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肺放线菌病是由于放线菌侵犯肺部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放线菌常寄生于人体口腔黏膜、牙龈、扁桃体、结肠等处。当机体抵抗力下降,侵入肺部而致本病,无传染性。全球均有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 15~35 岁。
肺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因是放线菌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抵抗力下降、有口腔疾病。
低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体重下降是肺放线菌病的常见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病变波及胸膜形成脓胸和胸壁瘘管,可通过这个异常的胸部通道向体外排出含硫黄色颗粒的脓液;可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也可形成膈下脓肿。
肺放线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青霉素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时,应外科引流。治疗的关键点在于运用抗生素的时候,剂量宜大,疗程充足。治疗的难点在于预防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病可发生脓胸、膈下脓肿。
口腔是放线菌的常见发源地,因此,注意口腔卫生对预防肺放线菌病非常重要。
症状
低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体重下降是肺放线菌病的常见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形成脓胸和胸壁瘘管,可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也可形成膈下脓肿。
肺放线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肺放线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低热:体温波动在 37.3~38℃。
咳嗽、咳痰:是肺放线菌的常见症状。当病变波及胸膜形成脓胸和胸壁瘘管,可通过“瘘管”这个异常的胸部通道向体外排出含硫黄色颗粒的脓液。
咯血:当病变侵犯支气管血管,可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咯血。
胸痛: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有胸痛,咳嗽剧烈时也可出现胸痛。
体重下降:由于机体处于疾病状态,营养耗损,导致体重下降。
上腔静脉综合征:头颈部及上肢出现水肿,出现呼吸困难、进食不畅、声音嘶哑、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无汗等,还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的表现。
肺放线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脓胸
膈下脓肿
病因
肺放线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放线菌感染是导致肺放线菌病的最主要原因。放线菌常寄生于人体口腔黏膜,牙龈,扁桃体、结肠等部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可由口腔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肺放线菌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肺放线菌病:
抵抗力低下,营养不良。
有如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肺放线菌病:
患有基础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因病情需要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恶性肿瘤放/化疗后;
长期卧床。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低热、咳嗽、咳痰;
体重下降,胸部的局部自行破溃形成一个异常的通道,经通道向体外排出含硫黄色颗粒的脓液。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咯血,胸痛;
头颈部及上肢出现水肿,呼吸困难,进食不畅,声音嘶哑,眼睑下垂,面部无汗等。
建议就诊科室
呼吸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肺放线菌病?
医生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病原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具体介绍如下:
实验室检查:行血常规、血沉等检查,进而初步判断是否有炎症。
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目的是检查肺部的炎症情况,从而了解疾病累及的范围,并评估病情。
病原菌检查:是诊断肺放线菌病的重要依据,用于明确肺放线菌病的诊断。检查的标本可以为痰液、脓液及窦道分泌物(自胸部异常管道排出的分泌物)。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除了最主要的症状外,还有哪些不舒服?这些不舒服的症状与主要症状发生的先后顺序?
此次生病之前有无劳累、受凉?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等疾病?
平时身体状况怎么样?生活作息是否规律?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严重程度如何?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明确诊断呢?
我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
治疗疗程是多久?什么时候停药?
这个病治疗效果怎么样?如何判断治疗效果?预后怎么样?
我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怎么预防再次感染?
治疗
抗感染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青霉素:用于杀灭放线菌,为肺放线菌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过程中,剂量宜大,疗程要足。
头孢唑林:对于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可选择头孢唑林,用于杀灭放线菌。
手术治疗
肺脓肿引流术:脓肿形成时,进行外科引流。目的在于将脓液引流出体外,缩小病灶,促进恢复。
病灶切除术:对于慢性病灶,可行手术切除。目的在于切除病灶,促进恢复。
其他治疗方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本病患者大多伴有其他原发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恶性肿瘤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放/化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正规治疗,可出现脓胸、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导致病程迁延慢性化,疾病反复发作。
经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痊愈,几乎不留后遗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抗生素的一般治疗疗程为 4~6 个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会适当调整,患者应该严格遵守医嘱,按疗程治疗。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或者其他难以忍受的不适,应及时告知管床医生(住院患者)或者及时就诊(院外治疗的患者)。
定期复查:应该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病原菌培养等检查项目。定期复查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评估预后。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注意敷料的清洁干燥,若渗出液打湿敷料,应该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更换;行引流的患者,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在位,避免挤压。
饮食:平时要注意足够的营养支持,食用鸡肉、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多食用蔬菜水果;尽量少食用高盐、高糖、高脂、油炸及烧烤等食物。
其他:保持生活、作息规律,戒烟、限酒,采取慢跑、游泳等活动方式进行身体锻炼。注意口腔卫生。
预防
肺放线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清楚,主要是由于放线菌感染抵抗力低下的人群。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保持房间通风良好,保持生活环境干净,定期消毒。
注意口腔卫生,对病牙及扁桃体等病灶要及时治疗,以清除放线菌的发源地。
增强身体抵抗力,适当锻炼身体,可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
保持生活、作息规律,注意按时休息,不要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放/化疗,尽可能地恢复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