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与惊厥是什么?抽搐与惊厥怎么办?抽搐与惊厥症状有哪些?

抽搐,指的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不自主抽动或者强烈收缩,引起关节运动、强直,可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惊厥,是指肌群收缩呈强直性、阵挛性,多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发作,常伴有意识障碍。主要病因为颅脑疾病。危险因素为感染、脑部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等。最常见的表现为身体局部突然出现的,无法控制的重复性抽动,可伴有意识障碍、发热等。治疗主要以急诊对症处理,防止外伤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难点与关键点在于祛除原发疾病病因。抽搐与惊厥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进而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危及生命。若得到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改善症状表现。

概述

抽搐,指的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不自主抽动或者强烈收缩,引起关节运动、强直,可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惊厥,是指肌群收缩呈强直性、阵挛性,多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发作,常伴有意识障碍。

主要病因为颅脑疾病。危险因素为感染、脑部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等。

最常见的表现为身体局部突然出现的,无法控制的重复性抽动,可伴有意识障碍、发热等。

治疗主要以急诊对症处理,防止外伤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难点与关键点在于祛除原发疾病病因。

抽搐与惊厥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进而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危及生命。

若得到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改善症状表现。

症状

抽搐与惊厥由于病因的不同,具体症状表现也不一样,最常见的表现为身体局部突然出现的,无法控制的重复性抽动,可伴有意识障碍、发热等。

抽搐与惊厥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抽搐与惊厥的常见症状包括:

身体局部出现重复抽搐动作,如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口角、眼睑、手或足反复抽搐),手足搐搦症(间歇性四肢强直性肌痉挛,肢体抽动呈“助产士”手);甲状旁腺或甲状腺手术后,手足抽搐呈“鹰爪状”。

也可扩散至全身,如癫痫大发作(强直-阵挛性抽搐)、破伤风(持续强直性抽搐),发作时间可由几秒钟至几十分钟不等。

突然发生意识模糊或意识丧失,可伴有跌倒。

严重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口吐白沫。

抽搐与惊厥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呼吸困难

尿便失禁

病因

抽搐与惊厥的主要病因为颅脑疾病。本病的危险因素为感染、脑部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等。

抽搐与惊厥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颅脑疾病:

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外伤:颅脑外伤、产伤;

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

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脑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栓塞、脑动脉硬化等;

脑部寄生虫病: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包虫病等;

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如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脑积水、胎儿感染、各种遗传性代谢病等;

脑部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等。

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脑病等;

中毒:如一氧化碳、酒精、有机磷、铅、砷、农药等中毒;

感染:如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菌痢、败血症等;

代谢障碍:如低血糖、低血钙、尿毒症、肝性脑病、苯丙酮尿症、维生素 D 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

其他:如中暑、破伤风、狂犬病等。

神经官能症:如癔病性抽搐。

高热:是婴幼儿抽搐的主要原因。

哪些人容易患抽搐与惊厥?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抽搐与惊厥:

感染;

长期处于高热环境;

脑外伤、手术史;

产伤;

脑血管病后遗症;

颅脑畸形;

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低血糖、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

脑肿瘤;

长期酗酒,或酒精突然戒断;

动物咬伤史;

生锈锐器刺伤史;

情绪剧烈波动。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抽搐与惊厥:

家族遗传史;

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肌肉紧缩、强直;

发热,头痛;

血压升高。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以上症状加重

角弓反张

尿便失禁

意外伤害

意识模糊或丧失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抽搐与惊厥?

抽搐与惊厥的病因复杂、涉及面广,医生除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病史以及家族史外,还需结合全面、细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后对疾病进行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属于临床常规检查项目,简便直观。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配合医生完成相应动作,主要进行脑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是否正常、有无病理征等。

脑电图(EEG)检查:无创性检查,简便易行,属于常规的辅助检查,用于评估患者脑部的电生理活动。

肌电图检查:利用肌电仪记录下来的肌肉生物电图形,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

CT 和 MRI 检查:属于无创性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发现脑部结构的异常病变,对于病因诊断有很大帮助。CT 检查存在电离辐射。

脑脊液检查:属于创伤性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术抽取患者的脑脊液,测定脑脊液中细胞及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脑脊液成分的检测可用于排查是否合并颅内感染,对某些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也有帮助,也可为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椎管造影:属于创伤性检查,利用水溶性碘剂等显影剂,注入患者蛛网膜下腔,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有无合并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因创伤所致颈椎管形态变化,以及与脊髓相互关系,检查时常联合 X 线片或 CT 等提高检查灵敏度与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包括抽血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肝肾功、电解质等)以及尿常规,快速简便,安全有效,患者容易接受,主要用于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并协助判断病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发作前有什么征兆?发作时有什么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多久?是否反复发作?

发作时有失去意识吗?有无大小便失禁、舌咬伤等?

有其他疾病史吗?是否有过产伤、手术或脑外伤史?是否有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史?是否有被铁钉等生锈金属刺伤史?

家族有什么遗传病吗?家族成员有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之前有去过其他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接受过什么治疗?

有对什么食物和药物过敏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有什么治疗方案?哪一种方案适合我?

是否可以治愈?会复发吗?会传染吗?会遗传吗?

育龄期可否受孕?治疗药物会不会致畸?

日常生活要注意什么?有什么需要忌口?

多久需要随诊一次?

治疗

抽搐与惊厥的治疗主要以急诊对症处理,防止外伤为主,其次是积极寻找并祛除病因。

药物治疗

抗抽搐、惊厥治疗: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口服地西泮、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10% 水合氯醛溶液灌肠、苯巴比妥等。

退热治疗:伴发发热的患者,可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治疗。退热过程中,需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及电解质,防止患者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其他治疗方法

急诊对症处理:保持患者平躺,解开衣扣,头部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口鼻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进入气管发生窒息,若有假牙需取出。可用压舌板或毛巾等放入患者上下牙槽之间,防止患者咬伤舌头。此外还需防止患者摔伤。密切观察并记录抽搐的时间、具体强度。

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湿敷、头枕冷袋等,注意应把冰袋置于患儿前额及颈后大血管处,每隔3分钟到5分钟更换一次。另外还可使用 30%~50% 酒精擦患者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吸氧:对于惊厥的患者,还可选择高浓度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和改善组织缺氧等状况,从而避免缺氧脑水肿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抽搐与惊厥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发作频率增加,频繁出现意识障碍,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发作次数减少,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抽搐与惊厥患者除了严格按照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之外,在日常注意生活中还需要对生活、饮食、情绪等进行个体化管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定期复诊:严格遵守医嘱,定期(一般 1~3 个月 1 次,病情稳定者可半年一次)返院复诊,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等检查。

规律服药: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换药、减药、漏服等,密切观察有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或心跳有无频率或节律的改变、头痛、视物模糊等现象,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饮食管理: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且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水,切忌过于饥饿或暴饮暴食,应多吃蔬菜、水果、粗粮、鱼虾蛋奶等,保证均衡合理饮食。

安全管理: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通风的康复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患者应避免参加激烈的体育活动,不从事危险职业,避免驾车、骑自行车等。

预防

抽搐与惊厥应以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注意远离疾病的诱发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积极治疗脑外伤、脑肿瘤等基础疾病;

产前注意孕妇的身体健康、营养情况,减少感染的可能,预防产伤;

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及抗感染能力;

保持稳定的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戒烟限酒。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美洛昔康片(则立)的功效与作用-美洛昔康片(则立)说明书

2023-8-2 23:41:04

药品

骨通贴膏(天和)的功效与作用-骨通贴膏(天和)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