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当腹部的内脏组织(以小肠最常见)离开原有位置,通过孔隙进入到腹腔内的某些异常腔隙后可形成腹内疝。盲肠旁疝是腹内疝的一种少见类型,为小肠进入盲肠周围的隐窝(即腔隙)形成。
本病发病率低,暂无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其约占腹内疝的 0.1%-6.6%。
盲肠旁疝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盲肠周围隐窝形成异常、腹壁张力降低(如腹部外伤及手术、腹壁肌肉退行性变)、腹内压增大(如久站、咳嗽、肥胖、怀孕)等。
当盲肠旁疝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出现右下腹绞痛、右下腹肿块、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多为间歇性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当盲肠旁疝发生完全性肠梗阻时,表现为右下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右下腹压痛性肿块,伴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本病一旦确诊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及时解除肠道的梗阻,防止肠管发生缺血坏死。治疗的难点在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征及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其他腹部急症。
不完全性肠梗阻反复发作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导致患者不敢用力咳嗽;若出现完全性肠梗阻,可迅速导致肠缺血、肠坏死、肠穿孔、感染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右下腹痛、右下腹肿块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本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肠管坏死穿孔及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可高达 75%。
症状
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肿块是盲肠旁疝最常见的症状。此外,本病还可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发热、便秘等症状。
盲肠旁疝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盲肠旁疝的常见症状包括:
右下腹疼痛:多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绞痛,可随腹部肿块消失而自行缓解;若本病导致完全性肠梗阻时则表现为右下腹持续的剧烈疼痛。
右下腹肿块:为右下腹皮肤下突出表面的肿块,在腹腔压力增高(如久站、剧烈咳嗽、举重物等)情况下出现,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入腹腔。若本病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时,肿块可突然增大变硬,伴有明显压痛,且不能回纳。
腹胀:盲肠旁疝可导致肠道发生梗阻,影响肠道内气体的通过,导致腹胀。
恶性、呕吐:当肠道发生梗阻时,肠道内容物不能随肠道蠕动往下运动,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发热:肠管若坏死穿孔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导致体温上升。
休克:严重的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持续性低血压、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四肢湿冷等。
盲肠旁疝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盲肠旁疝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症状较轻微,对健康影响较小,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从而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缺血、肠穿孔:本病导致完全性肠梗阻时,肠系膜血管受压导致肠管血供障碍,若持续得不到缓解则可引起肠管的缺血坏死乃至穿孔。
感染性休克:若肠穿孔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细菌分泌的毒素可随血液循环至全身脏器,影响器官的血液灌注,出现感染性休克。
病因
盲肠旁疝的主要病因是盲肠周围隐窝形成异常、腹壁张力降低、腹内压增高等。
盲肠旁疝常见原因有哪些?
盲肠周围隐窝形成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会发生旋转,与腹膜形成数个隐窝,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异常,可导致盲肠周围隐窝过大或过深,导致肠管组织容易突入到隐窝中形成盲肠旁疝。这是本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原因。
腹壁张力降低:正常情况下腹壁具有一定的张力,有助于固定腹腔内各脏器的位置。在年老、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情况下,腹壁局部张力下降,导致腹内疝的出现。
腹腔压力增高:在持久站立、剧烈咳嗽、举重物、运动、肥胖、怀孕等情况下,腹腔内压力会增高,导致肠管容易突入到隐窝中形成盲肠旁疝。
哪些人容易患盲肠旁疝?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长期咳嗽,容易增加腹腔压力。
慢性便秘患者:慢性便秘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排便时需用力且时间延长,增加了腹腔压力。
肥胖者:体重超标人员腹部压力往往会增大。
喜欢剧烈运动者:运动过程中肠管更易离开原有位置而突入盲肠旁隐窝中。
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者:腹腔压力增加。
腹部外伤及手术者:可直接导致腹壁肌肉损伤,降低腹壁张力。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胚胎发育过程中盲肠旁隐窝形成异常者。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腹壁肌肉发生退行性变,导致张力下降。
孕妇:腹腔内压力增加。
就医
当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绞痛、右下腹皮下肿块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持续性剧烈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压痛性肿块、休克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间歇性右下腹绞痛;
右下腹可复性肿块;
腹胀;
恶性、呕吐;
便秘。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持续右下腹剧烈疼痛;
右下腹压痛性肿块,不能回纳;
剧烈恶心、呕吐;
休克(低血压、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四肢湿冷)。
建议就诊科室
胃肠外科
急诊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盲肠旁疝?
