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由血红蛋白多肽链基因突变增加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从而破坏血红蛋白向组织输送氧及降低肺部氧气的正常含量,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而使红细胞增多。
血红蛋白多肽链基因突变是主要病因。有本病的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的口唇、颜面、四肢末端充血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出头痛、头胀、头晕等。
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疗,观察随访为主,特殊人群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为主要治疗。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且能明确病因,是治疗的关键点和难点。
疾病没有得到控制,长期红细胞增多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的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等患者。
对于特殊人群,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应预防性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症状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口唇、颜面、四肢末端充血:这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
头痛、头晕、头胀:疾病进展可逐渐出现。
易激动。
四肢麻木。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梗死
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
病因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血红蛋白多肽链基因突变:这是本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
哪些人容易患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可变危险因素:
有本病家族史的人群
近亲结婚
不可变危险因素:
血红蛋白多肽链基因突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颜面部、口唇及四肢末端充血;
头晕、头痛、头胀;
四肢麻木。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
胸痛
头痛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当医生怀疑是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将通常查体、临床症状、血红蛋白电泳、血常规、氧解离曲线、氧亲和力、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珠蛋白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红蛋白电泳:主要用于区别出部分氧亲和力异常增高的血红蛋白。
血常规:主要用于检测外周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可见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不同程度地升高,但是血小板及白细胞数一般是正常的。
氧解离曲线:用于测定血液和血红蛋白的含氧量,表示氧分压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曲线,初步辨别出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的改变。
氧亲和力:此项检查是本病诊断的关键。氧亲和力指的是血红蛋白饱和度为 50% 时的氧分压值,主要体现氧释放功能和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口唇、颜面部潮红多久了?
有无头晕、头痛、头胀等症状?
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以前有没有出现过脑梗死?
有无心脏疾病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可以治愈么?治疗效果好吗?
是否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治疗费用贵吗?是否可以纳入医保?
平时生活习惯应该注意什么?
治疗
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随访监测为主。但是针对特殊人群,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及老年人等,需要预防性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当红细胞显著增多,红细胞比容大于 0.6 时,评估后可考虑是否行放血治疗。
药物治疗
急性期:首要是目标是将红细胞压积降到相应年龄及性别的正常值范围,可予 5% 葡萄糖溶液或者生理盐水水化补液,必要时予静脉放血治疗,但是反复放血可加重缺铁,对于老年患者,是否行放血治疗应全面评估。
其他治疗方法
缓解期:明确病因,定期检测,血液内科门诊随访。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等危险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随访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逐渐缓解,甚至可以不出现明显症状,后期的并发症可以预防。本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对寿命也无明显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用药期间若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症状(如:大便颜色变深至黑色、皮肤可见散在瘀斑瘀点、口鼻出血等),应及时进行停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到血液科就诊。
定期复查:初期治疗期间,至少 1 个月内门诊随访;病情稳定后,至少 6 个月内复查随访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氧解离曲线、氧亲合力、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电泳、心脏彩超、下肢静脉彩超、肺部 X 线、动脉血气等项目。
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胃黏膜等,如火锅、大量白酒等。
运动:日常注意应加强锻炼,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避免长期久坐不动,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但是一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出现单侧肿胀、疼痛等症状),应避免挤压运动下肢,防止血栓脱落,立即就诊,评估是否需要用抗凝药物资料。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如平时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等,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其他: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避免长期居住于高海拔地区。
预防
疾病的预防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早期预防可以避免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近亲结婚。
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有本病家族史人群,定期检测本病相关指标,并定期门诊随访。
检测到血红蛋白多肽链基因突变的人群,定期检测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