切原因不明,但股骨颈内侧部份软骨内成骨的缺陷,导致股骨近端畸形引起颈干角减小的理论被学者普遍接受。
髋内翻可分为先天性,发育性及获得性髋内翻。先天性:生后即存在髋内翻,多由胚胎时期肢体发育异常导致;发育性:单纯股骨近端发育异常引起的髋内翻;获得性:由外伤、感染、股骨近端骨骺滑脱、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髋内翻。
早期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跛行步态,双侧髋内翻可表现为蹒跚步态(鸭步)、腰椎前凸。查体可发现双下肢不等长(单侧),大转子较正常侧突出,髋关节外展及内旋明显受限。
目前无明确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较严重患者,股骨近端外翻截骨手术有很好的效果。
预防困难。对严重患者,早期诊断及适时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症状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跛行,双下肢不等长,大转子高位,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双侧发病者可表现为蹒跚步态(鸭步),腰椎前凸。未经治疗的患者髋内翻可进一步加重,最终引起股骨颈应力性骨折、退行性关节炎。
髋内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步态异常:由大转子高位引起髋外展肌无力以及肢体不等长所致。单侧发病时表现为跛行;双侧发病表现为蹒跚步态,即鸭步,同时会有腰椎前凸。长期肢体不等长可引起代偿性骨盆倾斜、脊柱侧弯。
大转子高位:股骨颈发育异常,颈干角减少所致。
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外展时高位的大转子与骨盆外侧相撞击引起髋外展受限;髋内翻同时伴有的股骨颈前倾角减小,引起髋内旋受限。
髋内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髋内翻的股骨颈生长板与股骨干几乎平行,垂直于股骨颈,破坏了股骨颈的力学结构。当负重时,该处承受严重的剪切力,使股骨颈干角进一步减小,加重髋内翻。未经治疗的髋内翻最终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
股骨颈应力性骨折。
退行性髋关节炎。
病因
髋内翻确切的发病原因不明,但股骨颈内侧部份软骨内成骨的缺陷,导致股骨近端畸形引起颈干角减小的理论被学者广泛接受。
髋内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天性髋内翻多由胚胎时期肢体发育异常导致,股骨近端发育畸形是整体发育异常的一部分;发育性髋内翻的股骨近端发育异常常单独存在,无其他畸形;外伤,感染,肿瘤性病变,全身性病变,如佝偻病、糖尿病等导致股骨近端骨骺早闭、股骨头坏死等是获得性髋内翻的发病原因。
哪些人更易患髋内翻?
先天性、发育性髋内翻有一定遗传倾向,获得性髋内翻常由股骨近端或髋关节感染、外伤,局部病变或全身代谢性疾病引起。
家族史。
股骨颈骨折、股骨近端骨髓炎、股骨近端骨骺滑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骨不全、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佝偻病、糖尿病等。有以上影响股骨颈、股骨近端骨骺生长发育的疾病史,需警惕髋内翻。
就医
婴幼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无痛性跛行步态,即需警惕髋内翻,建议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在学步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跛行或蹒跚步态,此时需要到专业的小儿骨科医师处就诊。
就诊科室
小儿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髋内翻?
病史:学步后跛行,并进行性加重,一般为无痛性跛行,部分大龄儿童可在运动后出现臀部肌肉疼痛。
体检:大转子高位,Trendelenburg 征阳性。在正常情况下,用单足站立时,髋外展肌收缩,对侧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如果站立侧髋外展肌松弛,对侧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即为 Trendelenburg 征阳性。另外由于大转子高位及股骨前倾角减小,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
辅助检查:主要是典型的 X 线表现:股骨颈干角减小(小于 110°~ 120 °可诊断);大转子高位;生长板变垂直;股骨颈下方三角形骨块;股骨颈短缩。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走路姿势异常随年龄增加有没有好转还是加重?
是否有过外伤,感染或者全身代谢性疾病?
有无做过检查和治疗?何种治疗?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类似疾病?
患者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患髋内翻?
需要做哪些检查?
除了手术,吃药或者戴支具能不能治好?
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会影响以后运动吗?
会遗传吗?我的家人是不是需要筛查?
治疗
对获得性髋内翻患者,首先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对先天性或发育性髋内翻,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对获得性髋内翻患者,首先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先天性或发育性髋内翻,H-E 角小于 45°,无疼痛等明显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随访髋内翻进展情况,直到骨骼发育成熟。卧床休息,髋关节制动及牵引等,并不能改善疾病的自然进程。H-E 角 45°~60°者,临床密切随访,一旦出现畸形加重或有明显临床症状,需及时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对 H-E 角大于 60° 者,或颈干角小于 90°~100°,或随访期间髋内翻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股骨近端外翻截骨手术。术后股骨近端结构接近正常解剖,减轻了负重时对生长板的剪切力,使股骨近端能向正常方向进行重塑,同时能增加髋外展肌肌力,改善步态。
早期诊断,适当时间的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对于手术年龄的掌握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越早越好,年龄越小,症状相对轻,患儿骨骼塑形能力也越强,术后恢复越好。目前认为需等到 5~6 岁再手术较多,年龄太小,患儿股骨近端骨骼发育未成熟,截骨后固定不可靠,也容易导致畸形复发。
Y 型截骨术:适用于婴幼儿及小儿童,颈干角在 80°~100° 之间者。术后外展石膏固定 6~8 周。手术消除了股骨近端生长板的剪切力,是防止复发的力学基础,截骨后股骨短缩,可随生长发育逐渐获得等长。
Borden 截骨术:适用于年龄较大儿童,且股骨颈干角小于 80° 患者。术后外展石膏固定 8 周。
大转子下移术:对大龄儿童残余髋内翻者,可通过此术式增加髋外展肌肌力,改善步态。
疾病发展和转归
对 H-E 角小于 45° 者,随访期间髋内翻可不加重。H-E 角大于 60° 者若未治疗,髋内翻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股骨颈应力性骨折、退行性髋关节炎。而对于 H-E 角在 45°~60° 之间者,需密切随访,若无进行性加重,也需随访至骨骼发育成熟;若期间出现症状或体征加重,需及时手术治疗。早期诊断,适当时机合理有效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
日常注意
髋内翻患者由于股骨颈生长板与股骨干几乎平行,垂直于股骨颈,破坏了股骨颈的力学结构,过多的体育活动容易导致应力性骨折及后期退行性关节炎的发生。
预防
髋内翻目前尚没有有效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应该加强优生优育咨询。早期诊断、合理有效的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