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残胃平滑肌肉瘤注是残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因胃的良性或恶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若干年后,残胃内又发生的癌肿。
残胃癌发生率在国外为 0.6%~8.9%,在国内为 1.4%~21.4%。残胃癌的发病比例在胃癌中占到 1%~8%,但残胃平滑肌肉瘤在文献中仅有个案报道,具体发病率不详。
最主要的病因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引起的胃肠碱性反流、胃排空延迟、胃内低酸、吻合口处(胃切除术后胃和其他脏器的手术连接点)病变等是主要病因。年龄、性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为其高危因素。
本病无分型分期。
患者可能无症状,也可有上腹部不适、闷痛或胀痛,大便习惯改变等,晚期可出现呕血、黑便、上腹部包块、消瘦。
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其他因素决定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切除及腹腔镜手术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此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恶病质,疾病还可发生远处转移,影响患者寿命。
内镜检查是发现残胃癌最有效的方式。建议由于胃癌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应该每年进行 1 次内镜检查,至少持续 10 年。对于由于良性疾病进行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由于残胃癌一般在手术 20 年后出现,所以建议这部分患者在手术 15~20 年之后每年进行内镜检查。
症状
对行胃大部切除手术多年之后又出现上腹部无规律疼痛、饱胀不适、闷痛或胀痛、贫血、黑便、上腹部包块、消瘦等症状者,应考虑残胃平滑肌肉瘤注的可能性。
残胃平滑肌肉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残胃平滑肌肉瘤常见的症状:
上腹部无规律疼痛、不适。
食欲减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
呕血、黑便(大便呈柏油色)、贫血(面色、眼睑结膜惨白)。
上腹部包块。
残胃平滑肌肉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残胃平滑肌肉瘤如未被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消化系统症状,此后可发生远处转移等肿瘤晚期相关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上消化道出血。
肠梗阻(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腹痛、黄疸、肝脾肿大:是肝转移的症状。
腹水。
病因
残胃平滑肌肉瘤注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第一次胃部手术后胃内环境改变、碱性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吻合口处病变有一定关系。
残胃平滑肌肉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胃肠碱性反流:胃肠碱性反流可见于各种胃切除术后,由于胃黏膜屏障破坏严重,使慢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加重,局部肠化生(胃部组织转变为与肠道组织类似的结构)、不典型增生(异常增生,可能进展为癌症),导致癌变。此外,胰液可能促使残胃内致癌物的前体转变为致癌物而诱发癌变。所谓“前体”就如同致癌物质的“前身”一样,它们经过一些列化学反应会转变为致癌物。
胃排空延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收缩无力,正常胃功能(如碾磨功能)降低或丧失,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常致胃排空延迟,残胃内细菌繁殖,增加了残胃黏膜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加重了对残胃黏膜的损伤。
胃内低酸:胃大部切除后残胃分泌胃酸减少,加上胆汁及胰液反流,使胃液 pH 值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可能为产生亚硝胺类致癌物质的细菌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吻合口处病变:吻合口局部刺激包括不同组织层的错次吻合,将黏膜组织带入黏膜下层;局部形成的瘢痕组织桥;胃黏膜与小肠黏膜直接相邻及吻合口周围的息肉样病变。这些因素均有利于残胃平滑肌肉瘤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残胃平滑肌肉瘤?
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有很确切的证据,以下人群容易发病:
胃大部切除术后者。
毕 Ⅱ 式胃大部切除手术 。
年龄:年龄低于 40 岁的胃大部分切除的残胃患者发展为残胃癌的风险较高。
男性:经过毕 Ⅱ 式手术的男性患者发展为残胃癌的风险较高,男性患者发展为残胃癌的风险是女性的 4~9 倍。
EB 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与多种癌症(包括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上腹部无规律疼痛,服用具有抑酸等作用的药物治疗效果差。
食欲减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
呕血、黑便、贫血。
上腹部包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肠梗阻注。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残胃平滑肌肉瘤?
当医生怀疑为残胃平滑肌肉瘤时,可通过肿瘤标志物及相关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帮助诊断,行病理检查(一种特殊的组织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肿瘤标志物及肝功能检查:血癌胚抗原(CEA)可升高,当癌变胃组织向后壁、胰腺侵及时,血 CA199(胰腺肿瘤的特殊指标)亦可升高。当腹腔淋巴结肿大侵及肝门(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胆红素升高)。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可出现充盈缺损、龛影(是指钡剂涂布的管腔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大、深且为多发性。有助于医生诊断。
超声内镜:此项结合超声技术的内镜检查,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病灶侵及胃壁的层次。
胃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残胃局部不规则隆起,中有溃疡,病灶大多靠近吻合口,亦有胃底近贲门处。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当初行胃大部切除术时,术式是哪一种?
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多久开始出现这些症状?这些症状有何变化吗?
自出现这些症状以来,体重如何变化?
是否定期行内镜检查?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出现这些症状后做过什么检查?是否接受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何种治疗方法最有效?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对寿命是否有影响?
治疗
残胃平滑肌肉瘤注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手术中应尽量切除病灶及周围淋巴结。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尝试联合化疗或生物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局部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
化疗:一般单用或联合应用替吉奥、卡培他滨、5-氟尿嘧啶、紫杉醇、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有助于减轻局部症状。
靶向治疗:在化疗的同时也可联合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以减轻症状。
这些药物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食欲差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并定期复查。
手术治疗
内镜下切除:目的是切除肿瘤,内镜切除有创伤小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优点。
腹腔镜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较少,术中淋巴结检出率较高,术后排气时间间隔短,术后并发症较少。
其他治疗方法
肝病灶切除或局部固化治疗:如果发现患者有肝脏转移时,可作肝病灶切除或局部固化。
联合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残胃平滑肌肉瘤,可采取全身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及局部治疗等方法。全身化疗可单独应用氟尿嘧啶类药物(如 5-氟尿嘧啶、替吉奥等)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局部治疗包含放疗、动脉灌注化疗、动脉内栓塞化疗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贫血、肠梗阻、肝转移、腹水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影响,对寿命也有影响。
预后与疾病发现早晚有关,早期发现者术后效果尚可。具体治愈率、复发率不详。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内镜注(每年 1 次,如有不适随时检查)。
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进行性消瘦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诊。
手术切除残胃平滑肌肉瘤后,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
放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术后第一天正常引流量为 300 毫升以内,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等。
放疗、化疗后注意事项:放疗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如不良反应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化学药物治疗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差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术后 1~3 天须流质饮食,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具体饮食要求请按照医生建议执行。
运动: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具体运动要求请按照医生建议执行。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预防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尝试应用以下预防方法。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使用促胃肠蠕动注的药物、抑酸药及胃黏膜保护剂。
注意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尽量避免抽烟、饮酒,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 EB 病毒的感染。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至少 1 年复查一次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