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髋关节后脱位,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髋关节及膝关节处于屈曲、内收、内旋位时,股骨头转向后方,如遇强大暴力撞击膝关节时,股骨头突破关节囊,则形成后脱位。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青壮年多见。后脱位是髋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占 85~90%。
髋关节后脱位的主要病因为交通事故、其次为坠落、压砸。车辆行驶时膝关节和髋部处于屈曲、内收、内旋位,如发生车祸,膝盖受到撞击,力量传导至髋关节而导致脱位。本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驾驶习惯如不系安全带,安全意识淡薄,未能遵守劳动安全规范。
髋关节后脱位按损伤类型和表现分为 5 型。
Ⅰ 型(后脱位,未合并明显骨折,复位后关节稳定);
Ⅱ 型(难复性后脱位,尝试复位需在全麻下进行);
Ⅲ 型(后脱位,复位后不稳定或关节内嵌入软骨、撕裂的盂唇或碎骨等);
Ⅳ 型(后脱位,伴髋臼骨折,该骨折需要修复,以恢复关节形状和稳定);
wu 型(后脱位,伴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后脱位主要症状为,患者外伤后髋关节明显疼痛,不能活动,患侧肢体呈屈曲、内收、内旋和缩短畸形,伤侧臀部隆起可触及股骨头,被动活动髋关节可引起肌肉痉挛和剧痛。
髋关节后脱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本病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外伤,需急诊入院,在保存生命的基础上紧急复位。复位时机越晚,股骨头坏死机会越大。
髋关节后脱位的主要危害为常合并其他损伤,病情重且复杂,有危及生命的风险,致残率高。
其他:车祸所致的髋关节后脱位呈高发趋势,不系安全带者尤甚。
症状
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表现是患者遭到剧烈外伤后髋关节部疼痛,丧失活动功能,患肢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被动活动髋部可引起肌肉痉挛和剧痛。伤侧臀部隆起,甚至可以触摸到脱位的股骨头。
髋关节后脱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髋关节后脱位的常见症状包括:
有明确剧烈外伤史(车祸、工伤等)。
外伤后局部疼痛、患肢内收内旋、有缩短表现,屈曲畸形并弹性固定,伤侧臀部肿胀,甚至可触摸到股骨头,被动活动髋关节可引起肌肉痉挛和剧痛。
多数伴有身体其他创伤,如膝盖、腹部、胸部、头部等处的骨折、外伤等。
休克(具体表现为皮肤苍白、出冷汗、意识不清等)、昏迷。
髋关节后脱位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创伤性关节炎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神经损伤
再次脱位
便秘
压疮
深静脉血栓
坠积性肺炎
病因
髋关节后脱位的原因包括车祸、高处坠落、重物压砸导致的巨大冲击引起。
髋关节后脱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主要为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压伤、砸伤等。
机动车事故逐年增加与此病发生呈正相关。
哪些人容易患髋关节后脱位?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髋关节后脱位:
危险工种,易外伤人员如司机、建筑工人等。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髋关节后脱位:
男性:青壮年男性易发。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疼痛难忍
肌肉痉挛和剧痛
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合并外伤
意识不清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髋关节后脱位?
当医生怀疑是髋关节后脱位时,通常先进行物理检查,再行前后位及侧位 X 线检查、CT 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X 线检查:是最紧急时采取的首要辅助检查。进行髋部前、后、侧位的 X 线检查,判断脱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有无其他损伤,指导复位。
CT 检查:显示脱位的方向和程度,髋臼骨折的细节,观察关节腔内碎骨片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判断阻碍复位的原因,观察复位后或术后关节恢复情况。
MRI(磁共振检查):检查股骨头血液供应情况,观察关节恢复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受伤?什么时候发生的?
受伤时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还有其他地方受伤吗?
受伤后搬运的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需要/不需要手术?
为什么会发生髋关节后脱位?
如何协助患者护理?
可能发生那些并发症?如何预防?
预后如何?
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治疗
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在 6 小时内复位,根据脱位复杂程度选择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及早复位对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
尼美舒利、酮洛芬、双氯芬酸等,主要用于缓解脱位疼痛。
手术治疗
需要手术的患者:闭合复位 2~3 次失败,提示有解剖性阻碍。复位成功但稳定性差,有深部神经、血管损伤。合并骨折的复杂患者(Ⅱ~Ⅳ 型)。
髋关节后脱位切开复位术:清除血肿,骨折内固定,修复关节囊,恢复关节解剖位置。
关节镜治疗:取出小的关节间碎块,观察关节损伤情况,但作用有限。
其他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Ⅰ 型患者可有满意疗效)。根据患者情况在麻醉或镇静下进行。尽可能在 6 小时内进行,减少股骨头坏死机会。
疾病发展和转归
髋关节后脱位如未能在 6 小时之内及时复位,股骨头坏死风险可达 50%,可能永久丧失正常行走能力,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髋关节后脱位在 6 小时内复位,股骨头坏死的概率可降至 5%,后续创伤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的概率也大为降低。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
保持敷料干燥整洁、引流管勿打折、受压,如渗血过多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维持好牵引位置,观察伤肢的循环、感觉情况:足部皮肤温度是否温暖、颜色是否苍白、有无麻木、发冷等异常感觉。
复位后注意事项:非手术患者复位后注意皮牵引部位的稳定性,如有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非主要治疗措施,可能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会有胃灼热、恶心、胃痛等轻微不良反应,一般均可耐受。
复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为 2 周,包括 X 线检查、CT 等。
饮食:进食开始时间根据手术麻醉方式和合并损伤类型决定,遵从医生安排。卧床期间饮食增加纤维素,食用应季蔬菜、水果:各种绿叶菜、香蕉、橙子等。主食易于消化如小米粥、白米粥等。忌食辛辣、刺激、燥热、油腻食物如辣椒、生蒜、肥肉、羊肉、肥鸡、骨头汤、肉汤等。胃肠功能良好恢复正常饮食,注意蛋白质和钙的补充,适当摄入猪瘦肉、牛肉、鱼肉蛋、奶。
运动(术后版):伤肢稍微抬高,约 6 度,利于血供。可采用弹力袜或间歇外部加压装置促进血液回流。卧床患者在陪人协助下,需至少每 2 小时翻身、拍背 1 次,每 4 小时被动运动一次。牵引 4~6 周后,扶拐逐步开始负重活动。
运动(非手术版):如无合并其他外伤,复位后虽然有皮牵引的固定,但可在病床上进行足踝活动,3 天后练习抬高臀部,皮牵引去除后,用双拐辅助步行,3 个月后逐渐开始负重锻炼。
翻身叩背法:家人可协助患者侧卧,一只手扶住患者,另一只手呈空心杯状,腕部保持直立,肘部用力,由下至上,由周围向中心叩击,促进背部循环和呼吸运动,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背部压疮的形成。
防压疮: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每日观察、按摩受压部位,如耳廓、肩胛、肘部、臀部、足跟等,预防压伤,有条件者可使用保护性用品,如水胶体敷料、液体敷料等。
大小便管理:初期使用便盆排便,需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减轻思想负担,利于排便。帮助患者按摩腹部,顺时针用力,由肚脐周围逐渐扩大,每天 2~3 次,每次 10 分钟,预防便秘。
其他:烟酒可能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影响伤口愈合,应戒除。
预防
避免外伤因素,注意交通安全和活动安全。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避免可能导致外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安全的生产活动:开车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和机械操作守则。
家长注意幼儿监护,勿大力拉扯患儿肢体。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男性应尤其注意高风险的防范如规范驾车(系好安全带)、遵守机械操作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