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链球菌经患者破损的黏膜组织侵犯淋巴管并在淋巴液中繁殖扩散导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该病可在身体任意部位发生。
主要的病因有皮肤破损、口咽部炎症、皮肤感染等。
畏寒、发热、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表皮下红线等症状是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主要症状。
一般通过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同时用药物外敷。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炎症,形成脓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积极予以抗感染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症状
畏寒、发热、食欲不振、淋巴结肿大、皮下出现质地硬的红色线状物等症状是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最常见的症状。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当病原微生物经淋巴管扩散至全身时,在血液中产生大量的毒素,引起患者发热、畏寒、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
淋巴结肿大:病原微生物侵犯淋巴时,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在淋巴病灶处,引起该处的淋巴结肿大。
表皮下红色线状物:红色线状物是发炎的淋巴管,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淋巴管时,导致淋巴管发炎,在浅表皮肤处可发现有红色的线条,轻触有痛感,质地较硬。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脓肿: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随着病情加深会发展为慢性炎症,导致脓肿发生。
病因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主要病因包括皮肤破损、口咽部炎症、皮肤感染等。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皮肤破损:患者皮肤破损后,破损部位的防御能力大减,此时如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从破损的皮肤侵入血液和淋巴管,导致该病发生。
口咽部炎症:患者口咽部容易受到创伤而导致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导致口咽部炎症,并且口咽部有大量的淋巴结,细菌容易侵犯该处淋巴结导致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发生。
皮肤感染: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可导致皮肤表面或皮下感染细菌导致该病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炎症:如口腔溃疡患者、咽部发炎患者、皮下或皮肤表面感染患者等。
皮损:如外伤患者、皮肤病患者等。
就医
当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体表有红色丝线、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头疼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休克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淋巴结肿大:急性淋巴结炎的典型症状,触之有痛感。
体表有红色丝线:是浅表急性淋巴管发炎的典型症状。
畏寒。
发热。
头疼。
食欲不振。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当医生怀疑是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时,将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微生物培养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可观察患者肢体是否有肿大,询问患者何处疼痛并观察患处是否有红肿,触之询问患者是否有痛感,同时观察患者体表是否有红色丝线形成,触摸是否质地较硬来判断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发炎。
血常规:医生可以通过抽取患者血液做血常规检查,可观察到血常规中某些指标异常增高,提示患者有急性感染。
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医生可抽取患者患处脓液送检验科做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可根据检查结果观察是何种细菌感染、细菌对何种抗生素敏感后针对性治疗。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热、患处疼痛持续多长时间?
皮肤是否有皮损?
最近是否过于劳累?有没有经常熬夜?
之前有没有诊断出皮肤感染治疗不彻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淋巴结发炎?
我身上长出红色的丝线是什么东西?能不能消除?
这个病需不需要住院治疗?会不会动手术?
治疗后还需要吃多久的药才彻底治好?
我平常应该注意什么防止又得这个病?
治疗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只要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即可缓解患者淋巴肿大、疼痛等症状,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抗生素:一般使用青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都能很好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用上述抗生素时常见的副作用有哮喘、荨麻疹、腹泻、腹痛、恶心等。
甲硝唑:甲硝唑是一种专门治疗厌氧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如查见有大肠杆菌等厌氧型细菌,使用甲硝唑能够很好地控制感染,促进患者康复。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如患者感染严重,导致患处有大量脓液聚集,则需要切以引流口将脓液充分吸出并清创,然后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热敷或药敷:当患者淋巴炎早期还未有脓液形成时,可以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促进康复。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可发展为慢性淋巴炎,形成脓肿或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导致全身性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能治愈,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寿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切口处保持干爽清洁,若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哮喘、荨麻疹、腹泻、腹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 1 个月后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常规等。
饮食:患者术后可正常饮食,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术后第 1 天患者应注意休息;术后 3 天患者可恢复正常活动。非手术患者日常注意应加强锻炼,选择慢跑、散步、羽毛球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戒烟、戒酒:吸烟饮酒均不利于健康,应戒烟戒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日常生活注意人身安全,防止跌倒损伤等意外伤害,同时不去人流量大且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清淡、低脂、少油的饮食为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培养良好的作息,少熬夜,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过度劳累引起免疫力降低。每周尽量安排 3 次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羽毛球、足球等,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
自觉有皮肤感染时应及时就医处理,遵医嘱按时足量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