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由毛孢子菌感染引起,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分为浅表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
多见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浅表感染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播散性感染常继发于免疫缺陷者。
本病由毛孢子菌感染引起。浅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密切接触、卫生条件差,性接触也可引起浅表感染。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缺陷患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应用静脉导管者、心脏瓣膜置换者、眼白内障摘除术者、静脉药瘾者、中性粒细胞长期低于 0.1×109 每升者等。
分为浅表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
浅表感染表现为白色、棕黑色或绿色颗粒状纺锤状小结节,包围毛发并呈不规则散在分布。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根据受累部位不同,表现为发热、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咳嗽、咳痰、血尿、心脏杂音、头痛、偏瘫、腹痛、腹泻、血便、眼球疼痛、失明等。
去除诱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点,去除感染毛发及外用抗真菌药是治疗浅表感染的主要手段。对于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毛孢子菌对很多常规抗真菌药耐药,目前主要以抗真菌药物、免疫因子及联合治疗等方法为主。
播散性感染来势凶猛,可在发病后数天至数月死亡,且诊断较为困难,易被误诊和漏诊,多数患者在确诊后不久死亡或尸检时才确诊,病死率可高达 80%。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死亡率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当出现可疑感染表现时应及时就医。中性粒细胞数和本病预后有关,如持续低下,预后不良。
症状
毛孢子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毛孢子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浅表感染:
毛发周围结节:为白色、棕黑色或绿色颗粒状纺锤状小结节,包围毛发并呈不规则散在分布。结节柔软,用手容易从毛发上擦去,多见于头发及胡须。男性外生殖器也可出现。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
毛孢子菌性败血症:高热(体温高于 39 摄氏度)、呼吸及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昏迷;
毛孢子菌性肾病:血尿、肾功能下降,甚至肾衰竭;
毛孢子菌性肺炎: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毛孢子菌性脑膜炎:不规则发热、头痛、失语(听不懂别人说话、看不懂文字等)、偏瘫;
毛孢子菌性心内膜炎:发热、心脏杂音;
皮肤毛孢子菌病:紫癜性丘疹和结节、丘疹脓疱、出血性大疱、皮肤脱屑。
消化道毛孢子菌病:腹痛、腹胀、腹泻、稀便、便中带血、厌食;
毛孢子菌性眼内炎:眼球疼痛、视力减退、失明。
毛孢子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浅表感染一般不引起并发症,播散性毛孢子菌病较为罕见,病情进展快,容易引起患者死亡。
昏迷
休克
呼吸困难
心脏骤停
死亡
病因
本病由毛孢子菌感染引起。
毛孢子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毛孢子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也可在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等部位发现,不引起疾病的发生,而在某些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时可以致病。
哪些人容易患毛孢子菌病?
卫生条件差:毛孢子菌存在于环境中,居住地卫生较差、个人不注意卫生等都有可能引起毛孢子菌的浅表感染。
男同性恋者:有研究表明,同性恋男性的直肠毛孢子菌的定植率为 13%。
继发性免疫缺陷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中性粒细胞长期低于 0.1×109/升者等。
大剂量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
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如强的松、泼尼松等。
接受侵入性治疗或手术:应用静脉导管、心脏瓣膜置换、眼白内障摘除术等,由于环境中的真菌污染了导管、医疗器械、创面等引起。
非法使用毒品:如静脉药瘾者。
先天性免疫低下:如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患有艾滋病的早产儿。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毛发周围柔软的白色、棕黑色或绿色的结节
发热
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
头痛
失语、偏瘫
皮肤紫癜性丘疹和结节、出血性水疱等
腹痛、腹胀
腹泻、稀便
便中带血
眼球疼痛
视力减退
血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失明
低血压
休克
昏迷
意识模糊
呼吸困难
心脏骤停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呼吸科
皮肤科
眼科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毛孢子菌病?
当医生怀疑毛孢子菌病时,可以通过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肾功能、真菌培养(血、尿、痰、脑脊液、皮损组织)、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皮肤组织病理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通过询问病史来了解患者发病的可能病因和病情,查体可以观察患者相应器官和皮肤改变引起的表现,如心率、呼吸次数加快,皮肤损害等,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和综合判断评估病情。
血常规:通过抽取患者静脉血来分析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等参数,辅助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大小便常规:通过分析尿液中红细胞、管型和大便中红细胞等参数,评估患者的是否有肾脏、消化道受累及严重程度。
肾功能:通过抽取患者静脉血来分析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肌酐等参数,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和严重程度。
真菌培养:留取患者的血、尿、痰、脑脊液、皮损组织标本,放于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可以初步明确感染的致病菌。
血清学检查:在真菌培养结果出来前,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评估,通过检测相关抗体,有助于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早期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查:对毛孢子菌病的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还可以监测毛孢子菌病的病程和治疗反应。
皮肤组织病理:是皮肤病诊疗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通过皮肤活检术,取一小块皮损经切片、染色等操作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真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做出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平时居住环境如何?是否注重个人卫生?
家里其他人有类似的表现吗?
有发热吗?多长时间?最高体温多少?可以自己降至正常体温?
有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
有无头痛、眼痛、视物模糊?
有没有皮肤损害?多长时间了?有无自觉症状?
皮损是否自行消退?消退后有无痕迹?
是否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做了哪些检查?是否治疗?效果如何?
有无自行购买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情严重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需要治疗吗?
治疗效果如何呢?
会复发吗?
会传染吗?
治疗
去除诱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点,去除感染毛发及外用抗真菌药是治疗浅表感染的主要手段。对于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毛孢子菌对很多常规抗真菌药耐药,目前主要以抗真菌药物、免疫因子及联合治疗等方法为主。
药物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可以杀灭真菌和抑制真菌生长,主要用于浅表感染的患者,如 2% 酮康唑香波或二硫化硒洗剂洗头,2% 咪康唑霜、1% 联苯苄唑霜等。
口服抗真菌药:可以杀灭真菌和抑制真菌生长,毛孢子菌对常规的抗真菌药多耐药,可以选择脂质体两性霉素 B、伏立康唑等。
免疫因子:可以增强病人免疫力,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人可能在发病数天至数月因毛孢子菌败血症导致休克死亡。
本病诊断困难,易误诊和漏诊,且毛孢子菌对多种抗真菌药耐药,即使经过正规治疗,仍有高达 80% 的患者死亡,治愈的患者多为无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减少后迅速恢复的患者,如有心内膜、眼睛、神经系统的感染,治愈后可能出现心脏瓣膜损害、视力下降、失明、偏瘫等后遗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巩膜黄染等,应停药并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 1 周左右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等,以观察治疗反应和评估预后,如病情危重,可能缩短复查时间。
饮食:浅表感染的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牛肉、鸡肉、鸡蛋等;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患者一般情况较差,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粥类、面条等,如患者消化道反应明显,无法进食,可以从静脉输注营养液。
运动:
浅表感染的患者,若无特殊,应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每周运动 2~4 次。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病人应尽量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下床活动,如散步 15~30 分钟。
其他:剃光感染的毛发和胡须,或每天擦洗毛发,用手刮去结节。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死水洗头洗澡);避免搔抓皮肤,以免破溃,继发细菌感染;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着宽松、柔软的衣物。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注意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
有多个性伴侣的人,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免疫功能。适当锻炼,如慢跑、散步等,增强体质,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肤感染等,及时就医。
服用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果不是必须使用,应及时停药,如果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肤感染等,及时就医。
接受手术或静脉插管的患者,应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消毒,如出现发热、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避免使用毒品。
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和患有艾滋病的早产儿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和护理,治疗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