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又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春季节。带菌者和患者为传染源,病原菌最有可能是通过气溶胶(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经呼吸道传播。脑膜炎球菌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该菌后 60%~70% 为无症状带菌者,30% 为仅有上呼吸道症状的轻型,仅约 1% 出现典型流脑表现。
吸入带有病原菌的气溶胶或与带菌者密切接触,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原菌入侵人体后是否发病与其数量多少、毒力强弱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补体缺乏者对该菌感染的危险性增高。
临床上可分为: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 90% 以上,此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暴发型:此型患者起病急、进展快,不及时治疗 24 小时内可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包括暴发休克型、暴发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轻型:此型病情较轻。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注意集中力下降、皮肤黏膜瘀点;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脑实质损害。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足量使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以杀灭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中的细菌。
尽管接受抗生素治疗,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仍高达 8%~15%。
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症状
脑膜炎球菌入侵上呼吸道后在鼻咽部繁殖,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细菌进入血流中出现败血症表现,细菌继续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表现。细菌可同时侵犯其他器官,出现该器官感染化脓的临床表现。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咽痛、咳嗽。
败血症症状:高热、寒战、头痛、周身不适、疲倦、乏力。由于细菌在血液中繁殖释放内毒素破坏小血管、毛细血管,出现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脑膜炎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频繁呕吐、烦躁不安。
脑膜脑炎症状:除上述脑膜炎症状外,还出现脑炎症状,如神志障碍、抽搐。脑实质损害致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强直或瘫痪、呼吸节律异常等脑疝表现。
休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花斑、黏膜发绀、脉搏快而弱等。
DIC 症状: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广泛出血。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脑膜炎球菌性中耳炎;
脑膜炎球菌性关节炎;
脑膜炎球菌性心内膜炎;
脑膜炎球菌性心包炎;
脑膜炎球菌性肺炎;
硬膜下积液、脑积水;
耳聋、失明。
病因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发病与否与病原体因素和自身免疫功能强弱等因素有关。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吸入无症状性带菌者或患者,随打喷嚏、咳嗽而排出的含有细菌的气溶胶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吸入细菌数量的多少、细菌毒力与致病力的强弱,以及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与否、是否存特异性抗体有关,亦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6 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从母体获得免疫,成人则可经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因此 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最容易患病。
补体系统早期和晚期组分的缺乏、备解素的缺乏与脑膜炎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有关。
就医
无论是否有与明确流脑患者接触病史,发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者,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头痛、恶心时,应及时就医。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时,应立即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感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医生需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做出诊断。从血液、脑脊液或皮肤瘀点或瘀斑处找到或培养到脑膜炎球菌,是确诊的“金标准”。具体检查包括:
血常规;
C 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凝血功能;
血培养;
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血常规、血生化、涂片染色、细菌培养;
皮肤瘀点或瘀斑处组织液涂片染色;
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亲密接触过有类似症状的患者?
有没有接种过脑膜炎球菌疫苗?
平素有什么疾病?有用药吗?
发热有多久?最高多少度?发热前有无寒战?
头痛严重吗?呕吐过几次?
有抽搐吗?有无意识障碍?
有无呕血、便血、咯血、血尿?
有无关节痛、耳痛?有无心悸、胸闷、胸痛、咳嗽、咳痰?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对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能治好吗?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会传染吗?会留下后遗症吗?
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或接种疫苗吗?
治疗
尽早足量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杀灭血流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细菌是治疗的关键,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也很重要。
抗菌素治疗
抗菌素治疗疗程因初始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反应而有所不同,通常为 7~14 日。可选择如下抗菌素:
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适用于青霉素敏感的脑膜炎球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适用于青霉素不敏感的脑膜炎球菌感染,或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
氯霉素: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要注意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
颅内高压: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等脱水治疗。
脓毒性休克:积极容量复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素提升血压,恢复周围器官、组织的灌注。
DIC:高凝期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纤溶亢进期予抗纤溶治疗,低凝期需补充血制品。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高热与惊厥:物理与药物降温,有抽搐者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安定、鲁米那。
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为急性传染病,早期有效的抗菌素治疗和恰当的对症支持处理可以改善结局,早期识别与隔离可切断传播途径,及早治疗有助于减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脑膜炎患者要注意自我防护,讲究个人卫生,身边如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呼吸道症状患者,需注意戴口罩,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儿童需按计划免疫进行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及意识状态等情况,并及时汇报医护人员。
预防
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该疫苗属于国家计划免疫,所有孩子从出生后即应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去接种疫苗,包括脑膜炎球菌疫苗。
儿童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