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无动力性肠麻痹
概述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无动力性肠麻痹,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使肠管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排出的综合征。
常继发于腹部手术和各种类型的腹膜炎、闭合性腹部外伤、腹膜后血肿、电解质异常等,抗精神病、抗肿瘤等药物也可诱发,通常发生在术后一周内,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全腹有明显的腹胀,可伴有溢出性呕吐;腹痛多呈胀痛,绞痛少见,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
X 线检查可明确肠内情况,如观察到肠道扩张积气等可提示该疾病的发生。
早期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合理应用抗生素、促胃肠动力药;营养支持应优先考虑肠内营养制剂。当病变进行性加重时考虑手术治疗。
对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人的密切监测与及时治疗,可以预防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症状
不同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临床表现不同,但都会出现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的情况,患者共同的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排气排便停止。
有哪些症状[1]?
腹痛:麻痹性肠梗阻的肠壁肌呈瘫痪状态,没有收缩蠕动,因此无阵发性腹痛,只有持续性腹部胀痛或不适,听诊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呕吐:呈溢出性呕吐,食物不能向前推进,只能溢出。
腹胀:发生在腹痛之后,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腹壁较薄的患者,梗阻以上部位肠管膨胀,常可出现肠型。结肠梗阻时,如果回盲瓣关闭良好,梗阻以上肠袢可形成闭袢,腹周膨胀更加显著。
排气排便停止: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梗阻以下的肠管处于空虚状态,临床表现为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的初期,尤其是高位梗阻,其下积存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
除上述肠梗阻的共同症状外,病情严重时患者还可出现休克、肠穿孔及脱水等症状。
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肠穿孔、肠坏死等。
病因
由于严重的神经、体液及代谢改变,人体肠运动功能失调,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肠管扩张蠕动消失。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人。
常见原因有哪些[2]?
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肠壁肌运动紊乱,导致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但无器质性肠腔狭小。
术中麻醉、术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道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手术创伤、炎症介质释放等也可造成肠壁运动障碍,这些因素的累积作用也可导致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哪些人更易患病?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麻痹性肠梗阻。
腹腔手术后的患者[3]:手术时间长、肠粘连范围广、腹部手术史、无肠道准备等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危险性高。
腹部创伤的患者:包括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引起的创伤。
弥漫性腹膜炎患者。
就医
麻痹性肠梗阻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极易造成误诊、误治以致患者死亡[4]。首次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以及血、尿和影像学等检查来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由于该病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对症治疗,如果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肠梗阻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
就诊科室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体格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听诊肠鸣音较弱。
血、尿、便及呕吐物检查:初诊时需要进行血、尿、便及呕吐物检查,这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进展情况。具体检查指标可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气分析、血生化、尿比重、尿素氮、肌酐、呕吐物和粪便隐血。
X 线检查[5]:早期 X 线平片检查可无异常,一般在梗阻发生 3~6 小时,X 线卧位平片下可见胃肠道普遍积气,轻中度胀气扩张,以结肠表现明显;X 线立位片可见宽窄不一的液平分布广泛,无梗阻定位征象;X 线下透视可见肠管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诊断时要结合临床症状与相关检查,注意与其他类型肠梗阻相鉴别。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有什么样的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弥漫性腹膜炎等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饮食方面有什么特点?体重有变化吗?
有在服用药物吗?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患这种病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需要做手术吗?
容易治愈吗?需要多久能恢复?
治好了会复发吗?
有哪些并发症或后遗症?
治疗期间要注意些什么?
平时要怎么预防?
治疗
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与麻醉、创伤等因素有关,微创手术、轻柔操作可能会减少其发生率。治疗原则是纠正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以及解除梗阻。临床上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6]
禁食水、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可减少肠道积留的气体和液体,有利于肠壁血运恢复,减少腹内压,改善呼吸和循环障碍。但也有研究表明术后常规禁食、胃肠减压不能减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反而增加误吸、肺炎等并发症发生几率。因此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术后早期应适量进食,刺激胃肠道运动,改善肠梗阻病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未获得血生化结果前,应先给予平衡盐溶液,之后再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添加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如有低钾应予纠正。
适量控制水、钠输入:术中补液过多可致肠道水肿、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在术中水、钠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胃排空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在无心、肺、肾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初期输入液体可稍快一些,但须同时监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
抗感染及减少手术创伤:肠梗阻后可能伴有肠道细菌移位,或肠腔内细菌穿透肠壁至腹腔内产生感染,或影响肺部气体交换产生肺部感染,需适当应用抗炎药。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小切口、避免粗暴操作,这也是减轻炎性反应的有效方法。
其他治疗:腹胀时宜吸氧,促胃肠动力药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减少液体分泌量,能显著改善肠梗阻症状。使用止痛剂时应遵循使用原则,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可以减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率。
手术治疗[1]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严重的病人,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
单纯解除梗阻的手术: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肠石、蛔虫等、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
肠段切除术:对肠管肿瘤、炎症性狭窄或局部肠袢已经失活坏死,则应做肠切除。
肠短路吻合术:当梗阻部位的切除有困难时,可分离梗阻部近端肠管作短路吻合,旷置梗阻部位。
肠造口或肠外置术:肠梗阻部位的病变较复杂或病人状况很差时,可在梗阻近端肠管作肠造口术以减压,解除生理紊乱。
中西医结合治疗[7]
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效果均欠佳时,多项研究显示,采取中西医治疗等方法,具有一定疗效。
中药治疗:如复方大承气汤胃肠灌注。
穴位注射:如足三里穴注入新斯的明。
针刺治疗:取足三里、气海、关元天枢、上下巨虚等穴针刺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麻痹性肠梗阻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不能及时解除梗阻时,症状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进而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因此,围手术期应对上述患者进行密切监测与及时治疗。
医护人员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7]。
术前充分准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应协作配合,减少不必要损伤。
术后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早日下床活动。
一旦确诊为肠梗阻,应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其发病原因、预后等。
预防
对于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人的密切监测与及时治疗,可以预防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注意下列危险因素的控制[3]。
手术时间 ≥3 小时。
肠粘连范围广。
疾病恶性程度高。
年龄 ≥60 岁。
低蛋白血症。
术后白细胞计数 ≥10×109/L。
无肠道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