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疾病,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又是其中一种较少见的类型。自身抗体与红细胞最佳结合温度为 0~5℃,多为受冷后引起症状。患者体内红细胞存活率下降,当红细胞破坏发生的速度不能通过红细胞生成的增加得到补偿时,即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少见,女性患者稍多,其中冷凝集素综合征发病率较低,约 1/100 万,中老年患者多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罕见,儿童较多。
病因包括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危险因素包括受冷、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根据是否有明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又可细分为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和混合型。
本病的特征表现为遇冷后肢端发绀变紫,加温后症状消失,可伴有皮肤黏膜发黄、血红蛋白尿等,也可急性发作。
主要治疗方法为保暖和控制原发病。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以及原发病能否控制。治疗难点在于原发病为肿瘤的患者,溶血可能反复发作,影响预后。
原发病不同则预后不同,急性溶血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
有免疫系统疾病的女性应定期体检,做到早期正确诊断。正规的治疗可以控制部分患者的溶血症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质量,达到正常人群的寿命。
症状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三种类型,冷凝集素综合征较另外两种类型多见,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引起的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可有发热,遇冷后肢端发绀可呈紫色,加温后症状消失,急性发作时可有皮肤黏膜发黄、血红蛋白尿等症状。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多急性起病,伴有发热、血红蛋白尿、腹痛、皮肤黏膜发黄等。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肢端受冷后改变:寒冷环境中有耳廓、鼻尖、手指及足趾发绀,可呈紫色,加温后症状消失。
溶血表现:慢性溶血发生时,多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小便颜色逐渐变深,可有发热,这些症状会反复出现。急性溶血发作时,症状突然,可突发高热,并伴腹痛、皮肤黏膜发黄,并突然解出深黄色或深褐色小便。
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发作时可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引起坏疽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急性肾功能衰竭
深静脉血栓形成
坏疽
病因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寒冷诱发症状,最常见的病因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见于各种感染的人群。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感染: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哪些人容易患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女性及儿童:部分原发性患者找不到明显的发病原因,女性较男性多见,儿童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较多见。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环境寒冷:居住或工作地点温度低,如需要冬天在室外工作、接触冷水的人群。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等。
反复输血的患者:输血时可能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肢端发绀:寒冷环境中耳廓、鼻尖、手指及足趾发绀呈紫色,加温后症状消失。
高热:体温升高可达 39℃,伴寒战,持续数小时。
腰背痛:多为酸痛,休息不缓解。
皮肤黏膜异常:苍白,急性发作时皮肤或巩膜发黄。
小便异常:颜色深黄,或出现深褐色小便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肢端肿胀疼痛
剧烈头痛
小便颜色变红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肾脏内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当医生怀疑是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会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若患者存在遇冷后肢端发绀、加温后症状消失的表现,通常将进行红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包括冷凝集素试验和冷热溶血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全血细胞计数和外周血涂片、生化、尿常规等检查来确诊,也可在抽血时观察是否存在自身凝集现象。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红细胞自身抗体检查: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红细胞抗体的重要实验检查,为诊断本病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包括冷凝集素试验和冷热溶血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时可诊断冷凝集素综合征。冷热溶血试验检测冷热双相溶血素(D-L 抗体),阳性提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则提示存在红细胞自身抗体。通常抽取少量外周血进行检测,本病大部分患者为阳性结果,即体内存在红细胞抗体,在排除了其他疾病时可确诊。
全血细胞计数和外周血涂片:评估患者贫血程度的检查,若贫血严重不能耐受贫血症状可输血治疗。溶血患者可有血红蛋白数量减低,程度不一,外周血涂片可能会见到椭圆形红细胞或靶形红细胞,可作为溶血存在的证据。
血生化:提供溶血存在的证据,若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则支持了溶血的存在,可继续完善溶血的筛查试验。
自身凝集:是该病直观的表现,若观察到凝集现象,则极大程度考虑本病。抽出的外周血在室温遇冷时可发生凝集,加热至 37℃后逆转,可与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鉴别。
尿常规:提供溶血存在的证据。若小便里查到红细胞、尿胆原或胆红素,则考虑溶血性贫血的存在,可继续寻找体内红细胞抗体存在的证据。
影像学:行腹部彩超或腹部 CT,明确有无脾脏肿大(即寻找血管外溶血证据或原发病表现),若脾脏肿大则更加支持本病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受冷的时候肢端发紫有多久了?小便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什么时候发作次数多?能不能自行缓解?
有其他疾病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严重吗?会反复发作吗?
冬天是不是不能去户外活动了?
这个病可以彻底治好吗?
治疗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是保暖及对原发疾病的治疗,通过避免受凉及控制原发病,减少溶血发作,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最主要的药物为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轻中度贫血且能够耐受的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多通过保暖即可避免病情加重。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短,保温后多可恢复。
药物治疗
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控制急性溶血症状,对部分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可能有效,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控制病情,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肾脏毒性、骨髓抑制等。较常用的药物有环孢素 A、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药物。
糖皮质激素:控制急性溶血症状,对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不及免疫抑制剂。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维持血红蛋白在稳定状态后缓慢减量。常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够控制溶血症状,缓解病情,有报道对部分患者有效。但该药物价格昂贵,有可能激活乙肝病毒,需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酸定量,必要时需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手术治疗
脾切除:对支持治疗无效、且药物控制病情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来减少溶血发作。但是疗效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切除后能缓解溶血症状,部分患者无效。
其他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若患者体内自身抗体数量极多,药物无法控制溶血症状时可以考虑使用血浆置换减少循环血中的自身抗体,减轻红细胞破坏。但效果不显著,且价格昂贵。
输血:能够减轻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如乏力、气促等,但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增大了交叉配血的难度,且有可能造成无效输注,故一般应避免或减少输血。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部分患者溶血反复发作,可造成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有可能导致死亡。
经过及时的正规治疗后,注意保暖,去除导致溶血的病因,大部分患者能减少溶血的发作。部分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需坚持长期正规的治疗。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注意不良反应,出现溃疡、血糖波动、骨骼疼痛等,到正规医院遵医嘱正确处理,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胰岛素治疗、钙片等。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关注不良反应,如脱发、血压波动、骨髓抑制引起感染或出血等、肾脏毒性等,应去正规医院调整药物剂量,不能自行减量或停用。
术后注意事项:行脾脏切除的患者,需注意切口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较大的切口应每隔 1~3 天于正规医疗机构换药,避免切口感染。
复查:患者应每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生化、尿常规等,部分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还需复查血药浓度等。
饮食:患者日常注意吃干净的饮食,不吃生冷的食物和质地偏硬的食物,如坚果、核桃等。
运动:疾病稳定期可以适当锻炼,选择散步、快走等低强度运动,卧床患者可在床面及床边适当走动,不做剧烈活动,如跑步、打球等。
大小便管理: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较软易解出,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如乳果糖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受凉:冬天注意保暖,保护耳朵、鼻尖、手指等部位,平时洗漱使用热水,不喝冷水。
控制原发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合并感染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溶血发作次数,避免加重而诱发本病。
减少或避免输血:部分患者输血时可能诱发本病,若无活动性出血或贫血可耐受,可仔细评估后考虑是否输血,减低溶血发作的风险。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
定期体检:对于女性及儿童,需提高警惕,关注皮肤黏膜和小便颜色的变化,定期体检检查血常规、生化及尿常规等常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