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称之老年人药物性肝病。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肝脏老化和药物性肝病风险的重要性关注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因急性肝炎入院的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约占 40%,而老年人黄疸约 20% 病因为药物性肝病,且发病率逐年激增。老年人发病率几乎增长了 3 倍,这归因于老年患者的药物处方率增加。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主要病因指摄入人体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细胞以及人体特异性遗传因素、免疫损伤及代谢异常等。性别、长期服药史、饮酒等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基于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本病的主要症状多有发热、上腹痛、乏力、纳差、恶心、呕吐以及血清转氨酶升高等,同时可出现黄疸、皮疹、抓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伴有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临床上多用还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NAC)、维生素 C 等药物治疗。
治疗关键点:在于停用与防止再次使用导致或可能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是治疗本病的最为关键的治疗手段。
治疗难点:是对肝衰竭的重症病人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人工肝治疗同时防治并发症,必要时进行肝脏移植。
药物性肝病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 10%。
合理用药、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症状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发热、乏力、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是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症状。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发热是急性型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但老年人由于代谢系统能力相对降低,有时发热症状并不明显。
上腹痛:急性型药肝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可伴右上腹部压痛。
黄疸:约 20% 药肝患者出现黄疸(包括隐形黄疸),表现为皮肤颜色变黄。
恶心、呕吐:药物性肝病患者因血清转氨酶不同程度升高,肝功能受损,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相关表现。
皮疹:皮肤出现红疹、瘙痒等表现,多见于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型药物性肝病。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药物性肝病
肝硬化
肝性脑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
病因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是由于药物摄入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包括固有型及特异质型两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性肝细胞与肝脏血流相应减少,使药物代谢能力降低、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致使本病发生。同时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摄入更多种类及数量的处方药物,并且更易对药物使用不当导致本病发生。特异质型药物性肝病可能与人体遗传、代谢及免疫系统相关,但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
抗结核病类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
抗感染药物:以喹诺酮、抗真菌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多见。
抗肿瘤药物:主要为氨甲蝶啶、五氟尿嘧啶(5-FU)、环磷酰胺(CTX)、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
其他:激素类药物、心血管药物、免疫抑制剂、降糖降脂类药物等。
哪些人容易发生老年人药物性肝病?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虽然药物性肝病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均可罹患,但以男性居多。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期服用具有肝毒性副作用药物者;
未能及时就医且不合理用药者;
无科学依据长期服用保健品者;
长期饮酒。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乏力;
腹胀、右上腹疼痛;
恶心、呕吐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颜色变黄;
皮疹或皮肤瘙痒等皮肤症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呼叫 120:
性格改变,如易怒易躁;
肝臭味,表现身体散发臭苹果气味;
严重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颜色深黄;
意识障碍,表现为昏睡或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药物性肝病?
当医生怀疑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时,将通常进行视诊、触诊等基本查体同时配合血液生化学检查及腹部 B 超、腹部平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通过肝脏活检结果基本可以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医生观察患者面容、皮肤及巩膜颜色、有无皮疹及抓痒现象等体征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触诊:医生通过于上腹部深、浅触诊辅以叩诊判断肝脏是否肿大、有无压痛、叩击痛等症状。
叩诊:医生通过叩诊判断肝下界有无上移或下移,判断肝脏大小变化,同时根据腹部移动性浊音以判断是否存在腹腔积液。
血液生化学检查:抽血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是评价肝细胞损伤的相对敏感指标。药物致肝细胞或胆管损伤时可引起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以及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腹部超声、平片检查:影像学检查可评估肝脏基本情况,对肝硬化、肝占位性病变、脂肪肝与肝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肝组织活检:为有创性检查,用以排除其他肝胆疾病所造成的肝脏损伤;若肝组织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小泡型脂滴或重金属沉着,有助于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近期在服用什么药物?剂量是多少?
停药后症状有没有改善?
既往有无肝病?是否患过病毒性肝炎?
乙肝疫苗有没有按时接种?
有没有恶心、呕吐或者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以往有药物过敏或者过敏性疾病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是哪种(些)药物造成了这种疾病?
疾病最严重的情况是什么?
我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这种疾病会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治疗
老年药物性肝病需要根据其分型及患者症状施行相应的治疗手段。及时发现、停用与防止再次使用导致肝损伤的相关或可疑药物是首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为目前最有效的护肝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可减轻肝脏损伤。
葡萄糖醛酸内酯:体内毒性物质、药物可与其结合后排除,促进体内解毒过程。
甘草酸二铵:作用是抗炎及改善肝功能,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增高为主的急性型可与 GSH 联合使用。
腺苷蛋氨酸:可有效地增强肝细胞代谢,促进胆汁排泄,适于胆汁淤积型患者。
强的松:当有过敏现象、黄疸较重或以上治疗措施无效时,可应用适量糖皮质激素尝试治疗,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
其他治疗
及时发现、停用与防止再次使用导致肝损伤的相关或可疑药物是首要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相关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恢复。
加强支持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确保无肝性脑病先兆时)如蛋奶豆类食物。
补充维生素 C 及平衡盐溶液,同时检查结果注意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促进药物排泄。
对肝衰竭的重症病人可使用人工肝治疗,同时注意防治并发症如肝性脑病等,必要时进行肝脏移植。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慢性肝脏疾病甚至肝衰竭,直接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及时治疗停药后预后良好,治愈率达 80% 以上;但肝脏损伤严重者预后较差,病情持续进展,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用要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注意合理使用药物,正确使用药物配伍,有药物过敏者避免接触过敏源,必要时咨询相关专业医生,若出现发热、上腹部疼痛、巩膜颜色变黄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饮食:控制烟酒,饮食忌辛辣、过冷、过热等,少食刺激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其他:日常注意生活要注意保持足够睡眠,防止受凉,疾病急性期应积极休息。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因素:
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注意避免接触过敏源。
对老年人应注意药物剂量及种类的选择,避免药物配伍不当。
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加强对老年人新药治疗时不良反应的监测。
注意正确使用保健品。
针对不可变因素: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虽男性与女性均可发生,但流行病学发现男性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