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指由于肠系膜血管痉挛导致的急性肠缺血,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 20%~30%。常见于由心脏输出量降低导致的脏器动脉的低灌注压。患者常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肝肾疾病等原发病。
该病常见于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目前没有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肠系膜动脉持续性痉挛和肠系膜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肠道血流灌注减少,肠壁缺血缺氧、坏死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心源性疾病史、循环系统疾病史、年龄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该病可分为重度缺血和中度缺血两种类型。
本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肌紧张、恶心、腹泻等。
手术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行手术探查,术前术后积极祛除疾病诱因,尤其是肠缺血症状,是本病的治疗关键点。
本病患者大多数年龄都较大,常常合并其他心脑肺血管性疾病,因此预后不理想,且该病易发生肠坏死,导致临床病死率增高,可达 70%~90%。
症状
该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很少能在早期或术前做出诊断,常以剧烈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起病。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
鲜血便;
恶心、呕吐;
腹泻。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坏死
肠穿孔
腹膜炎
血运性肠梗阻
感染中毒性休克
病因
肠系膜动脉持续性痉挛和肠系膜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肠道血流灌注减少,肠壁缺血缺氧、坏死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肠系膜动脉持续痉挛: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肠系膜血压急剧下降:常见于严重大出血。
哪些人容易患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心源性疾病:如冠心病、心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的疾病;
其他循环系统病史:如高血压、低血容量、败血症等;
内脏血管收缩药物史:如α-肾上腺素能药物、洋地黄。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年龄:大于 50 岁。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腹痛、腹胀;
腹泻;
恶心、呕吐;
便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休克
寒战
高热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当医生怀疑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时,将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确诊。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抽血检查,作用是判断患者一般情况,是否有感染、凝血方面的问题。
血气分析:采动脉血检查,多在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需要用棉签按压患处 20 分钟。作用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腹部超声:作为一种方便易行且敏感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手段,B 型超声与超声多普勒相结合用于检查内脏血管,作用是通过各种参数评价肠系膜血管的血流状况,做出诊断。
腹部 CT:CT 扫描快速准确,安全有效,可观察到受累肠段的具体病变。缺点是存在电离辐射,且 CT 检查不能完全排除肠缺血,若患者疑诊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应进一步行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包括动脉造影(如腹主动脉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后者是内脏血管检查的金标准。专家学者们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提出了以下 4 个诊断标准:肠系膜上动脉多发的分支开口处的狭窄;交替的小肠血管分支的扩张和狭窄;肠系膜血管弓痉挛;小肠壁间血管充盈受损。血管造影检查为主要的诊断措施之一,但存在有创伤性和潜在的肾毒性,导致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多少岁了?有哪些不舒服症状?
肚子会痛吗?是哪个部位痛?是什么样的疼痛?疼痛持续多久了?
近期大小便通畅吗?有便血吗?
有没有恶心、呕吐?
既往有心脏病、高血压、败血症病史吗?
近期有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吗?是什么药?用了多久?
之前有去过其他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吗?检查结果是怎样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症状会不会很严重?
我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这种病需要如何治疗?治疗效果、预后情况如何?费用高吗?
治疗结束后还会复发吗?
出院后要多久返回医院复诊?复诊需要做什么检查?
平时饮食要注意什么?
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行手术探查,术前术后积极祛除疾病诱因,尤其是肠缺血症状,是本病的治疗关键点。
药物治疗
扩血管药物:对于诊断明确的早期、不伴腹膜炎的病例,可选用扩血管药物(如罂粟碱等)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进行灌注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应持续到血管痉挛解除 72 小时后,以便彻底祛除疾病诱因。
改善心功能药物:在明确病因之前,应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采用血管舒张药避免血管痉挛。
广谱抗菌素: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
剖腹探查术:对于诊断不明确,伴有明显急性腹膜炎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剖腹探查。手术的作用是探查病变肠管的范围和生命力,切除可能坏死的肠管。
其他治疗方法
禁食、胃肠减压;
吸氧;
止血;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未接受正规治疗,肠缺血损伤可能继续发展,导致病情难以控制,出现肠坏死、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若及时尽早明确诊断,接受正规治疗,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并祛除疾病诱因,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复发率降低。
日常注意
患者及其家属除了严格遵守医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日常注意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服用药物:严格按照医嘱要求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减量。同时还要注意药物可能引发的相关不良反应。如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要注意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不能饮酒。一旦有过敏相关的症状,如皮肤瘙痒、发红,恶心、呕吐、呼吸短促等情况,请及时就诊。
定期复查:出院后定期(一般每 3 个月左右)返院复查,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如果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情况,及时就医。
饮食及作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鱼、肉、瓜果蔬菜,保持膳食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避免熬夜。
避免剧烈运动:包括跑跳、托举重物等。
预防
目前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针对其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即可。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积极预防腹部感染;
戒烟、戒酒;
日常鱼、肉、豆类、瓜果、蔬菜等膳食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或使用内脏缩血管药物者应定期体检,如有腹痛、腹泻、便血等不适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