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是什么?慢性胆囊炎怎么办?慢性胆囊炎症状有哪些?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是胆囊结石和其他疾病或感染引起胆囊黏膜损伤后出现的胆囊壁炎症反应反复发作的过程。胆囊是位于肝脏胆囊窝的一个小型囊性器官,它储存主要由肝细胞所产生的胆汁,并通过胆管将其输送至小肠,以促进脂肪、胆固醇等的消化吸收。胆囊管是胆囊排出胆汁的重要通道,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类型就是胆结石阻塞胆囊管所引发的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胆囊中的结石,大部分是以胆固醇为唯一或主要成分形成的结晶。发病时,胆囊管阻塞,胆汁在胆囊内淤积,造成胆囊粘膜损伤,胆囊壁肿胀,出现炎症反应,引起腹痛症状

概述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是胆囊结石和其他疾病或感染引起胆囊黏膜损伤后出现的胆囊壁炎症反应反复发作的过程。胆囊是位于肝脏胆囊窝的一个小型囊性器官,它储存主要由肝细胞所产生的胆汁,并通过胆管将其输送至小肠,以促进脂肪、胆固醇等的消化吸收。胆囊管是胆囊排出胆汁的重要通道,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类型就是胆结石阻塞胆囊管所引发的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胆囊中的结石,大部分是以胆固醇为唯一或主要成分形成的结晶。发病时,胆囊管阻塞,胆汁在胆囊内淤积,造成胆囊粘膜损伤,胆囊壁肿胀,出现炎症反应,引起腹痛症状[1][2]。

慢性胆囊炎主要分为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更常见。

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致使胆囊壁纤维化、增厚,胆囊萎缩,逐渐丧失正常功能。

慢性胆囊炎患者如果长期感觉右上腹隐痛或腹部不适,可前往医院详细检查,以便确诊。

如果出现急性发作,尤其是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应尽快就医治疗或拨打急救电话。

若炎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或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医生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患者发生胆绞痛,且疼痛经内科治疗后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临床医生一般会建议其尽快手术切除胆囊,以避免再次复发和发生其他并发症。

如果患者症状轻微或健康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手术,可采取保守方案治疗。

慢性胆囊炎患者经胆囊切除术后,大多预后良好。

若患者未切除胆囊,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尤其是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脂、高蛋白质饮食摄入。

预防胆囊炎的关键在于降低胆结石形成风险:健康饮食、积极锻炼、控制体重。

症状

慢性胆囊炎有哪些症状?[1][3][4]

慢性胆囊炎未发作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微,甚至没有明显症状:

腹部持续性隐痛;

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患者在饱餐后,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等高脂饮食后,症状会变得更为明显,甚至导致急性发作。

慢性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的症状类似:

右上腹剧烈疼痛,并向右肩部放射,可持续较长时间;

腹部可有压痛,深呼吸可加剧疼痛;

发热,但无高热;

恶心、呕吐;

大汗淋漓,多由疼痛引起。

慢性胆囊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若炎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或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3][4]:

急性胆囊炎可伴发急性腹膜炎;

胆源性胰腺炎;

胆囊坏疽进一步引起胆囊穿孔。

病因

慢性胆囊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囊是位于肝脏胆囊窝的消化系统器官。它可以储存胆汁,用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类物质。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成分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形成或大或小的结晶颗粒,就有可能阻塞胆囊管。

慢性胆囊炎主要分为两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类型。

当胆囊排出胆汁的主要通道——胆囊管被胆结石或胆泥阻塞时,胆汁就无法正常排出胆囊。

胆囊管阻塞可造成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上升,引起胆囊肿大。如果没有及时去除病因,胆囊炎反复发作,最终就会形成慢性胆囊炎。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相对较少见,胆囊动力学异常引起的胆汁淤积是非结石性胆囊炎最主要的病因,胆囊相关感染、肿瘤或创伤及饮食因素可能也参与了此类型胆囊炎的发生。

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致使胆囊壁纤维化、增厚,胆囊萎缩。随着病程的进展,胆囊无法浓缩、储存和排出胆汁,逐渐丧失正常功能。

慢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容易形成胆结石的都是慢性胆囊炎的高危人群[[1][2][3][4]:

