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什么是青霉病?青霉病是指,由青霉感染造成的疾病即青霉病。青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大部分不引起人类疾病。免疫缺陷人群容易感染。
这个病得的人多吗?随着社会发展,青霉病的发病率上升,全球有约 1400 名患者。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一般是由青霉感染导致的,如橘青霉、产黄青霉、扩展青霉、斜卧青霉和软毛青霉,均为机会致病菌。马尔尼菲青霉是唯一原发致病菌,其感染又称为马尔尼菲青霉病。
青霉病有什么症状?感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发热、消瘦、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青霉病怎么治?一般采用广谱抗真菌抗生素,如两性霉素 B,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治疗关键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病患者常常有免疫缺陷,因此并发症的治疗为治疗难点。
青霉病有什么危害?如果感染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可致命。
本病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放化疗术后、移植术后患者等。若出现不明发热、咳嗽、咳痰等感染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真菌感染。
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有不同临床表现。发热、消瘦、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青霉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肺部感染征象:咳嗽、咳痰、咯血和呼吸困难;
脑感染征象: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癫痫、昏迷等;
心脏感染征象:胸痛、心脏杂音(医生用听诊器可以听到,病情严重时患者自己可以听到);
泌尿系统感染征象:肾绞痛、血尿、尿液中有絮状团块等;
眼部感染征象:眼部疼痛、视物模糊、畏光、流泪等;
甲感染征象:甲增厚、变色、产生碎屑等;
发热;
消瘦。
青霉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肺部感染
心内膜炎
心包炎
脑感染
肾感染
角膜炎
结膜炎
甲真菌病
真菌性菌血症
病因
青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大部分不引起人类疾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部分青霉可引起感染致病。马尔尼菲青霉是唯一原发致病菌,其余多为继发致病菌。
青霉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橘青霉感染:广泛分布于空气和土壤。
产黄青霉感染: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有机腐败物如废木屑。
扩展青霉感染:分布于土壤、植物等。
斜卧青霉感染: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中。
软毛青霉感染:分布于空气、土壤。
哪些人容易患青霉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青霉病:
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液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激素: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放化疗术后及抗肿瘤治疗:该人群免疫功能下降,患病概率增高。
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应用抗生素可以导致体内菌群失调,真菌感染概率上升。
装置人工瓣膜或移植术后:需要服用抗凝剂、免疫抑制剂等,可增加真菌感染概率。
外伤:如皮肤外伤、眼外伤可使真菌暴露风险增加。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青霉病:
中青年:虽然各个年龄段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中青年(18~50 岁)患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
出现咳嗽、咳痰和咯血;
胸痛、出现心脏杂音;
肾痛、腰痛、血尿或尿中有絮状团块;
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甲增厚、变色、脱屑;
眼痛、畏光、流泪、充血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高热(温度高于 39℃)
严重咯血
呼吸困难
难以忍受的疼痛
建议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感染科
皮肤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青霉病?
当医生怀疑青霉病时,将通过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等方法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真菌直接镜检:取少量分泌物或组织(如痰液、血液或皮屑)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若发现真菌菌丝、孢子等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将患者体表采集的真菌,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 1~3 周,观察真菌的形态、反应等来鉴定真菌的类型。若为青霉,可以确诊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组织病理学:切取少量皮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有真菌菌丝、孢子,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没有免疫缺陷方面的疾病?
有没有传染病?
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
是否有同性性行为?
有没有心肺方面的不适?
有没有腰痛、小便异常?
有没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的病因是什么?
本病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疗效如何?
有没有后遗症?
是否会传染?
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本病为真菌感染所致,一般选用广谱抗真菌抗生素治疗。
药物治疗
广谱真菌抗生素:目的是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代表药物包括两性霉素 B、伊曲康唑及酮康唑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抗细胞毒性作用,酌情可以与抗真菌抗生素联用,改善病情。常用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强的松等。
手术治疗
心瓣膜赘生物切除术:当出现心内膜炎时,患者心脏瓣膜可能会有赘生物增生,需要进行手术切除,防止赘生物脱落引起血管栓塞。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还会出现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感染的风险,可致命。
若经过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因免疫缺陷引起本病的患者,再次接触青霉菌时,有复发的风险。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需要及时更换敷料,每日至少 1 次,观察切口是否有分泌物,是否有异味等特殊变化,如有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如果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或尿色加深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复查:患者应每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真菌病原体检查。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稀粥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汤饭等),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若为普通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有助于皮肤修复。严格控制或者不吃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
术后患者:术后第 1 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2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非手术患者:日常注意患者应加强锻炼,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病、糖尿病患者等,应每隔 3~6 个月检查一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查血),来监测机体免疫功能,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咳嗽、咳痰等应及时就诊。
服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患者:如果非必须使用,应及时停药;如果必须使用,当皮肤出现感染时应及时就诊。
放化疗术后及抗肿瘤治疗的人群应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加强锻炼等来增加免疫力。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疗程足够后应及时停药。
装置人工瓣膜或移植术后的人群,若出现指甲变厚或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外伤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碘伏消毒。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青中年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应注意皮肤的护理和卫生。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咳嗽、咳痰等症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