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melanosis col
概述
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层内的巨噬细胞内含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以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色素沉着为特征,结肠是最常累及的部位,除结肠外,上消化道、小肠,甚至结肠周围淋巴结、阑尾均可有色素沉着。
国内资料显示,结肠黑变病检出率为 0.05%~5.9%,国外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内,西方国家的检出率约为 10% 或更高。发病率的高低和不同地区的饮食、生活习惯、内镜等检查水平及对疾病认识的不同而不同。与性别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发病随年龄增加而风险上升。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服用(蒽醌类)泻药、慢性便秘、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吞噬、长期摄入微量金属和矿物质等有关。
根据内镜下结肠黏膜色素沉着的程度及范围分为:Ⅰ度呈浅褐色类,病变多局限;Ⅱ度深褐色类,多见于左半结肠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Ⅲ度呈黑褐色改变,多表现为全结肠受累,黏膜表层血管纹理紊乱或消失。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大量沉积的脂褐素产生的机械刺激可能会导致患者腹痛、腹胀、便秘、食欲不佳等。此外,患者常有长期服用通便药物史。许多患者仅在肠镜检查时才发现结肠黑变。诊断主要依据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和病理组织检查。
病因治疗是关键,患者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恢复正常排便。服用蒽醌类泻剂者应停药或换用泻剂;排便不畅者,应增加粗纤维的摄入,促进胃肠动力药和微生态制剂;若为老年性顽固性便秘,可加用润滑性泻药。
结肠黑变病患者患结肠息肉(腺瘤性)、结肠癌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也有报道认为,此病与炎症性肠病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该病是一种良性病变,有明确病因者消除致病因素可使黏膜逆转。无明显诱因者,应严密随访,如发生肠道息肉、肿瘤或炎症表现,应及早积极治疗。
症状
结肠黑变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便秘、腹痛、腹胀、排便不适等,其机制可能为大量沉积的脂褐素产生的机械刺激。部分患者亦可无明显症状,仅肠镜检查时才被发现。
结肠黑变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疾病进展,结肠黑变病患者患结肠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的风险增加,与炎症性肠病的关联需进一步研究。
结肠腺瘤性息肉:关于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腺瘤间相关性的文献报道较多,结肠腺瘤是结肠息肉的一种,大部分研究认为,结肠腺瘤发生率随结肠黑变病的加重而增加。尽管如此,结肠黑变病并不作为癌前病变。此外,研究表明,结肠黑变病相关性腺瘤体积小于非相关性患者,可能与深色结肠黏膜背景下更易于检测小息肉有关。无论如何,结肠腺瘤作为结肠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结肠癌:有学者在内镜及组织学随访中观察到,黑变的结肠黏膜发展成结直肠腺瘤,甚至癌变的变化过程。但也有两者疾病不相关的报道,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或排除。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黑变比例较高,而结肠黑变人群中也有类似现象,但两者因果关系仍无定论。
病因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主要与服用(蒽醌类)泻药、长期便秘、慢性肠道炎症、凋亡机制和微量金属、矿物质摄入等有关。
结肠黑变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泻药,尤其是蒽醌类泻药的应用:蒽醌类泻药会导致结肠黑变,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最为常用的蒽醌类药品为大黄片、芦荟胶囊、果导片、麻仁润肠丸及一些养颜美容胶囊。值得一提的是,当今许多人为了减肥、美丽而服用所谓的排毒养颜“保健品”,这成为结肠黑变的潜在隐患。
便秘:长期便秘易使结肠黏膜产生炎性反应,诱发色素沉着,同时肠道吸收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也是重要原因。便秘可以作为发生结肠黑变的单独作用因素,也可以和蒽醌类泻药共同诱发结肠黑变。结肠黑变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其根本原因就是老年人更易发生便秘。
肠道炎症:结肠黑变病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从未使用过蒽醌类泻药,也没有便秘病史,追问病史发现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或者慢性结肠炎病史,且炎症持续 7 年以上。因此肠道炎症也是结肠黑变的可能因素。
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常见的与结肠黑变相关的有铁剂、镁、硅酸盐等的摄入。曾有报道长期慢性摄入木炭粉或树皮发生黑变病的案例,推测由肠黏膜吸附木炭也可导致黏膜黑变。
哪些人容易患结肠黑变?