性别:女性多见,可能与女性激素相关;

年龄:女性>50 岁,男性>60 岁,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

糖尿病,高脂血症;

超重或肥胖;

体重急速变化;

怀孕或激素治疗;

高脂肪饮食;

肝硬化;

溶血性贫血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长期感觉隐痛或腹部不适,可前往医院详细检查,以便确诊。

排除隐患,及时对症治疗;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或精神压力。

如果急性发作,出现严重症状应尽快就医治疗:

突发严重腹痛,尤其是持续加重不能缓解;

腹痛伴有其他症状,如黄疸、发热、呕吐等。

若患者症状非常严重,无法自行前往医院,可拨打急救电话。急腹症的情况非常复杂,必须及时确诊以开展有效的诊疗措施,避免严重后果出现。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许多疾病相似。临床医生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检查,才能得出诊断结果。主要检查项目包括[3][4]:

临床医生首先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腹部触诊:深呼吸时医生触及肿胀胆囊可能导致疼痛,即为医学上描述的墨菲氏(Murphy)征阳性,患者应如实告知具体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被用来评估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血生化可评估肝胆功能。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MRI 或 CT 扫描,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不推荐),详细观察患者腹腔内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胆囊的病变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在这之前有无进食油腻食物?

有无不吃早餐的习惯?

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情况?

目前的疼痛症状有多严重,有无向其他部位放射?

症状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断性的?

什么情况会导致症状加重或好转?

近期有没有服用药物及具体名称?

既往有没有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慢性胆囊炎?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是否可以采用手术(或保守)方案治疗?

治疗后还会不会复发?

今后是否需要限制饮食?

日常生活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如果患者症状轻微或健康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手术,可采取保守方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伴持续症状者,临床医生一般会建议择期手术切除胆囊,以避免反复复发或形成其他并发症。

慢性胆囊炎可以采取哪些内科治疗方案?[3][4]

患者表现为自限性的轻微症状或健康状况不适合进行手术,可采取保守方案治疗。

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膳食,并提倡定时定量规律饮食。

使用药物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胆结石形成,例如熊去氧胆酸、阿嗪米特等。

伴有明显症状的慢性胆囊炎以控制症状、消除感染为主。常用内科治疗方案包括:

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止痛药物,例如硝酸甘油、阿托品,但不可长期使用,以免掩盖病情。一旦无效或疼痛复发,应及时停药。

若有感染征象,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必须针对病原菌,足量足疗程进行抗生素治疗,务必彻底清除,以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若有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可服用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例如复方阿嗪米特或其他胰酶制剂。

通常,患者经治疗后效果良好。但假如症状反复发作,特别是胆绞痛患者,必要时应及时施行外科手术。

如何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慢性胆囊炎?[3][4]

临床医生推荐接受手术切除胆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主要包括:

伴持续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随访过程中,超声发现胆囊病变持续恶化;

胆结石增大、增多,伴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

急性发作时出现坏疽或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

手术时机取决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整体手术风险。如果患者条件适合,通常可在入院后 2~3 天内安排胆囊切除术:

首选腹腔镜手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在患者腹部做一些小切口,将特殊的外科器械探入腹腔内,切除胆囊。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部分病情复杂的患者不适合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在患者腹部做一个切口,直接切除胆囊。术后伤口大、愈合/住院时间长,多用于病情复杂、组织粘连严重的患者。

患者经胆囊切除后,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胆囊癌风险。术后恢复状况良好,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日常注意

慢性胆囊炎患者经胆囊切除术后,大多预后良好。胆汁将直接从肝脏引流至小肠,不再储存在胆囊内,患者仍可正常生活。

若未实行胆囊切除术,慢性胆囊炎患者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脂、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

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关键在于降低胆结石形成风险:

健康饮食:减少脂类摄入,尤其是胆固醇类物质;多食用水果、蔬菜、全谷物食品等。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

避免低热量快速减肥食谱,这会影响胆汁的化学成分,反而增加罹患胆结石的风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射精疼痛怎么回事 小心局部肿瘤疾病

2023-8-22 23:23:44

药品

红霉素软膏的功效与作用-红霉素软膏说明书

2023-8-3 2:17:57