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圣华金热,溪谷热,球孢子菌性肉芽肿
概述
球孢子菌病又名球孢子菌性肉芽肿、圣华金热、溪谷热,是由球孢子菌引起肺及其他器官病变的一种真菌病。
本病流行于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巴拿马、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国,欧、亚、非洲部分国家也有少数输入性或非输入性病例报告。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球孢子菌为双相真菌,生活在土壤中,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人主要通过吸入土壤中或实验室中培养的孢子而感染,少数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播感染。
人感染球孢子菌后是否发病、发病后是否持续进展,以及是否发生球孢子菌血行播散与人体自身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尚未有人-人或人-动物之间直接传播的证据。
临床上可分为三型:原发性球孢子菌病、进行性球孢子菌病和播散性球孢子菌病。人群感染球孢子菌后,50%~60% 呈无症状隐性感染而仅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40% 呈自限性感冒或流感样症状,10% 发展为肺炎,<1% 进展为播散性感染。原发性和进行性球孢子菌病均可发生血行播散。
原发性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或血丝痰、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等,进行性患者有持续发热、纳差、消瘦等慢性消耗性症状,播散性患者可同时伴有所累及器官、组织被球孢子菌侵犯的症状。
免疫功能正常的急性肺部感染患者病程一般具有自限性,无需抗真菌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进行性和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则需要唑类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或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 B)抗真菌治疗。
肺部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死亡率超过 70%。
目前没有任何可以预防球孢子菌病的方法,建议尽量避免参与环境中产生很多粉尘的活动,如建筑等工作。
症状
球孢子菌感染后绝大多数无症状,或出现自限性感冒或流感样症状;少数累及肺部者出现肺炎症状,播散至皮肤、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球孢子菌病有哪些症状?
原发性球孢子菌病症状:有发热、咳嗽、胸痛等肺炎表现,可伴有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等症状。
进行性球孢子菌病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咳脓痰或痰中带血、厌食、消瘦等。
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播散至头面部和关节处皮肤、鼻咽部、骨骼时,呈肉芽肿或顽固性溃疡表现;播散至脾、肾上腺、心包、脑及脑膜时,形成粟粒性病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伴发热、寒战、盗汗、体重减轻、肌肉疼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播散性感染可致感染性休克。
球孢子菌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肺部结节和空洞愈合后可发生支气管扩张。
肺部继发细菌或其他真菌感染。
肺空洞破裂后导致自发性气胸。
致命性大咯血。
病因
本病主要是通过吸入含球孢子菌孢子的尘埃或实验室中培养的孢子而感染。潜伏期较长,有时要到流行区外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感染球孢子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到球孢子菌病流行疫区旅行或居住,并吸入或接触了球孢子菌。
免疫力低下:机体抵抗力低下者对球孢子菌易感性增高,且易发生播散。
哪些人容易患球孢子菌病?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和室外工 我们居多数,且男性多于女性。下列人群更易患球孢子菌病:
免疫功能下降者:如妊娠妇女。
免疫功能抑制者:如器官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功能缺陷者:如爱滋病。
较大机会接触该菌者: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
就医
有球孢子菌病流行疫区旅行史,出现感冒或流感样症状者,可在家休息观察。若有明显肺炎或伴有皮肤、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近期到过美国、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国,出现发热、寒战、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肺炎症状,或同时有皮肤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对称性多关节痛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球孢子菌病?
医生需在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基础上,结合血液、影像与病原学检查,才能诊断球孢子菌病。
具体检查包括:
皮肤球孢子菌素试验:一般于感染后 2~6 周即呈阳性,尤其是有皮损时更易呈阳性,但既往感染者亦可为阳性。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嗜酸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血沉:可持续加快。
球孢子菌特异性抗体(IgM 或 IgG):有助于球孢子菌病的诊断。
胸部 X 线或/和 CT:原发性和进行性球孢子菌病均可见肺实质浸润、结节、空洞病灶,急性者可有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播散性者可见粟粒性病灶。考虑有其他器官播散时,需做相应器官或部位的 X 线或/和 CT 检查。
病原学检查:从下呼吸道标本如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无菌体液如血液、胸水、脑脊液,或病变组织如穿刺肺活检、皮肤活检组织中培养到具有特征性关节孢子的丝状真菌,可以确诊。
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特征性小球体结构,也能确诊球孢子菌病。
其他检查:从脑脊液中检查球孢子菌抗原,对球孢子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是否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旅行?
有无爱滋病、恶性肿瘤、放或/和化疗、器官或骨髓移植、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病史?
有无感冒或流感样症状?
有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肺炎症状?
是否有发热、寒战、盗汗、体重减轻、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
全身皮肤是否有红斑或结节?
有无关节痛,是否呈对称性?
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否可确诊我为球孢子菌病?需要做什么检查?
我为什么会患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有传染性吗?家属是否也需要来检查?
球孢子菌病现在有哪些治疗方法?我适合用哪种方法?
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药物有副作用吗?
我的球孢子菌病能治愈吗?治愈后将来还有可能再患吗?
饮食有什么特别要求吗?
治疗
球孢子菌病轻症者不需治疗即可自愈,重症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由于慢性、播散性感染常迁延不愈,且停药后复发率高,故疗程需长达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抗真菌药物治疗
唑类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进行性球孢子菌病、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或症状严重的球孢子菌病,可选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此类药物疗效缓慢,终止治疗后常复发,因此感染控制后应继续用药至少 6~12 个月。
多烯类(两性霉素 B):进行性球孢子菌病的首选药,脑膜炎者可鞘内注射。病情严重患者可与氟胞嘧啶联合使用。
手术治疗
球孢子菌骨髓炎可行外科手术,切除受累骨骼。
肺部残留的良性病变,为避免发生反复咯血,可考虑予以手术切除。
疾病发展和转归
免疫功能正常者多表现为轻症者,可不治自愈;免疫功能抑制或缺陷者多表现为重症,需进行抗真菌治疗。重症患者预后不良,尤其是球孢子菌性脑膜炎,死亡率超过 70%。慢性、播散性感染患者,若抗真菌治疗疗程不充分,停药后易复发。
日常注意
如果有到球孢子菌病流行疫区旅行或居住的情况,并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免疫力低下人群。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避免到野外长时间逗留。
有皮肤破损者需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感染。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预防
目前尚无任何可以有效预防球孢子菌病的方法。
避免进入球孢子菌病流行疫区。
避免进入环境中产生很多粉尘的场所,如需进入建议配戴口罩或面罩。
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对所有丝状真菌培养物均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方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