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热衰竭是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的暑热相关疾病,通常伴随脱水症状。
在炎热的天气下作体力劳动或长跑,都可能引致热衰竭,具体的发病率及趋势目前还没有官方数据,但随着生活、工作条件及预防意识的加强患病趋势应该会逐年降低。
最主要的病因为持久的暑热影响。相对湿度在 60% 或以上会阻碍排汗,妨碍身体的自我降温功能。
热衰竭分为两种类型:
缺水,症状包括烦渴、无力、头痛、失去意识。
缺盐,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头晕。
主要症状:意识模糊、深色尿(脱水的症状)、头晕、晕厥、疲劳、头痛、肌肉或腹部痉挛、恶心、呕吐或腹泻、肤色苍白、大汗和心跳加快。
主要治疗方法:立即远离炎热的环境休息,最好是去有空调的房间
热衰竭虽然不像中暑那么严重,但也不容轻视。若不妥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中暑,损伤大脑和其它重要器官,甚至可能致死。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因暑热相关疾病,需要去急诊科就医、住院甚至死亡,而糖尿病患者在暑热条件下的风险可能被低估。
症状
热衰竭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热衰竭的常见症状包括:
意识模糊
深色尿(脱水的症状)
头晕
晕厥
疲劳
头痛
肌肉或腹部痉挛
恶心、呕吐或腹泻
肤色苍白
大汗
心跳加快
热衰竭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少尿。
黄疸。
败血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急性呼吸窘迫症
心率不齐。
病因
高温环境劳动,出现的血液循环机能衰竭,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肤变凉、血浆和细胞间液量减少、晕眩、虚脱等症状,这时体温正常。在炎热的天气下作体力劳动或长跑,都可能引致热衰竭,严重的更会中暑。
热衰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引起散热减少的于因素:
缺乏适应能力;
湿度和周围高温;
通风不良;
水蒸发;
体型小,身体面积小即品种因素;
肥胖;
年龄过小或过大;
药物的使用:抗胆碱药;吩噻嗪。
引起产热增加的因素:
运动;
药物的使用:阿司匹林、甲状腺素、苯丙胺;
发热。
其他因素:
心血管疾病 ;
中枢系统疾病:下丘脑障碍是,将出现癫痫状态;
咽喉部麻痹;
低钾血症;
先前存在的日射病;
内激素分泌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嗜铬细胞病、阿狄森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热衰竭?
4 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 65 岁以上的老人特别容易受影响。
患有某些疾病:包括心脏病、肺病、肾病、肥胖或超重、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镰状细胞贫血、酗酒、晒伤和任何会引起发烧的疾病。
使用以下药物者:包括利尿剂、镇静剂、安定药、兴奋剂、心脏病和高血压用药以及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
就医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怀疑是热衰竭,建议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因为受热,心跳缓慢、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苍白、凉而滑腻,站立时容易晕倒。
受热后出有反胃及腹泻、呕吐可造成体液丢失,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虚脱或昏厥。
受热后出现精神改变如压抑,惊恐,有疾病发作趋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早期:
呼吸窘迫,肺换气过度,气喘吁吁;
心动过速,股骨部肌力过度;
粘膜充血,干燥;
唾液分泌增加;
精神状态有所改变:压抑,惊恐,有疾病发作趋势;
低血压;
身体极度虚弱,崩溃;
呕吐,腹泻;
失血。
严重期:股内侧搏动微弱;粘膜苍白或灰白;呼吸浅甚至呼吸暂停;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热衰竭?
夏令季节有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而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呼吸浅快,神志模糊或昏迷,脉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根据以上特点进行诊断。
相关检查包括:
血相:血容量升高;红细胞损伤可能发生贫血,红细胞存活期变短,溶血、出血; 常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发生白细胞溶解。
血液化学成分分析:
血液尿素氮和肌氨酸水平上升。
肝和肌肉内一部分酶水平上升: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和胆红素增加;胆红素磷酸激酶增加。
低血糖症、低钙血症。
早期低钾血症、晚期高血钾症。
高钠、高氯血症;低镁、低磷血症。
尿液分析:蛋白尿;尿血;肌红蛋白尿;肾管型排出。
凝血时间分析:凝血素增加时间,部分促凝血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血凝时间;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浆纤维蛋白过少症。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热衰竭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否由什么明显的原因(饮食、生活起居的明显变化)引起?
热衰竭的详细特征及发展过程,热衰竭持续性加重?是否有得到缓解的时候?什么情况下能得到缓解?热衰竭是否伴随其他症状等?
是否有自行使用药物?什么药物?使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有得到缓解?
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诊断是?
这个病如何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要多久能好,以后会有后遗症吗?
以后生活、饮食等要注意什么?
以后如何预防得此病?
治疗
如果您或其他人出现了热衰竭症状,一定要立即在远离炎热的环境休息,最好是去有空调的房间。如果不能去室内,尽量在最近的阴凉下休息。
药物治疗(或分期、分型治疗)
向患者扇风,使其体温降至摄氏三十八度,轻度者可应用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十滴水、人丹等解暑。
严重者需要补液:乳酸林格氏液,葡萄糖氯化钠液体,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其他治疗方法
多喝水(不要喝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
脱去紧身的或不必要的衣服。
冲凉水澡、洗凉水浴或海绵浴。
用风扇、冰毛巾或其它降温措施。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这些方法不能在 15 分钟内缓解症状,要寻求医疗急救,如果不及时治疗,热衰竭可能会发展成中暑。
热衰竭恢复后,您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内对高温更加敏感。因此,在医生确认您能安全进行正常活动之前,最好避免进入高温环境和大量运动。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
酷热指数较高时,最好待在有空调的室内。如果一定要到户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热衰竭: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穿轻便、宽松合体的浅色衣服,戴宽檐帽。
涂 SPF30 或以上的防晒霜。
多喝水,每天大量饮用水、果汁或蔬菜汁,防止脱水。盐缺乏也可能导致暑热相关疾病,因此建议在极端湿热的情况下,用富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代替白水。咨询医生哪种饮料最适合您,应该喝多少。
一般建议,进行中等强度到高强度运动前 2 到 3 小时,喝 500~600 毫升水,并考虑在运动前再喝约 240 毫升水或运动饮料。运动过程中,就算不感到渴,也应该每 20 分钟再喝 200~300 毫升水。另外,运动后半小时内喝约 240 毫升水。在户外活动或运动时要格外注意。
不要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这两种物质都会导致身体失水,加重热衰竭症状。如果您患有癫痫、心脏病、肾病、肝病或正在节食限制水分摄入,或者有液体潴留等问题,在增加液体摄入量之前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