当医生怀疑是盲肠旁疝时,将通过患者病史、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X 线检查、CT 检查等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尿素氮、肿瘤标志物等指标,可帮助医生明确病因并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组织感染,电解质可明确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尿素氮则可反应肾功能是否存在异常,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肿瘤的可能。
X 线检查:发生肠梗阻的时候,腹部 X 平片及钡餐检查可观察到肠腔内的气体及肠壁的形态,有助于明确腹内疝发生的部位及具体类型。需注意,当本病患者未出现肠梗阻时,X 线检查可为阴性,此时需要重复进行检查。
CT 检查:腹部 CT 检查可观察肠管是否扩张、肠壁是否增厚,还能发现肠道肿块及肠壁血管异常,在本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肠腔局部聚集的气体,在小肠梗阻的诊断中其敏感性较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这次主要是哪里不舒服来就诊的?
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能自行缓解吗?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腹部的肿块是否在咳嗽、举重东西的时候突出来?能自己按回去吗?
之前有没有诊断过疝气?治疗过吗?
有没有做过腹部的手术?
平时喜欢运动吗?平时有没有便秘的情况?
从事什么工作?平时有久站的情况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得的是什么病?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具体该怎么治疗呢?是吃药还是需要做手术?
检查及治疗费用大概多少钱?医保能报销吗?
这个病会复发吗?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盲肠旁疝可导致完全性肠梗阻,故诊断后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还可辅以药物及胃肠减压治疗。
药物治疗
静脉补液:适用于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可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盐水、电解质溶液。
抗生素:适用于出现肠管坏死并发感染,需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
解痉药:此类药物可以缓解绞痛症状。常用药物有阿托品、消旋山莨菪碱等。
手术治疗
当盲肠旁疝确诊后,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解除肠道的梗阻,将突入隐窝的肠管复位,缝合突入部位的裂隙以防止复发。若小肠已发生坏死则需要切除坏死肠端并进行缝合。手术方式有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前者应用较多,手术视野好,速度快,但创伤大,术后恢复较慢;后者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而应用越来越多,具有肠道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其他治疗
禁饮食及胃肠减压:本病发生急性肠梗阻后应禁喝水、禁食任何食物,同时应放置鼻胃管持续进行减压,以确保胃肠压力减轻,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突然发生完全性肠梗阻,严重者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穿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可保证正常的生活质量;少部分患者因发生严重并发症而预后不良。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注意保持伤口处的清洁,避免污染。
用药注意事项:使用解痉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口干、面色潮红、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轻微者可忍受,严重者需告知医生。
复查:术后 1 个月后至医院复查,复查时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并询问症状情况,必要时进行血常规、腹部 X 线检查。
饮食:患者手术后第 1 天一般禁食,待肛门排气后可少量进食流食(如汤类),而后进食半流食(如稀饭、面条),大概 1 周左右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富含纤维素食物,忌肥腻及辛辣食物,术后恢复前期避免牛奶、豆浆等容易产气的食物。
运动:术后第 1 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术后 1 个月可恢复日常注意工作。
大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戒烟:吸烟会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应戒烟。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需及时进行规范性治疗,消除引起咳嗽的病因。
慢性便秘的患者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促进排便。
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将体重降至正常范围内。
平时生活工作中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久站。
腹部手术后按医生的术后指导进行康复,早期进行活动。
避免暴饮暴食。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老年人出现便秘应及时治疗,若发现有不明原因腹部可复性肿块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避免病情突然加重。
孕妇怀孕期间避免久站、避免举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