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缺乏神经病是什么?维生素B1缺乏神经病怎么办?维生素B1缺乏神经病症状有哪些?

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是指维生素 B1 的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可导致感觉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精神意识障碍等症状。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高达 81.1% 和 88.0%,但是维生素 B1 缺乏导致的典型神经精神症状并不常见。各种原因导致的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吸收减少、需求增加、代谢异常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饮食习惯不良,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两种亚型,前者更加常见。周围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如四肢无力、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精神意识障碍等。及时、尽快补充维生素 B1 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引起维生素 B1 缺乏的基础疾病,增加富含维生素 B1 的食物摄入是治疗关键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的处理是治疗难点。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可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导致患者精神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其他:增加粗粮、豆类、坚果类、肉类、鱼类、内脏、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入有利于本病的预防。

概述

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是指维生素 B1 的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可导致感觉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精神意识障碍等症状。

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高达 81.1% 和 88.0%,但是维生素 B1 缺乏导致的典型神经精神症状并不常见。

各种原因导致的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吸收减少、需求增加、代谢异常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饮食习惯不良,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两种亚型,前者更加常见。

周围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如四肢无力、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精神意识障碍等。

及时、尽快补充维生素 B1 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引起维生素 B1 缺乏的基础疾病,增加富含维生素 B1 的食物摄入是治疗关键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的处理是治疗难点。

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可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导致患者精神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其他:增加粗粮、豆类、坚果类、肉类、鱼类、内脏、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入有利于本病的预防。

症状

周围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如四肢无力、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精神意识障碍等。

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常见症状包括:

感觉和运动障碍: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症状多呈对称性,主要发生在远端肢体,下肢发病比上肢早,远端比近端早,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麻木、可有针刺感或烧灼感、肌肉酸痛(尤其是小腿后部肌肉)、抽搐、痉挛,甚至行走困难,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肌肉萎缩,足和/或腕下垂等。

共济失调症状:表现为走路不稳、发音障碍、言语不清等。

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球不自主运动、斜视、复视等。

精神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躁易怒或情感淡漠、抑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记忆错乱、幻觉、谵妄等,可伴有嗜睡、意识模糊或昏迷。

其他维生素 B1 缺乏症状: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体重减轻、心跳过快、呼吸急促、下肢水肿等。

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本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患者四肢肌肉萎缩、瘫痪、卧床不起,意识精神障碍进一步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常见并发症包括:

消瘦

瘫痪

痴呆

病因

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求增加、代谢异常等原因,均可引起患者维生素 B1 缺乏,而饮食习惯不良,维生素 B1 摄入不足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摄入不足:人体无法合成维生素 B1,自身储备又少,摄入缺乏 1~2 周后就会导致机体维生素 B1 水平降低。

吸收减少: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维生素 B1 的正常吸收,如长期胃酸分泌减少、慢性腹泻、慢性痢疾、慢性肝病等可引起维生素 B1 吸收障碍。

需求增加: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长期酗酒、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透析治疗等对维生素 B1 的消耗增大,需要增加,容易导致机体维生素 B1 缺乏。

代谢异常:慢性肝病、肾病、或遗传性维生素 B1 代谢与功能障碍等会引起体内维生素 B1 代谢异常,会导致患者维生素 B1 缺乏。

哪些人容易患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

饮食结构失衡:长期主食精制米面,缺乏粗粮、豆类、坚果、肉类、鱼类、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入;

烹饪方式不当:长期高温、煎炸、加碱烹饪;

长期酗酒;

儿童;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患有影响维生素 B1 吸收、代谢、消耗的基础疾病:如慢性腹泻、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长期营养不良、消瘦;

四肢无力,麻木,可有针刺感或烧灼感,肌肉酸痛、抽搐、痉挛、肌肉萎缩等;

走路不稳、发音障碍、言语不清;

眼球不自主运动、斜视、复视;

易怒或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记忆错乱、幻觉、谵妄等

其他维生素 B1 缺乏表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心跳过快、呼吸急促、下肢水肿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意识丧失、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营养科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

当医生怀疑维生素 B1 缺乏神经病时,可根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临床表现与体征,并结合维生素 B1 负荷试验、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头颅 CT 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维生素 B1 负荷试验:可以判断机体维生素 B1 的营养状况,维生素 B1 缺乏患者尿液中的维生素 B1 排出量低。

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是评价机体维生素 B1 营养状况最有效的特异性指标,能在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前发现维生素 B1 缺乏。

血清维生素 B1 水平:可评价机体维生素 B1 营养状况,但是由于血中的游离维生素 B1 含量低,目前临床较少采用。

血清丙酮酸和乳酸水平:可发现患者血清丙酮酸和乳酸水平升高,能够从侧面反应机体糖代谢异常情况。

头颅 CT:检查患者有无脑软化灶、脑萎缩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病有多久了?

症状有没有变化或加重?

有没有四肢麻木无力?肌肉酸痛?

有没有感觉最近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最近饮食怎么样?吃不吃粗粮?

豆类、坚果、肉类、鱼类这些食品经常吃吗?

平时有没有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有没有异常?

还患有其他哪些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维生素 B1 不足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我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需要吃什么药?

治疗多久后能缓解症状?

会有后遗症吗?能恢复吗?

平时饮食习惯有哪些要注意的?

治疗

治疗或纠正导致维生素 B1 缺乏的病因,同时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药物治疗补充维生素 B1 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维生素 B1 制剂:重症患者应口服大剂量维生素 B1 片或肌内注射大剂量维生素 B1 注射液,轻症患者补充适量维生素 B1 即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维生素 B1 缺乏的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四肢肌肉萎缩、瘫痪、卧床不起。除此之外还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意识精神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严重的记忆丧失、幻觉等,最终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及时、尽早补充维生素 B1,可逐渐恢复部分已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维生素 B1 缺乏造成的运动障碍往往需要数周乃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因此在病情稳定后应按照医嘱继续服用维生素 B1 制剂。

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主要复查项目包括维生素 B1 负荷试验、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头颅 CT 等。

饮食:增加未经精加工的粗粮、豆类、坚果类、肉类、鱼类、内脏、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入。避免大米淘洗碾磨过度,长期高温、煎炸、加碱烹饪等。

限制饮酒:每日饮酒最多不超过啤酒 570 毫升、红酒 200 毫升、或白酒 60 毫升。

其他:针对引起维生素 B1 缺乏的病因积极治疗。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加未经精加工的粗粮、豆类、坚果类、肉类、鱼类、内脏、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入,避免大米淘洗碾磨过度,长期高温、加碱烹饪等。

限制饮酒。

积极监测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维生素 B1 水平。

积极治疗慢性腹泻、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维生素 B1 吸收、代谢、消耗的基础疾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帕米膦酸二钠的功效与作用-帕米膦酸二钠说明书

2023-8-3 4:34:42

保健

严寒天气 小心混淆病毒感染与室内过敏

2023-8-26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