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炎,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尚缺少社区获得性肺炎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2008 年我国肺炎的患病率为 1.1‰,2012 年我国肺炎的死亡率平均为 17.46/10 万,其中婴儿和老人的死亡率高于平均值,85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甚至高达 864.17/10 万。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都可以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但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迁。
社区获得性肺炎并不是单一的致病菌,有 10% 左右为混合感染。
吸烟、有肺部基础疾病、老人和婴儿、免疫功能受损、HIV 感染、吸毒、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酗酒、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最近曾患感冒或流感等上呼吸道疾病,以上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症状可以分为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曾经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
呼吸道症状常见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痰液可呈现黏性或脓性痰,有时甚至咳出血痰。此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等全身性症状。
社区获得性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出现肺纤维化、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
当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或是出现了新的症状(例如咳嗽、咳痰、发热等),需及时就医。
医生通过询问症状和病史、常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来作出诊断。有时还需要采集患者的痰液、血液或尿液标本来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建立之后,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肺炎严重度,以便选择恰当的治疗场所(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
明确病原学诊断结果之前,患者需要先进行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病原体确定后再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此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氧疗、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也是必要的。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家治疗时,应遵循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针对发热、咳痰等症状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症药物,必要时采用辅助措施帮助降温和排痰。饮食应清淡,多吃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
戒烟、避免酗酒、保证充足营养、保持口腔健康和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可以减少特定人群罹患肺炎的机会。
症状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症状可以分为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曾经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
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哪些症状?
呼吸道症状:常见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痰液可呈现黏性或脓性痰,有时甚至咳出血痰。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哪些危害?
社区获得性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产生以下危害:
肺纤维化
肺脓肿
脓胸
支气管扩张
肺部感染
感染随血液流动,可能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若菌栓种植到肝脏、肾脏还会导致肝脓肿、肾脓肿。
病因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都可以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另外,有时社区获得性肺炎并不是单一的致病菌,有 10% 左右为混合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都可以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但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迁。
细菌: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其中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是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
病毒:常见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转换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其中流感病毒感染在我国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首位。需要注意的是,初始为病毒性的肺炎后期也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
真菌:常见的包括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粗球孢子菌。
寄生虫:发达国家常见,包括犬弓蛔虫等。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
吸烟人群。
有肺部的基础疾病,例如慢阻肺或哮喘。
小于 1 岁的婴儿,或高于 65 岁的老人。
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人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
服用毒品(如可卡因)的人群。
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群。
酗酒人群。
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者。
近期曾患感冒或流感者。
就医
社区获得性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或全身性疾病进展,因此当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或是出现了新的症状(例如咳嗽、咳痰、发热等),请及时就医。医生通过询问症状和病史、常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来作出诊断。有时还需要采集患者的痰液、血液或尿液标本来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
应何时就医?
当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或是出现了新的症状(例如咳嗽、咳痰、发热等),请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一般通过以下手段来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询问症状及病史
体格检查
血常规检查
胸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 X 线检查和 CT 检查。
病原学检查:门诊治疗的轻、中度患者不必全部进行病原学检查,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医生才会采集痰液、血液或尿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住院患者要同时采集血液和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查。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还需要抽取积液检查。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社区发病。
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发热;
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外周血白细胞大于 10×10^9/L 或小于 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叶/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符合 1、3 及 2 中任何一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和肺血管炎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都出现了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近有没有患过呼吸道疾病?
是否吸烟或饮酒?
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
最近有没有使用过药物?都有哪些?
工作或日常是否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患者可能会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要多久才能治好?
会不会有后遗症?
会不会进展成肺癌?
需不需要戒烟戒酒?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治疗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建立之后,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肺炎严重度,以便选择恰当的治疗场所。对于部分患者需要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明确病原学诊断结果之前,需要为所有的患者选择恰当的抗感染药物和治疗方案,实施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病原体确定后再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此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也是必要的。
如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场所、采用经验性抗感染药物初始治疗和合适的辅助支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建立之后,医生会使用肺炎严重度评价量表来评估患者的肺炎严重度。
对于部分患者需要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明确病原学诊断结果之前,需要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抗感染药物和治疗方案,实施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病原体确定后再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此外,对于中、重症患者采用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也是必要的。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度评估
肺炎严重度评价量表包括肺炎严重指数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 评分、CURB-65 评分、CRB-65 评分等。不同的国家建议使用的评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目前建议使用 CURB-65 评分作为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的标准。
0~1 分:原则上门诊治疗即可;
2 分:建议住院或在严格随访下的院外治疗;
3~5 分:应住院治疗。
同时,任何评分系统都还要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社会经济状况、胃肠功能和治疗依从性等综合判断。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一系列参考标准来判断是否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一旦被诊断为重症肺炎,需要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要入住 ICU 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哪些治疗药物?
社区获得性肺炎在确诊之后,需要根据经验使用抗菌药来进行初始治疗。并在初始治疗后 48~72 小时对治疗及时进行评价。有效的治疗首先表现为体温下降,呼吸道症状改善。其次为白细胞恢复。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可以维持原治疗方案。
初始治疗 72 小时后如果症状无改善,或者改善后又发生恶化,视为治疗无效,也叫做“无反应性肺炎”。此时,医生会重新核实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重新对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并结合病原体检查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必要时需要重复病原学检查。
一旦获得病原体检查结果,就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抗感染治疗不仅要考虑到可能的致病菌问题,还要考虑耐药性的问题。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病原体流行病学分布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在选用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所在地区的流行病学情况。
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哪些辅助治疗方案?
氧疗
机械通气
体外膜肺氧合
日常注意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家治疗时,应遵循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针对发热、咳痰等症状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症药物,必要时采用辅助措施帮助降温和排痰。饮食应清淡,多吃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日常注意有哪些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未征得医生同意前不能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
一般护理:
患病期间患者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应保持适当的活动。
保持家中环境清洁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
注意保暖。
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戒烟,避免酗酒,不要熬夜。
发热的护理:
低热时多饮水,采用物理降温。
高热时(体温高于 38.5℃)可以口服退烧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发汗量多的病人,可在饮用水中加少量的食盐以补充发汗导致的盐分丢失。
协助排痰:对于痰液分泌增多的患者,口服祛痰药可以帮助排痰。但是很多年龄大、体质弱的患者,即使口服祛痰药物,仍然咳痰费力,此时家人可以协助排痰。具体方法为:嘱咐患者取坐位,身体略向前倾,操 我们五指并拢呈弓形做成空心掌,用中等以病人能承受为宜的力量、以腕关节的力量,以 40~50 次/分的频率从病人背部由下往上、由外至内叩击,每次 10~15 分钟。当然如果病人在雾化治疗后行叩击排痰效果更好,因为雾化后痰液稀释,叩击时更容易排出。
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饮食,并鼓励患者多喝水。
预防
戒烟;
避免酗酒;
保证充足营养;
保持口腔健康;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