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肠注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是常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大肠息肉是指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通俗地说,就是在大肠的内腔黏膜表面多出来的一块肉。
在 50 岁以上首次就诊的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中,大肠腺瘤检出率往往超过 20%,其中男性 >25%,女性 >15%。近二十年来,大肠腺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研究得较为明确。目前认为,大肠腺瘤是基因、饮食、生活方式和环境等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三种。
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腺瘤较大时可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及带蒂息肉脱出肛门等症状。
部分大肠腺瘤会缓慢进展为大肠癌。
结肠镜筛查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症状
绝大多数大肠注腺瘤患者没有症状,腺瘤较大时可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及带蒂息肉脱出肛门等症状。
息肉较大时会出现哪些症状?
便血:患直肠、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可能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 100~200 毫升。
排便习惯改变: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时,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患者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的状况。有时大便会带有黏液。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弥漫性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病因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导致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已有较多研究。目前认为,大肠注腺瘤是由环境、饮食、生活方式与基因等若干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大肠腺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人口学因素
年龄是大肠腺瘤明确的危险因素,大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从 40 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发病率在 80 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197.4/10 万人)。男性大肠腺瘤患病风险高于女性。
家族史
大肠腺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Meta 分析显示:
有 1 名以上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时,该个体患结直肠癌的总体风险比为 2.24,当家族中有 2 名以上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时,总体风险比将增至 3.97;
50 岁成年人如有 1 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其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由 1.8% 升至 3.4%,如有 2 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该风险升至 6.9%。
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
饮食:摄入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品为特点的西式膳食模式,可增加大肠腺瘤的发病风险。高纤维饮食是大肠腺瘤的保护因素。但膳食模式与大肠腺瘤的相关性还受性别、遗传等因素影响。
吸烟:吸烟人群大肠腺瘤发病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 1.27 倍,大肠腺瘤风险随日吸烟量、烟龄和累计吸烟量的增加而增高,烟龄>50 年的人群发病风险比不吸烟人群增加 38%。大肠腺瘤发病风险可随戒烟时间的延长和戒烟年龄的提前而降低。
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影响大肠腺瘤的发生及癌变过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每增加 5 个单位,大肠腺瘤的风险增加19%;腺瘤发病风险独立于种族、地理分布、研究设计、性别等混杂因素。
2 型糖尿病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 型糖尿病患者大肠腺瘤的发生率增加 27%,大肠腺瘤死亡率也明显增加 20%。
哪些人容易患大肠腺瘤?
大肠腺瘤在以下人群中十分常见: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和免疫功能的下降,发生肠道腺瘤的风险较年轻人也大幅度提高。
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有大肠癌病史者。
不良生活习惯者:喜欢久坐,不爱运动,喜食高热量饮食;患肠癌的年轻人,大多有这些习惯。
长期肠道不适者:常腹痛、腹胀、便秘、腹泻时,要尤其注意。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排便习惯改变,突然出现便秘或腹泻注,或便秘-腹泻交替;
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腹痛或腹部不适;
腹部肿块;
肠梗阻相关症状;
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等。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大肠腺瘤?
根据患者病史,如有无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患者的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如一般状况评价、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叩诊及听诊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做直肠指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特别是结肠镜检查,医生可以诊断大肠腺瘤。
需要完善以下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并取活检完成病理学诊断,是最直观最确切的诊断大肠腺瘤的方法。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
有无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持续时间多久?
家族中有没有大肠腺瘤患者?
有没有做过结肠镜检查?有没有做过内镜下或者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大肠腺瘤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哪种最适合我的病情?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需要定期随访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大肠腺瘤一经诊断,应行内镜下切除,以预防进展为大肠癌。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原则上,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使用内镜技术可以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病变,均适合进行内镜下切除。
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建议对微小息肉(<5 毫米)行冷圈套切除术(CSP),这一技术完全切除率高、可提供足够的组织学样本,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建议使用不完全切除率较高的冷活检钳(CBF)钳除术。
当息肉大小在 1~3 毫米且冷圈套切除术技术难度高或不可行时,可考虑使用 CBF 钳除术。不建议使用热活检钳(HBF)钳除术,该技术不完全切除率较高、无法提供足够的供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样本,且不可接受的不良事件(如较深的热损伤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较高。
建议对 6~9 毫米大小的无蒂息肉行圈套切除术,因活检钳除术的不完全切除率较高,故不建议对该类息肉行活检钳除术治疗。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黏膜切除术,指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用于胃肠道表浅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内镜黏膜切除术大致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非吸引法(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和吸引法(透明帽法和套扎法)。其中,黏膜下注射-切除技术最常见,而透明帽或套扎技术使用较少,因其切除病变大小有限并有全层切除的风险,切除结肠病变尤应慎重。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用于传统内镜黏膜切除术不能一次完整切除的较大病灶,将病灶分几部分多次切除,适用于>2 厘米的巨大平坦病变。分片切除的组织标本体外拼接困难,影响精确的病理学评估,局部残留/复发风险高,分片较多者应密切随访。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目前主要治疗肿瘤最大径在 2~5 厘米之间的结直肠腺瘤和早期结直肠癌病例。对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在进行黏膜下注射后使用特殊电刀,如 IT 刀、Dual 刀、Hook 刀等,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具有整块切除、复发率低等优点。
疾病发展和转归
经内镜切除后,大肠腺瘤仍有在大肠其他部位再发腺瘤的可能,所以要根据大肠腺瘤的个数、大小及病理分化程度,决定随访的时间间隔。
日常注意
定期监测和随访对于大肠注腺瘤来说至关重要,建议大肠腺瘤患者,根据初次结肠镜检查结果确定结肠镜随访间隔,一般为 1~5 年。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等方法可降低大肠注腺瘤的发生率。
具体预防方法
高膳食纤维饮食。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戒烟戒酒。
合理体育锻炼,防止肥胖。
阿司匹林、环氧合酶 2 抑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可减少大肠腺瘤发病,但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
叶酸干预可预防散发性大肠腺瘤的发生。
维生素 D 的摄入和循环 25 羟维生素 D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大肠腺瘤的发生呈负相关。
大肠癌筛查
建议对 50 岁以上无症状正常人群开展筛查,对于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筛查出大肠腺瘤后行内镜下切除,术后进行规律的结肠镜复查和随访。
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 50 岁作为筛查的起始年龄。对于 75 岁以上人群是否进行筛查尚有争议,结合我国实际,暂不推荐对 75 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由于 40%~50% 的结直肠癌患者无报警症状,因此不建议根据有无报警症状而纳入或排除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符合以下第 1 条和 2~3 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年龄 50~75 岁,男女不限;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既往患有大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