老年长期便秘者、使用蒽醌类泻药或含有类似成分的美容保健品者、有慢性肠炎及炎症性肠病且炎症控制不佳者、补充铁剂或碳类等元素者均是结肠黑变病的高危人群。
就医
结肠黑变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若患者有腹痛、腹胀、便秘、食欲不佳等症状,无论是否为高危人群,都建议行内镜检查,必要时行内镜下活检。结肠黑变病诊断依据是内镜下见黑变肠道黏膜,或病理组织学提示,黏膜下层见巨噬细胞胞质内有褐色素样颗粒。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科
肛肠科
医生如何诊断结肠黑变病?
由于仅依靠临床表现并不能作为结肠黑变的诊断依据,因此医生还会建议行肠镜检查,并结合病理组织学结果,以确诊。
内镜检查:典型表现为弥漫性黑色、棕色或暗灰色、褐色的色素沉着性改变,整个肠黏膜呈虎皮纹状、槟榔切面样或斑片状,边缘及早期病变特征或不典型,黏膜颜色呈黄色或粉红色。内镜下结肠黑变病分为Ⅰ-Ⅲ度:Ⅰ度呈浅黑褐色,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形似豹皮,病变多累及结肠某一段;Ⅱ度呈暗黑褐色,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分界较清楚,黏膜血管多不易看到;Ⅲ度呈深褐色,病变黏膜间存在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血管纹理看不见,多见于全结肠型。
病理组织学:镜下见黏膜固有层间质有吞噬棕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沉积,上皮细胞层往往正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便秘史?有无服用泻药史?何种类型泻药?
有无使用养颜美容保健品?
有无慢性结肠炎史?有无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有无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等感觉?
是否做过内镜检查?结果如何?病理结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如何患上结肠黑变病?
是否能治好?治好后是否会复发?
需要做哪些检查?有无药物可治?
如何调整生活及饮食习惯?
长期患病,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会癌变?
治疗
结肠黑变病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发病原因行病因治疗,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若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可行内镜治疗,甚至手术干预。
药物治疗
便秘者:首先需改变生活习惯,症状严重者可以使用调节胃肠动力药物及调整肠道菌群,也可以加用润滑剂或油性的缓泻剂。
服用蒽醌类泻药者:停药此类药物,若存在便秘,治疗参照上一条。
肠道炎症者:控制肠道炎症,针对炎症性肠病进行正规诊治,如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甚至激素、生物制剂等;还可以辅助以修复肠道黏膜药物及肠道微生态制剂。
盲目美容或减肥的人群:立即停止含有蒽醌类成分药物,提倡健康瘦身保健等。
内镜治疗及手术治疗
结肠黑变病伴发结肠息肉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内镜下治疗,尤其是结肠腺瘤性息肉者。
对于有疑似癌变或早期结肠癌患者,医生会建议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ESD);或根据病情需要行外科手术。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可采用普通针刺,穴位注射,中药复方及灌肠等方法协同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结肠黑变病具有良性、可逆性特点,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和泻药的停用,溶酶体消化及分解沉积的脂褐素,黏膜黑变将得到逆转。
日常注意
结肠黑变病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缓解大便困难或治疗肠道原发病,平时需定期行内镜检查,观察黏膜情况。
饮食与运动:鼓励便秘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纤维丰富食物,如芹菜、韭菜等;多喝水、多锻炼;平时劳逸结合,减少伏案、静坐的时间,多行全身运动,增加腹肌、膈肌、提肛肌的力量练习,增加腹肌内压,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定时蹲厕,以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减少便秘及排便困难。
对于高危人群,尤其伴有肠道息肉、疑似早癌者,更应定期复查内镜,以便及早发现病灶、切除病灶。
预防
可以通过减少或避免蒽醌类泻药服用、积极治疗便秘和结肠炎症、避免长期铁剂等元素的摄入及定期复查结肠镜等方法预防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