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气单胞菌肺炎是气单胞菌属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疾病。病原菌主要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豚鼠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少见。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气单胞菌属细菌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致病菌的气溶胶,或者受损皮肤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水源,病原菌进入人体后侵及肺部。主要危险因素为被鱼类(包括各种各样的鱼)咬伤、刺伤,皮肤伤口接触污染的土壤、水源,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病患者等。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时,还会出现对应的症状;如合并胃肠道感染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合并局部皮肤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皮肤溃烂、坏死。
主要治疗方法为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治疗的关键点在于选取敏感抗生素;治疗的难点在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症状
气单胞菌肺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时,还会出现对应的症状。
气单胞菌肺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气单胞菌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中等热型(38~39℃)。
咳嗽、咳痰:咳黄痰。
胸痛:一侧或两侧整个胸部出现疼痛不适。
合并胃肠道感染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合并局部皮肤感染时,可出现局部溃烂、坏死。
气单胞菌肺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菌血症
败血症
脑膜炎
病因
本病为气单胞菌属细菌感染肺部所致。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细菌,
气单胞菌肺炎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气单胞菌属细菌:气单胞菌属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从土壤、水源以及人的粪便中分离得到。人类对气单胞菌普遍易感,但正常人群对该细菌有一定的抵抗力,当人体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减退,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该细菌后易患病。该细菌的传染源为带菌的动物和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吸入致病菌,或受损皮肤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水源。
哪些人容易患气单胞菌肺炎?
渔夫:部分鱼及蛙等冷血动物体内携带气单胞菌,被鱼刺伤或咬伤均可能受感染。
野外探险爱好者:皮肤伤口接触被本菌污染的水和土壤,可受感染。
免疫受损患者:如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肿瘤放/化疗后和肝硬化等。免疫功能受损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气单胞菌,侵及肺部,导致气单胞菌肺炎。
老年体弱:老年体弱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气单胞菌,侵及肺部,导致气单胞菌肺炎。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畏寒、发热、出汗;
咳嗽、咳黄痰;
一侧或两侧整个胸部的疼痛不适;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伤口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溃疡。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四肢乏力、心率加快、嘴唇发干、神志不清;
寒战、高热;
剧烈头痛、呕吐。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气单胞菌肺炎?
当医生怀疑是气单胞菌肺炎时,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痰涂片、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痰或血培养等,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来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具体介绍如下:
血常规:根据血象,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
痰涂片:通过显微镜下检查,观察细菌形态,初步判断是否为气单胞菌。
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检查肺部炎症情况,了解疾病累及范围,协助诊断并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
病原菌培养:包括痰培养和血培养,用于明确诊断气单胞菌肺炎,也可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症状有哪些?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无急性及慢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放化疗、肝硬化等慢性基础疾病?
体表有无受过外伤?伤口有没有被污染?
是否被鱼刺伤或咬伤?
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无长期接触鱼类?
是否进行过野外探险?
是否去过疾病流行区?
是否与气单胞菌肺炎患者接触过?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明确诊断呢?
需要进行治疗吗?
治疗效果怎么样?预后好吗?
治疗花费高吗?
本病的疗程一般是多久?
怎么才能预防再次感染?
治疗
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等,对气单胞菌属细菌高度敏感,抗菌作用强,主要用于杀灭气单胞菌属细菌。
祛痰剂:帮助排痰,如乙酰半胱氨酸。
其他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吸氧(增加患者血氧含量,改善症状),营养支持(提升机体抵抗力),拍背以促进脓痰排出等。
治疗全身基础疾病:本病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的治疗,能恢复患者机体抵抗力,抵御病原菌。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无后遗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应谨遵医嘱,合理规范用药,不得随意停用或更换药物;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听力减退、耳鸣、血尿、排尿次数显著减少或尿量减少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应该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每 3 天复查 1 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2 周复查 1 次痰涂片、痰或血液培养。定期复查,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评估预后。
运动:适度锻炼,可进行快走、慢跑、太极等运动,每周进行 2~3 次运动,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打排球等)。
饮食:日常注意要注意多食用优质蛋白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肉、鱼肉、瘦肉等;要多食用绿色蔬菜和水果,如青菜、柑橘等;限制食用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其他:注意休息,勿过度劳累,勿熬夜。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从事渔牧业工 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戴好手套及穿长筒裤,避免被鱼刺伤或咬伤。若不慎受伤,应该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用干净的布保护好伤口后,及时到就近医院进一步处理。
野外探险爱好者:在野外活动的过程中,应避免受伤。若不慎受伤,应保护好伤口,不让伤口被污水和土壤污染。
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调节免疫状态,恢复自身免疫功能。
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患者处于免疫低谷期时,应住层流病房(通过各种设备保持室内无菌的病房),戴无菌口罩。
肝硬化患者:治疗原发病,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老年体弱者:一方面进行适度锻炼,提升机体抵抗力,可进行慢跑、快走、打太极等运动;另一方面注重防护,生活住处要保持干净,经常消毒,在人群拥挤的地方或环境卫生差的地方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